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01 08:14:02路痕
拈花微笑與微笑拈花
●圖片為莊士勳膠彩畫作來自:tw.epochtimes.com/bt/6/11/17/n1525501.htm
「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墊,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大迦葉。」禪,在拈花微笑中誕生了。
佛陀說法,拈花微笑。只有智慧第一的迦葉尊者心領神會,破顏微笑。這是禪宗的濫觴,第一樁公案;也是以花獻佛的起始。
佛拈的是什麼花?(金色波羅是什麼花?)佛笑的是為那樁?為什麼以微笑說法?
真是抱歉,我也說不上來。禪宗的精神就是「以心傳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會意了,就了悟。就有了佛緣。就入了道。如醍醐灌頂,如棒喝!如我者庸俗之人,紅塵俗務糾纏,只能在缽邊撿拾些碎瓣殘屑。
花象徵人間(色界)的美好。這是錯不了。
微笑代表肯定和愉悅,這也是無庸置疑的。
佛當不會在意這砂塵世界的一朵美好之花,不過既然升座說法,手拈金花,祂還是以笑示現其中的禪機。
我想,那大約就是「無所罣礙,隨遇而安。」的體現吧?
六祖惠能「法寶壇經」裡的精髓,其實只有一句話:「無所住而生其心。」可以用來相比較。
無所住而生其心,最簡單的說法就是「隨緣隨性」。
在佛教出世觀中,這裡所說的「心」,當然指的是佛心。佛心應無所住,不要隨時執於佛(法、僧)或強調三寶,否則那只是「口頭禪」而已。上乘者佛在心中,如如自在(佛心無所不在),隨境而住、隨遇而安,花自香其香美其美,不必執於其香不香或美不美?為了不耽於物執,那又流於法執了。所以不必刻意彰顯。
我雖有這層了悟,但奈何無此高遠的心性。不過,我常把這句至高禪語用在紅塵俗世中: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要刻意去把自己匡限住,不要執於人、事、物,不刻意而仍能盡其在我,仍能融入其中,出入自如,這才是真性情,才是真心、真自在。(如果未臨其境而要強入其心,何嘗不是一種「執」呢?
看過一部朋友傳給我的短片:吸引力(念力) 自然法則:吸引力定律01http://www.56.com/u66/v_MTYxMTMyMDc.html (影片長度:44’42’’)
有念力乃能吸附共同成就目標的元素和力量,一同圓成追求的夢想。其實這種理論對寫科幻的我而言是相信的。因為在我寫的一個理論裡,物質和精神力其實是可以轉換的,也就是說:萬有引力不只是物質的現象,也應該包括無形的精神引力。
飛蛾為何撲火?當你望著濤濤江河或大海時,為何有一種想要奔入其中的慾念?那是因為動能在吸引著你,這個動能就是一種無形的引力!
大家都知道位能這個詞。但位能是相對於高度的,相對於比它高的東西而言,它反而是負數。但不論是正能量或負能量,都只是相對而言,都是一種相對的吸引。
那麼,無所住怎能生其心呢?豈不自打嘴巴?
非也!因為能量或引力大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呈現一種「穩定」的狀態,有別於一般低量的不穩定的精神能態(慾念或企圖),此地的心,不論到那裡,都具有一定感召(亦即吸引)的能量。
心老老實實地就在那裡,舉手投足應對進退,順應的法則就是「自然」和四周的「氣」(磁場),如此而已。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宋朝《景德傳燈錄‧卷一》)
「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墊,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大迦葉。」禪,在拈花微笑中誕生了。
佛陀說法,拈花微笑。只有智慧第一的迦葉尊者心領神會,破顏微笑。這是禪宗的濫觴,第一樁公案;也是以花獻佛的起始。
佛拈的是什麼花?(金色波羅是什麼花?)佛笑的是為那樁?為什麼以微笑說法?
