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3 07:34:02Isvara

漫談中醫診治痛經SOP


緒言

           月經可謂是女性的"老朋友”了,從女子進入青春期初潮開始,直到進入更年期為止。女人的一生平均會有400次月經,如果以每次經期持續五天來估算,則有2000個日子是在生理期間。想想看面對自己的好朋友卻想忽略它的存在,萬一它跟妳翻臉可就有的受了,所以如何愉快而健康地度過經期,對女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有不少女性錯誤地認為,經痛是自然的現象,所以並未加以重視, 更別說治療了。

            女性朋友在月經前後,或正值行經期間,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劇痛難忍,可伴有面色蒼白,頭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惡嘔吐等症狀,並隨著月經週期發作,稱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

西醫對經痛的認識?

西醫學把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前者又稱功能性痛經,系指經婦科檢查,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者的月經疼痛,多發生於月經初潮後2-3年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婦女,據統計,初潮後第一年內發生原發性痛經的占75%,第二年內發生率占13%,第三年內發生率為5%。往往經生育後痛經緩解或消失。繼發性痛經,多繼發於生殖器官某些器質性病變,經婦科檢查、B型超聲顯像、腹腔鏡等技術檢查有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慢性盆腔炎或戴避孕器等。常發生在30~40歲左右的婦女。本節討論的痛經,包括西醫學的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功能性痛經容易痊癒,器質性病變導致的痛經病程較長,纏綿難愈。

痛經程度可分為?

  (1)輕度:經期或其前後小腹疼痛明顯,伴腰部酸痛,但能堅持工作,無全身症狀,有時需要服止痛藥。

  (2)中度:經期或其前後小腹疼痛難忍,伴腰部酸痛,噁心嘔吐,四肢不溫,用止痛措施疼痛暫緩。

  (3)重度:經期或其前後小腹疼痛難忍,坐臥不寧,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必須臥床休息,伴腰部酸痛,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嘔吐腹瀉,或肛門墜脹,採用止痛措施無明顯緩解。

中醫對經痛的認識?

  痛經,祖國醫學亦稱“痛經”又名“月水來腹痛”、“經行腹痛”、“經期腹痛”、“經痛”等。本病最早記載于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 ”。至隋《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月水來腹痛候》對本病的病因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書中曰:“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氣血、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於胞絡,損傷沖任之脈。”明·《景岳全書·婦人規·經期腹痛》指出:“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者多痛於既行之後,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為虛,拒按拒揉為實。”可見週期性小腹疼痛雖是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祖國醫學往往通過其疼痛發作的時間、性質、部位及疼痛的程度,結合月經的週期、量、色、質以及兼證、舌苔、脈象而辨別寒熱虛實。進行辨證治療。

痛經的病因病機

        經痛多由於情志抑鬱、起居不慎,或六淫為害,導致沖任瘀阻,或寒凝經脈,致使氣血運行不暢,胞宮經血流通受阻,“不通則痛”,因而經行腹痛。若氣血虛弱,肝腎虧損,精虧血少,胞脈、沖任失於濡養,亦可引起痛經。傳統醫學認為:“男人以保腎精為主,女人以調肝血為主” 。健康的女性氣血調和,內分泌就正常,面部光澤紅潤,沒有疙瘩和黃褐斑,來月經也就順暢不痛了。若肝血調理不好,內分泌失調,失於治療,耽誤病情,就會在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出現很多問題,如:痛經、月經不調、內分泌失調、青春痘、黃褐斑、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炎、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淤血綜合症、巧克力囊腫、附件炎、輸卵管不通、子宮發育不全、不孕症、更年期提前等嚴重的問題。

 

本病的發生與衝任、胞宮的週期性生理變化密切相關。主要病機在於邪氣內伏或精血素虧,更值經期前後衝任二脈氣血的生理變化急驟,導致胞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胞宮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痛經發作。常見的分型有腎氣虧損、氣血虛弱、氣滯血瘀、寒凝血瘀和濕熱蘊結。

一、腎氣虧損

先天腎氣不足,或房勞多產,或久病虛損,傷及腎氣,腎虛則精虧血少,衝任不足,經行血泄,胞脈愈虛,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痛經。

二、氣血虛弱

素體虛弱,氣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傷氣血,或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氣虛血少,經行血泄,衝任氣血更虛,胞脈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痛經。

三、氣滯血瘀

素性抑鬱,或忿怒傷肝,肝鬱氣滯,氣滯血瘀,或經期產後,餘血內留,蓄而成瘀,瘀滯衝任,血行不暢,經前經時氣血下注衝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使痛經。

