2008-06-22 14:54:53路痕

談-詩中的「隔」(上)

圖片取自網路,非本人所有。

●談-詩中之「隔」(上)

很久以前我就想提筆寫這個題目,但是因為涉及的層面太大而廣,沒有充裕的時間援引例子和理論,所以不敢輕易動筆。不過最近有些讀友反應我的一些詩作讓人「看不懂」,於是我想,不如先就想到的,來提一下這個詩現象,日後有時間餘裕再來深入探討,這篇就當是「隨意版」吧!

詩是高藝術純自我的表現,新詩的晦澀難懂,從紀弦的現代派草創之初就一直為人詬病,洛夫在兵役時期的創作(石室之死亡);碧果的高深莫測無厘頭;周夢蝶的禪;管管的不在乎…都不是一般讀者甚至是詩界同人能完全解讀的。更遑提國外的後現代主義、達達、自動語言、被國內現代派奉為表率的艾略特、大陸的朦朧詩…等等。

先隨便節錄幾首/段前面提的知名詩人的作品,你可以試讀看懂多少?

○洛夫〈石室之死亡〉:

九.
涉水而行
我們的身子由泡沫拼成
猛抬頭
夕陽美如遠方之死

水面上
一隻巨鷹的倒影
一閃而沒
我們能泅過自己的內海嗎?

十.
最後把所有的酒器搬出來
也無補於事
用殘酒
在掌心暗自寫下的那句話
乍然結成冰塊
體內正值寒冬
爐火將熄,總不能再把我的骨骼拿去燒吧

○碧果〈異形梯子〉:

面牆而立
看見
一張 梯子
依著
屋簷
斜斜的
戳在那裏。是空的

斜斜的一張空梯子
依著屋簷,戳在那裏

之後
有人往上 攀。
攀成



冬的
模樣。

梯子
真的

斜斜的
空在
那裏。


早已不能自外於梯體與自身了
而蕎麥田是蕎麥田
而狗尾草是狗尾草
河 也依然是 河
井 也依然是 井
他 卻精緻而高雅的活著
活著

活成了
那張 梯子
已然活為
一棵
花果
繁茂的
樹了。



此刻

始才
知曉,

為何
把自己
也能
蛻變


梯子

○周夢蝶:〈還魂草〉

「凡踏著我腳印來的

我便以我,和我底腳印,與他!」
你說。
這是一首古老的,雪寫的故事
寫在你底腳下
而又亮在你眼裏心裏的,
你說。雖然那時你還很小
(還不到春天一半裙幅大)
你已倦於以夢幻釀蜜
倦於在鬢邊襟邊簪帶憂愁了。
穿過我與非我
穿過十二月與十二月
在八千八百八十之上
你向絕處斟酌自己
斟酌和你一般浩瀚的翠色。

 
南極與北極底距離短了,
有笑聲曄曄然
從積雪深深的覆蓋下竄起,
面對第一線金陽
面對枯葉般匍匐在你腳下的死亡與死亡
在八千八百八十之上
你以青眼向塵凡宣示:
「凡踏著我腳印來的
我便以我,和我底腳印,與他!」

○管管〈荷〉:

「那裡曾經是一湖一湖的泥土」
「你是指這一地一地的荷花」
「現在又是一間一間的沼澤了」
「是一池一池的樓房嗎」
「非也,卻是一屋一屋的荷花了」


請不要誤會,我今天不是要來解詩,這些詩句老實說我也不能全懂。看過了這幾個文字段落,你一定發現,幾乎無法完全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意涵?而這種詩語言和讀者之間的無法溝通現象,就是我要來談的「隔」。

為什麼會有隔呢?
簡單的說就是詩句的表達和讀者之間「無法溝通」。
這個隔的形成並不是必然的或絶對的現象,雖然大部份讀者對詩望之卻步和詩的「隔」脫不了干係…但是其實如果不考慮市場需求,詩本就不在乎有多少讀者/讀者到底讀懂沒有…

我曾經在我的一篇詩論中大力主張:詩必須能懂,否則就不必發表出來,不如留在詩人自己的作品匣裡孤芳自賞就好!不過,一首詩的完成,總希望能令讀者感動,只能感動自己的詩又有什麼用?當然也不用在這裡討論了。所以這裡要討論的「隔」當然是有解的,不是只有作者自己一人才能懂的心思…
當然像詩這種小眾文化,也無法/從不冀望得到普羅大眾的青睞,但是既然要去讀它,明白詩中「隔」怎樣形成?如何化解詩的「隔」,也是有必要的。

就我所能想到的,隔的形成有以下原因:
1. 作者和讀者欠缺共同經驗:
最常見的是流通兩人之間或少數人之間的傳達用詩作,例如情詩。裡面提的當然是有關係的人才知道的事/物,這樣的隔當然是因為你和作者的距離形成的。
2. 程度和語言習慣的不同:
最簡單的例子是外語,如果你不懂那些符徵,當然不懂內容。而詩語言有時因為作者和讀者有語文程度的差異/使用習慣而形成無法溝通的隔。
3. 文法的錯亂:
詩既是最純粹有張力的語文創作,往往會破格使用特別的語法,例如倒裝、詞性的變化(如:名詞當形容詞或動詞用)…等等。和常用的文法完全不同,如果你不習慣於這樣的表達,理所當然會望而生怯,甚至敬而遠之放棄對它的解讀。
4. 象徵意義的難解:
每個詩人為了意象的經營,會有不同的語言習慣。而這些意或象的表達往往非多讀或熟讀他的風格才能意會。例如:雨代表淚、水代表情感、血代表痛苦或傷害、陽光代表開朗或快樂…諸如此類的代置詞語。
5. 密碼的刻意使用:
有些詩作因為作者有意的置入密語,目的是不讓不相干的人明白,所以你再怎麼讀也難明白他的意思。
6莫明其妙的囈語或下意識書寫
有的時候詩人是為了表達或發洩某種情緒,文字的符徵是為了標示/呈現某些精神狀態就像夢境的不合理一樣,連詩人自己都不甚明白的文字組合,你說你能明白?鬼才相信…

不敢再往下寫了,因為詩已經很不受歡迎了,如果再把這些隔的成因羅列,不把讀者嚇壞?

我在曼奇的新聞台有一段話說明詩中的「隔」的原因,也可以參考:

有時詩是寫給某些人的,不是某些人當然不懂(也不必懂)…
有時候詩是寫給自己的,除了自己,別人難懂…
有時候詩是自己跑來的,連自己都不一定懂…
有時候懂的人以為自己懂,其實不見得懂…
不懂的人以為看不懂,其實多看幾次之後(不同時間),也許有不同程度的懂…
一首好詩,每次看每次懂的都不同(不同程度)。
不同的人看了,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懂與不懂…
這就是詩的張力和磁場的共鳴~

我總認為,詩可以自我,可以傲慢。詩人卻不能!如果要把詩發表出來,最好/至少也要留一些可解的線索給讀者,否則真的會令讀者很無言…甚至對詩產生排斥心理。當然,如果詩人寫詩時本來就是有特殊的企圖或為了傳達給特定的對象,自然不在話下。
(悄悄話) 2020-11-14 01:04:04
(悄悄話) 2020-11-12 15:12:07
(悄悄話) 2020-11-11 2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