真是抱歉,我也說不上來。禪宗的精神就是「以心傳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會意了,就了悟。就有了佛緣。就入了道。如醍醐灌頂,如棒喝!如我者庸俗之人,紅塵俗務糾纏,只能在缽邊撿拾些碎瓣殘屑。
花象徵人間(色界)的美好。這是錯不了。
微笑代表肯定和愉悅,這也是無庸置疑的。
佛當不會在意這砂塵世界的一朵美好之花,不過既然升座說法,手拈金花,祂還是以笑示現其中的禪機。
我想,那大約就是「無所罣礙,隨遇而安。」的體現吧?
六祖惠能「法寶壇經」裡的精髓,其實只有一句話:「無所住而生其心。」可以用來相比較。
無所住而生其心,最簡單的說法就是「隨緣隨性」。
在佛教出世觀中,這裡所說的「心」,當然指的是佛心。佛心應無所住,不要隨時執於佛(法、僧)或強調三寶,否則那只是「口頭禪」而已。上乘者佛在心中,如如自在(佛心無所不在),隨境而住、隨遇而安,花自香其香美其美,不必執於其香不香或美不美?為了不耽於物執,那又流於法執了。所以不必刻意彰顯。
我雖有這層了悟,但奈何無此高遠的心性。不過,我常把這句至高禪語用在紅塵俗世中: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要刻意去把自己匡限住,不要執於人、事、物,不刻意而仍能盡其在我,仍能融入其中,出入自如,這才是真性情,才是真心、真自在。(如果未臨其境而要強入其心,何嘗不是一種「執」呢?
看過一部朋友傳給我的短片:吸引力(念力) 自然法則:吸引力定律01http://www.56.com/u66/v_MTYxMTMyMDc.html (影片長度:44’42’’)
有念力乃能吸附共同成就目標的元素和力量,一同圓成追求的夢想。其實這種理論對寫科幻的我而言是相信的。因為在我寫的一個理論裡,物質和精神力其實是可以轉換的,也就是說:萬有引力不只是物質的現象,也應該包括無形的精神引力。
飛蛾為何撲火?當你望著濤濤江河或大海時,為何有一種想要奔入其中的慾念?那是因為動能在吸引著你,這個動能就是一種無形的引力!
大家都知道位能這個詞。但位能是相對於高度的,相對於比它高的東西而言,它反而是負數。但不論是正能量或負能量,都只是相對而言,都是一種相對的吸引。
那麼,無所住怎能生其心呢?豈不自打嘴巴?
非也!因為能量或引力大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呈現一種「穩定」的狀態,有別於一般低量的不穩定的精神能態(慾念或企圖),此地的心,不論到那裡,都具有一定感召(亦即吸引)的能量。
心老老實實地就在那裡,舉手投足應對進退,順應的法則就是「自然」和四周的「氣」(磁場),如此而已。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宋朝《景德傳燈錄‧卷一》)
「對境無心誰能識,優缽曇花火裡開。」(南懷瑾詞)
所謂水到渠成,無心插柳柳成蔭。緣分機運成熟又豈是我輩安排能得?
佛陀拈花微笑,其中蘊含天地宇宙玄黃的大義。
我們則可「沐猴而冠」「微笑拈花」,只徒一個實在和安心,呵~那又何傷大雅呢?
所謂水到渠成,無心插柳柳成蔭。緣分機運成熟又豈是我輩安排能得?
佛陀拈花微笑,其中蘊含天地宇宙玄黃的大義。
我們則可「沐猴而冠」「微笑拈花」,只徒一個實在和安心,呵~那又何傷大雅呢?
●凡事隨緣不強求~就是最好的人生態度。
上一篇:唯物與唯心
下一篇:●大聲愛台灣,請問馬先生(1)
(悄悄話)
2021-09-30 19:21:40
(悄悄話)
2021-09-30 18:17:13
(悄悄話)
2021-09-30 16: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