四、寒凝血瘀

經期產後,感受寒邪,或過食寒涼生冷,寒客衝任,與血搏結,以致氣血凝滯不暢,經前經時氣血下注衝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使痛經。

五、濕熱蘊結

素有濕熱內蘊,或經期產後,感受濕熱之邪,與血搏結,稽留于衝任、胞宮,以致氣血凝滯不暢,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使痛經。

痛經的臨床症狀

        痛經是婦科常見病和多發病,尤其是末婚女青年及月經初期少女更為普遍。其症狀主要表現為婦女經期或行經前後,週期性發生下腹部脹痛、冷痛、灼痛、刺痛、隱痛、墜痛、絞痛、痙攣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疼痛延至骶腰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常伴有乳房脹痛、肛門墜脹、胸悶煩躁、悲傷易怒、心驚失眠、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胃痛腹瀉、倦怠乏力、面色蒼白、四肢冰涼、冷汗淋漓、虛脫昏厥等症狀。

痛經的辨證論治

本病以伴隨月經來潮而週期性小腹疼痛作為辨證要點,根據其疼痛發生的時間、部位、性質、喜按或拒按等不同情況,明辨其虛實寒熱,在氣在血。一般痛在經前、經期,多屬實;痛在經後、經期,多屬虛。痛脹俱甚、拒按,多屬實;隱隱作痛、喜揉喜按,多屬虛。

得熱痛減多為寒,得熱痛甚多為熱。痛甚於脹多為血瘀,脹甚於痛多為氣滯。痛在兩側少腹病多在肝,痛連腰際病多在腎。其治療大法以通調氣血為主。

一、腎氣虧損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1~2日小腹隱隱作痛,喜按,腰骶疼痛酸脹,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或潮熱,腰酸腿軟,小便清長,面色晦黯,舌淡,苔薄白或薄黃,脈沉細或細弱

證候分析:腎氣本虛,精血不足,經期或經後,精血更虛,胞宮、胞脈失於濡養,故小便隱隱作痛,喜按;腎虛衝任不足,血梅滿溢不多,故月經量少,色淡質稀;腎精不足,不能上養清竅,故頭暈耳鳴;腎虧則腰腿失養,故腰酸腿軟;腎氣虛膀胱氣化失常,故小便清長。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脈沉細,也為腎氣虧損之征。

治療法則:補腎填精,養止痛。

方藥舉例:調肝湯(《傅青主女科》)。

當歸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藥阿膠

方中巴戟、山茱萸補腎氣,填腎精;當歸白芍阿膠養血緩急止痛;山藥甘草補脾腎、生精血。全方共奏補腎填精養血,緩急止痛之功。

若經量少者,酌加鹿角膠、熟地、枸杞子;腰骶酸痛劇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狗脊

食療方--烏豆蛋酒湯
食材:烏豆(黑豆)60克,雞蛋2個,黃酒或米酒100毫升。
作法:將烏豆與雞蛋加水同煮即可。

二、氣血虛弱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1~2日小腹隱痛,或小腹、陰部空墜,喜按喜揉,按之痛減,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少華,食少便溏,舌質淡邊有齒痕,苔薄,脈細弱或沉弱

證候分析:氣血本虛,經血外泄,氣血更虛,胞宮、胞脈失於濡養,故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氣血虛衝任不足,血海滿溢不多,故月經量少,色淡質稀;氣虛中陽不振,故神;疲乏力;血虛不養心神,故心悸,失眠多夢;氣血虛不榮頭面,故頭暈,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也為氣血虛弱之征。

治療法則:氣養血,和中止痛。

方藥舉例: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加當歸黨參。或聖愈湯加減或服用八珍湯。

黃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飴糖

方中黃芪黨參桂枝補氣溫中,通絡止痛:當歸白芍、飴糖養血和中,緩急止痛;炙甘草生薑大棗健脾胃以生氣血,欲補氣血先建中州。本方共奏補氣養血,和中止痛之效。

食療方--當歸生薑羊肉湯

食材:羊肉500克,當歸60克,黃芪30克,生薑5片。

作法:羊肉切塊,與當歸,黃芪,生薑共燉湯。加鹽及調味品,吃肉飲湯。

三、氣滯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前1~2日,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月經量少或經行不暢,經色紫黯夾有血塊血塊排出後痛減,經淨疼痛消失,常伴有兩脅脹痛或經前期乳房脹痛,紫黯,舌邊有瘀斑或或有瘀點,脈沉澀或弦澀有力。

