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活馬祖旅遊》東引旅遊景點-百年歷史的三級古蹟『東引燈塔』
一個人慢活旅遊的好處,就是沒有時間的壓力,
曾多次騎著機車背著相機悠遊在馬祖東引島上,跑遍東引每個景點,
有著景點更是每到東引必須會再去,這樣充分的旅遊方式,
讓我能盡情享受東引所帶來的,與台灣不同的海島風情。
在那麼多次的造訪馬祖東引,有三個景點是我最喜歡,就是,
再來是本篇要介紹的馬祖三級古蹟,擁有百年歷史的『東引燈塔』,
也稱為『東湧燈塔』,因為東引過去就叫做東湧。
東湧燈塔車子並無法直接到達,必須先將車子停在通往燈塔的公路盡頭的停車場,
再沿著步道從山下穿過擂鼓石、太白天聲,才能到東湧燈塔區入口。
根據民間傳說,很早以前在福州東北方海面上,一夜之間湧現出一座小島,
無以為名,所以就叫做『東湧島』。其實是在馬祖列島中,東引海域最深,
船帆從南竿駛向東引,過了亮島(俗稱浪島),湧浪便轉大,
因此,先人才以『湧』來稱呼。
東湧燈塔位於東引島東北方世尾山突出的山頭上,『太白天聲』北側山腰上,
距基隆100浬,與馬祖莒光的東犬燈塔共扼閩江口門,
是由北方進出福州馬尾時的主要航標,也是大陸『福州航區』的最後一座燈塔。
東湧燈塔的建立,與其地理位置和時代背景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燈塔所在的東引島,地當閩江口與三都澳之間,是日本、香港航船往來的要衝。
由於三都澳外海險礁密布,每當天候不良,漫天雲霧,山海難辨,
若沒有航標指引,連台灣海峽的遠洋航運也很難順暢。
東湧燈塔由於是歐風建築風格,造形典雅。在大多數東引居民,
還住茅草屋時期,東湧燈塔就是光鮮亮麗的磚造白牆,
因此被當地居民譽為『東引別墅 』。這座英人造的歐式建築,
百年後來到這裡,仍不禁讚嘆這座在藍天碧海中的白色燈塔,『真美』。
清光緒27年,上海租界的英國總領事館,正談論著通商口岸的航運經營,
突然傳來急電,註冊還未及一年、長450英尺的新輪船『蘇布輪號 』
在東湧山海域,因迷霧漫天,觸礁沉沒。上海立即派出海新輪
會同法國巡洋艦前往救援,75名乘客與貨物郵件安然無恙。
三年後的閩江口外,過往船帆遠望海島山巔,燈火明滅乍現。
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日記上寫著:日落時分,東湧島燈塔開燈,
1904年5月18日。以上就是東湧燈塔的興建緣由,
現在已是東引最具潛力及觀賞價值的觀光勝地,是到馬組東引必遊之地。
時光荏苒,東湧燈塔自西元1904年落成開燈,暮雨朝雲,迄今已悠悠百年,
橫跨中國兩個朝代,歷經烽煙戰禍,幾度易主,幸而未遭毀壞,
寶貴資產得以留存。光是這裡,我已經造訪過五次了,
每次去望著燈塔都有不同的感觸。
集結中西文化之美,東湧燈塔從導航功能、發光科技、建築風貌、壯闊地景、
關務文獻,乃至守塔人的故事,無一不具價值。因此在1988年,
獲內政部評定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是我國位置最北的一座古蹟。
東湧燈塔為紅磚砌造的結構,樓高三層,由塔身、塔燈及塔頂3部分組成。
