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7 11:17:54Khitan

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形成與氣候變遷

眞的從沒想過氣後變遷和馬具的產生有任何關聯,看了這篇文章後,才略為明白氣候對人類的活動方式及生存的重要,以下為文章整理

重點整理
1. 天氣的變化-遷移-半農半牧-器物需求改變
2. 交錯時期(農牧交錯帶)
3.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北方是以原始農業
4. 3500~3000年左右,畜牧業逐漸從原始農業中分離出來,並伴隨馬具的應用及騎馬民族誕生而不斷擴大空間分佈範圍,在歷史上首次形成以畜牧業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文化區

農耕區與畜牧區是依人類經濟生活方式而劃分的基本區域,介於兩者之間的則為農牧交錯地帶。

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不僅僅是農、牧兩種生產方式的交錯分佈區,在自然地帶上也是半濕潤與半乾旱、暖溫帶與溫帶的鄰界帶,在地理學中這一環境地帶屬於生態敏感帶。每當全球或一定地區出現環境波動時,氣溫、降水等要素的改變首先發生在自然帶的邊緣,這些要素又會引起植被(植物覆蓋地表的情形)、土壤等發生相應變化,進而推動整個地區從一種自然帶屬性向另一種自然帶屬性轉變。

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的範圍:
依其文化區域和地理方位,大體可分為三部分
1. 內蒙古中部
2. 內蒙古東部及遼西地區
3. 甘、青地區
從大興安嶺東麓經遼河中、上游,循陰山山脈、鄂爾多斯高原東緣至祁連山,直抵青藏高原東緣,延綿于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數省區,東西長達數千公里。

目前的考古學研究成果證明:
- 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北方是以原始農業占主導地位並輔有採集、漁獵等經濟文化類型的區域。
- 大約在距今3500~3000年左右,畜牧業逐漸從原始農業中分離出來,並伴隨馬具的應用及騎馬民族誕生而不斷擴大空間分佈範圍,在歷史上首次形成以畜牧業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文化區。
- 畜牧業向東、向南甚至向西開始其擴展過程,農耕區在相應方向的退縮始終與之相伴,這樣的退縮過程一直持續到漢代。

半農半牧區的出現與氣候變化
- 原始農業大約結束於西元前1500年前後。
- 氣候由濕暖向乾冷的轉折階段,受氣候變化影響,原始農業內逐漸出現半農半牧的兼業現象,並由農、牧兼業行為,向獨立的畜牧經濟方式過渡。

考古研究成果表明,朱開溝文化階段,中國北方的氣候由濕暖轉向乾冷;與之相伴隨,遺址所代表文化類型的經濟形態也從以原始農業為主向半農半牧業過渡。
朱開溝遺址位於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納林塔鄉朱開溝村,其文化遺存共分五段。圖表歸納了這五段文化遺存的所屬年代,以及環境、文化和經濟特徵,從中可以看出朱開溝文化時期,伴隨著氣候變化的是人類經濟生活由農耕、狩獵、採集轉向半農半牧乃至於畜牧業占重要地位的漸進過程。

植被類型是環境特徵的標誌性指示物。
在朱開溝遺址第一段文化中,蒿科、藜科植物花粉的比例僅占50%;以後隨著時間推移,這類植物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由50%增至70%,至第五段已達到93%,佔據了絕對優勢。由於蒿科、藜科植物的旱生屬性,這類植物比例增加反映了環境逐漸向乾旱方向發展的變化特徵。

隨著環境發生變化,人類的活動方式及生存手段也會出現相應變化。
第一段文化的生產工具中既包含農業生產工具,也有用於狩獵的工具,表明人們此時不但從事原始農業種植,同時也將狩獵作為輔佐農耕的重要謀生手段。

出土動物骨骼的特徵,還顯示了當時可能已存在動物放養業。

由圖表對照分析,我們發現從遺址文化堆積的第一段到第五段,隨著氣候乾旱及寒冷程度逐漸增加,動物骨骼中羊、牛兩類與豬之間的比率有逐漸增大的趨勢。一般認為飼養豬與農業生產相適應,而羊與牛的飼養則成為畜牧業的象徵。

面對氣候變化,人們自然而然地將生存的依託轉向畜牧業,並在越來越多依靠畜牧業的同時,不斷積累馴養經驗,從牛、羊的畜養到馬的馴化,進而使馴養牲畜變得更加成熟、獨立。


圖一 所顯示的就是在氣候變化背景下農牧交錯帶形成與各類文化的關係。

原始農業向半農半牧經濟方式轉變過程即農牧交錯帶形成過程的探討後,有兩點需要強調:
1. 農牧交錯帶形成是自然因素而不是人文因素,因此農牧交錯帶的走向顯現了與自然地帶一致的特徵
黃土高原地區受地貌影響其走向基本為東北—西南向;
太行山以東的平原地帶,緯度地帶性顯現出突出作用,農牧交錯帶呈東西走向。
2. 時間間隔與農牧交錯帶自西向東的推進過程結合起來看,清楚地顯示了氣候變化由暖轉冷的空間推移速度以及氣候帶的基本走向。

農牧分界線就是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出的龍門(山西河津與陝西韓城間)、碣石(指今河北昌黎縣)一線,
界線以西、以北由農牧交融狀態過渡到草原遊牧區;
界線以東、以南逐漸進入農耕區。農牧交錯帶以其鮮明的特徵構成了中國北方最重要的人文與自然界線。

對於遊牧業來講,決定其發展的關鍵因素不在於土地佔有權,而更多地取決於遷移權,只有在“隨陽而遷” 的過程中,草原民族才能不斷獲得豐美的水草,才能發展壯大。因此馴化馬匹,發明控制牲畜行動、適應頻繁遷徙的用具,是半農半牧區兼業者擺脫定居農業邁向遊牧生涯的關鍵。


國學網 韓茂莉
國學網--中國經濟史論壇/天人古今/古今通論/環境、地理、災害/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形成與氣候變遷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8175

圖一 綠人中國旅遊
http://image.lvren.cn/travel_image/scenic/43782.jpg

圖二 中國地形地貌概況
http://www.ziyexing.com/files-7/Geography/geography_03.htm

張宏實 2008-04-09 15:59:45

Sue的整理
1. 器物起頭,天氣變化,地理,遷移
2. 交錯時期(交錯帶)
3.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北方是以原始農業
4. 3500~3000年左右,畜牧業逐漸從原始農業中分離出來,並伴隨馬具的應用及騎馬民族誕生而不斷擴大空間分佈範圍,在歷史上首次形成以畜牧業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文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