證候分析:肝鬱氣滯,瘀滯衝任,氣血運行不暢,經前經時,氣血下注衝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經行小腹脹痛拒按;肝氣鬱滯,故胸脅、乳房脹痛;衝任氣滯血瘀,故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後,胞宮氣血運行稍暢,故腹痛減輕。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也為氣滯血瘀之征。

治療法則:行氣活血,祛瘀止痛。

方藥舉例:通瘀煎或膈下逐瘀湯加味

若痛經劇烈伴有噁心嘔吐者,酌加吳茱萸、半夏、莪朮;若兼小腹脹墜或痛連肛門者,酌加薑黃、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葉、小茴香;挾熱者,口渴,舌紅,脈數,宜酌加梔子連翹黃柏

食療方--月季花茶

食材:夏秋季節摘月季花花朵,以紫紅色半開放花蕾、不散瓣、氣味清香者為佳品。

作法:將其泡之代茶,每日飲用。

四、寒凝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前數日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減,經血量少,色淡有塊如黑豆汁,行而不爽,畏寒肢冷便溏,身疼,面色青白,舌黯邊紫,苔白潤或白膩,脈沉緊。

證候分析:寒客衝任,血為寒凝,瘀滯衝任,氣血運行不暢,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胞脈氣血壅滯,“不通則痛”,故痛經發作;寒客衝任,血為寒凝,故經血量少,色黯有塊;得熱則寒凝暫通,故腹痛減輕;寒傷陽氣,陽氣不能敷布,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為寒凝血瘀之征。

治療法則:溫經散寒,祛瘀止痛。

方藥舉例:溫經湯或少腹逐瘀湯加味或者用艾附暖宮丸

若痛經發作者,酌加延胡、小茴香;小腹冷涼,四肢不溫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

若經行期間,小腹綿綿而痛,喜暖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畏寒肢冷,腰骶冷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脈沉細而遲或細澀,為虛寒所致痛經。治宜溫經養血止痛,方用大營煎加小茴香、補骨脂

食療方--薑棗紅糖水

食材:乾薑、大棗、紅糖各30克。

作法:將前兩味洗淨,乾薑切片,大棗去核,加紅糖煎。喝湯,吃大棗。

五、濕熱蘊結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痛拒按,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經量多或經期長,經色紫紅或黯紅,質稠或有血塊,平素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或伴低熱起伏,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證候分析:濕熱蘊結衝任,氣血運行不暢,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胞脈氣血壅滯,“不通則痛”,故痛經發作;濕熱瘀結胞脈,胞脈系於腎,故腰骶墜痛,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濕熱傷于衝任,迫血妄行,故經量多,或經期長;血為熱灼,故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濕熱下注,傷於帶脈,帶脈失約,故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濕熱薰蒸,故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為濕熱蘊結之征。

治療法則: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方藥舉例: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鑒》)加紅藤、敗醬草、薏苡仁

牡丹皮黃連、生地、當歸白芍、川芎、紅花桃仁莪朮香附延胡索

方中黃連薏苡仁清熱除濕;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經;莪朮香附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生地、白芍涼血清熱,緩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熱除濕,化瘀止痛之效。

若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者,酌加槐花地榆、馬齒莧;帶下量多者,酌加黃柏、樗根白皮。

食療方--益母草苡仁湯

食材:益母草、薏苡仁各30克,雞肉250克,蔥白5根。

作法:將蔥白拍爛,與雞肉、益母草、薏苡仁加水同煎。飲湯,食雞肉。

經期幾種疼痛治療法

(1) 經行脅痛

    行經時兩脅作痛,甚至脅內有塊,疼痛不已,經血紫暗,當理氣活血化瘀。取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各15g,元胡5g,沉香10g,水煎服,每日1劑。每次行經前5日開始服用,行經時停服。

(2) 經行關節痛

    行經時周身骨節疼痛。藥用烏藥、川芎、白芷、陳皮、枳殼各10g,乾薑、甘草各7g,僵蟲、麻黃各6g,生薑3片,蔥白1莖,水煎溫服,每日1劑,連服6劑。

(3) 經前少腹痛

    經前腹痛多系寒凝血滯,常表現為少腹冷痛異常,宜服溫裏活血化瘀方劑。取當歸尾、川芎、赤芍、丹皮、制香附各12g,元胡5g,生地10g,紅花、桃仁各4g,水煎服,每日1劑。每次行經前7日開始服用,行經時停服。

(4) 經後腹痛

    行經之後腹痛多系血虛夾滯所致,宜補虛通滯。藥用黨參、白朮、醋香附、茯苓、當歸、川芎、白芍、生地各12g,炙甘草8g,木香3g,青皮10g,生薑2g,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