根據迪克在光緒33年(西元1907年)所繪製的立面圖顯示,
地面至風標的總高為46.5英尺,相當於14.2公尺;塔燈透鏡軸心高34英尺,
相當於10.36公尺;塔身二層,高24英尺,相當於7.3公尺。
民國2年,東湧燈塔首度整修,民國35年、44年再修;
民國55年9月艾麗絲颱風過境,燈塔嚴重損壞,
透明玻璃罩及折光鏡機中央透鏡損毀,無法繼續發光;
同年11月另在筒頂平台裝設五等電燈1具,
每15秒連閃白光3次,光力2600燭光,後因軍事需要而停燈。
東湧燈塔的霧砲砲台,設於燈塔基地的最低處。
民國77年燈塔增設霧號兩組,民國78年 6月復燈,次年房舍及環境重新整修,
成為今日外觀。現在到東湧燈塔,車子並無法直接到達,
必須先將車子停在通往燈塔的公路盡頭的停車場,
再沿著步道從山下穿過擂鼓石、太白天聲,便來到東湧燈塔區入口。
當到了東湧燈塔區入口,循白色圍牆階梯向燈塔前進,在節節高升的階梯中,
看到的第一個圓筒形建物,就是暗夜領航的東湧燈塔。
聳立於懸崖峭壁上的白色燈塔,和崖下湛藍的海水相互輝映,格外引人入勝。
由於基地坡度陡峭,形勢險阻,東湧燈塔以塔為主體,附屬建築高低錯落,
各以狹窄高聳的梯階和通廊連繫,由北向南、由高而低,略呈一線排開,
分布在巨石林立的山腰上,沒有遼闊的廣場和腹地,這與其他燈塔明顯不同。
東湧燈塔發光啟用後,由中國海關負責營運管理,初期,
燈塔主管皆由洋人擔任,僱用國人任職管理員及雜工。民國36年,
首位國人陳高福出任燈塔主任管理員,陳高福於民國52年過世,龍羽翔繼任。
現任燈塔主任為柏文法,是於民國98年7月履新。
在東湧燈塔整體建築中,以燈塔本體、霧砲砲台及火藥庫較為重要,
也是較具觀賞價值的部分,因此值得詳加介紹:
(一)塔身:東湧燈塔塔身二層,高24尺(7.3公尺),呈中空圓筒形,
外牆壁體由紅磚層層壘砌,壁厚1公尺,
向上逐漸縮減,至頂約1公尺處再向外壘砌。
主要入口位於二層,樓高約3.81公尺,扇形花崗石地坪,
上安總寬93公分的鑄鐵板螺旋樓梯,可通達筒頂塔燈層。
粗壯圓柱的塔身,由基座、筒身、筒頂3段組成。
高約79公分的基座,由石材構成塔底,紅磚砌成的筒身由此內縮而上,
除開有窄小的門洞和窗洞外,牆面素平。
如柱頭的筒頂,先由一圈微突的環箍與收殺的筒身分開,
其上再以平滑的凹弧出檐,上出兩道直稜線腳後,
以26公分厚的扇面花崗石板16塊鋪砌成平台,外環花式鑄鐵欄杆。
基座、筒身及筒頂表層均塗上白漆,以符合海關對燈塔的一般要求,
但也因此失去了磚造建築應有的本質美,不無遺憾。
(二)塔燈:塔燈為鑄鐵構造,高約4.15公尺,立於直徑6.2公尺的塔身筒頂上,
直徑較塔身略小,約為3.94公尺。塔燈分為上下兩段,下段為主要工作層,
外牆為封閉實體,由16面鑄鐵牆板鉚成,壁厚約15公分,高2.1公尺,
壁上開24.5公分直徑的銅質圓窗,中做八櫺旋開式通風孔洞,
可依通風需要開閉自如。
壁頂用凹弧角鐵向內出挑65公分鏤空鑄鐵工作平台,
有弧形鐵梯可供攀登。向外也有47公分寬鑄鐵平台,
以便守塔人員仍能站立保養玻璃。
塔燈壁距花式鑄鐵欄杆約90公分,
一側突出寬80公分、高1.75公尺的玄關,可供人員出入。
另一側安紅色的五等電燈1具,含鐵架總高2.36公尺,
其餘為工作平台,台上另設33.5公分寬的垂直鑄鐵爬梯,