痛經的針灸治療 

痛經發作時,針(或灸)主穴:氣海、合谷、三陰交;配穴:關元、子宮、足三裏。先針主穴,強刺激,留針10~15分鐘。疼痛不止加配穴或灸氣海、關元。

痛經的外治法

  (1)白藥填臍法 取雲南白藥適量加白酒調成稀糊狀,填於肚臍處,外用膠布固定,還可用熱水袋熱熨肚臍處,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鐘;藥糊每日換1次,連用2~5日。

  (2)貼穴療法 取關元穴、三陰交穴,用半張傷濕止痛膏分別貼於以上二穴,並用拇、食指按壓,每天3~5次,藥膏3~5天更換1次。

  (3)芥糊敷足法 藥用白芥子12g,研為細末,加麵粉適量,米醋調成稀糊狀,外敷足心湧泉穴,包紮固定,每日換1次,還可配合外敷關元、氣海穴。

  (4)中藥足浴法 藥用益母草、香附、乳香、沒藥、夏枯草各20g,水煎2000ml足浴,每次15~20分鐘,每日1次,連續3~5天。

痛經的適合哪些飲食?

  痛經患者在月經來潮前3~5天內飲食宜以清淡易消化為主。應進食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不宜吃的過飽,尤其應避免進食生冷食品,因生冷食品能刺激子宮、輸卵管收縮。從而誘發或加重痛經。月經已來潮,則更應避免一切生冷及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蔥、生蒜、胡椒、烈性酒等。此期間病人可適當吃些有酸味的食品,如酸菜、食醋等,酸味食品有緩解疼痛作用。此外,痛經者無論在經前或經後,都應保持大便通暢。盡可能多吃些蜂蜜、香蕉、芹菜、白薯等。因便秘可誘發痛經和增加疼痛感。有人認為,痛經病人適量飲點酒能通經活絡,擴張血管,使平滑肌鬆馳,對痛經的預防和治療有作用。如經血量不多可適量地飲些葡萄酒,能緩解症狀,在一定程度上還能起到治療作用。葡萄酒由於含有乙醇而對人體有興奮作用。情志抑鬱引起痛經者適當適時喝點兒葡萄酒,能夠起到舒暢情志,疏肝解悶的作用,使氣機和利。另外,葡萄酒味辛甘性溫,辛能散能行,對寒濕凝滯的痛經症,可以散寒祛濕,活血通經;甘溫能補能緩,對氣血虛弱而致的痛經,又能起到溫陽補血,緩急止痛的效果。痛經患者平時飲食應多樣化,不可偏食,應經常食用些具有理氣活血作用的蔬菜水果,如薺菜、洋蘭根、香菜、胡蘿蔔、橘子、佛手、生薑等。身體虛弱、氣血不足者,宜常吃補氣、補血、補肝腎的食物,如雞、鴨、魚、雞蛋、牛奶、動物肝腎、魚類、豆類等。

痛經應忌哪些食物?

  (1)忌食生冷寒涼食品:婦女平時或經期,如嗜食寒涼生冷食品,血為寒凝,以致血行受阻,不通則痛,可致痛經;又多食此類食品,易傷脾陽,使寒濕不化,傷于下焦,客於胞中,血被寒凝致痛經。所以素體氣陽虛者,或婦女正值經期或經期前後,應忌食生冷和寒涼性食品。此類食品包括:各類冷飲、各種冰凍飲料、冰鎮酒類、生拌涼菜、螃蟹、田螺、蚌肉、蛭子、梨、柿子、西瓜、黃瓜、荸薺、柚、橙子等。

  (2)忌食酸澀食物:酸性食品味酸性寒,具有固澀收斂作用,使血管收縮、血液澀滯,不利於經血的暢行和排出,故痛經者忌食此類食物。酸性食物包括米醋、酸辣菜、泡菜、石榴、青梅、楊梅、草莓、楊桃、櫻桃、酸棗、芒果、杏子、李子、檸檬等;
  (3)忌食刺激性食物:有一部分痛經病人,是由於濕熱蘊結胞宮所致。如此類病人再食辛辣溫熱之品,會加重盆腔充血、炎症,或造成子宮肌肉過度收縮,而使痛經加重。辛辣溫熱之品有辣椒、胡椒、大蒜、蔥、薑、韭菜、煙、烈性酒及辛辣調味品等,痛經病人應該儘量少吃或不吃。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詳情請遵醫囑或諮詢中醫師。

下一篇:中醫減肥S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