可供攀登至塔頂進行維修之用。上段為透明玻璃罩,
由垂直角鐵支撐,中裝玻璃,外如鼓形,供燈器透光之用。
由於燈塔背側被山阻擋,故以鐵板封實3塊,其餘13塊為透明弧面玻璃罩,
每面玻璃罩分上、下兩段,上段較短,下段較長,每段安玻璃1塊。
塔燈中央安單軸旋轉燈台,燈台立於特製的水銀盤上,以便安置旋轉鏡機。
燈台高約2.06公尺,台面直徑2.2公尺,上置燈器及佛萊斯納折光透鏡鏡機。
蚌形平面的折光鏡機,由同心環形三稜折射玻璃,
圈圈按光學的聚光平行光束原理安排成兩面巨大的弧面透鏡,
每面由2個半圓單心透鏡及1個全圓透鏡組成。
透鏡高1.55公尺,內部直徑2.64公尺。
按照國際通行的分類法,應屬於『特等燈旋轉鏡機』,但文獻仍稱『頭等透鏡』。
鏡機立在三根支架撐起的水銀圓盤上,支架由鑄鐵製成,
柱面上浮鑄製造廠家的名號:Barbier Benard & Turenne Paris,這個名號,
在透鏡的鏡片架上也出現多處,說明鏡機及支架均為法國巴比埃廠所製造。
鏡機旋轉時,光束的投光特質是以按旋轉時間和透鏡與支架對燈心
所成的角度而設計。全圓透鏡45度,半圓透鏡67.5度,每1分鐘旋轉1圈,
30秒連閃白光3次,半圓先閃,光度較弱,再閃全圓,光度較強,如此交替,
每30秒重複1次,每閃約1至2秒,光質屬於強弱相間的聯閃光。
至於燈器,根據現存實物顯示,應是英國張氏出品的85公釐白熾紗罩燈。
(三)塔頂:塔頂是用來保護燈塔的屋頂,半圓穹隆構造,
上加筒形小燈籠頂。穹隆由16片銅板用鉚釘釘合,
表面著以黑色漆。頂安風標及避雷針,天花板設風向盤,
方便守塔員觀測紀錄風向,惜後者已損壞。
(四)霧砲:霧砲砲台設於燈塔基地的最低處。
砲台為長5.48公尺、寬3.25公尺的矩形平台,離地約77公分,
台上有52公分高的方柱欄杆6根。上立霧砲兩尊,口徑12公分,
砲長2.14公尺,屬於壺口前膛鑄鐵砲。砲立於長1.55公尺、
寬60公分的木質砲車上,砲與砲車均已嚴重腐朽。
霧砲的兩砲間的地面上,有寬44公分、長56公分的方槽1口,
可能是整理洗砲竿與砲刷的洗滌池。離霧砲砲台稍高處,
有長寬各為2.45公尺方形平面的火藥庫1座,
由於霧砲已廢棄不用,屋頂被改為霧號發射台,外圍護邊欄杆,
中安霧笛,成為東湧燈塔中另一個現代化的導航輔助設施。
本篇東湧燈塔的介紹,其主要內容是來自東引鄉誌,名勝古蹟篇:
第二章東湧燈塔導覽。之所以會節錄那麼多的內容,
主要是希望大家在看本篇32張東湧燈塔圖片同時,
也能對這擁有百年歷史的燈塔,能夠有更深入的了解。
慢活馬祖旅遊系列文章,東引旅遊景點,歐風建築風格百年歷史的三級古蹟
『東湧燈塔』介紹,就到此結束。本篇文章也將同步發表在,
FB裡的『慢活馬祖旅遊』粉絲團中,粉絲團是我成立的,
歡迎有FB帳號的朋友來加入,粉絲團將會有相關馬祖旅遊的訊息,
提供給大家分享,等您喔!^_^
馬祖地圖-馬祖東引地圖
東引觀光影片(下)
介紹東引民情風俗、觀光景點等單元,由東引鄉公所製作、發行。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 ^_^
挺好~!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