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1 11:51:35無遮,小光,一休

虛雲和尚開示「看話頭」的禪修法



虛雲和尚開示「看話頭」(照顧話頭)的禪修法


作者:賴宗賢


虛雲和尚的照顧話頭禪法不是一味的猛提話頭,而是重視理路,在細心現前之時,當下迴光返照,細細地照顧話頭,最後體悟話頭即是畢竟空,畢竟空即是中道佛性,無明幻惑即法身。虛雲和尚〈上海玉佛寺禪七開示錄〉說:

 

參者,參看義。故凡禪堂都貼著「照顧話頭」四字。照者,反照。顧者,顧盼,即自反照自性。以我們一向外馳求的心回轉來反照,才是叫看話頭。[1]

 

所謂的「照顧話頭」,「照」是覺照,「反照自性」,在細心現前之時,當下迴光返照,要若有似無,超脫兩邊,安住於中觀正見之正印,「顧」是回返而參究自性。所以,「照顧話頭」就是收攝六根為一念,於一念反聞自性;就是攝心內證本來面目、本自具足的佛性。

虛雲和尚開示「看話頭」(照顧話頭)的禪修法,就是一念迴光返照,就是圓照清淨覺相。虛雲和尚〈禪堂開示〉說:

 

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就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作不生。不掉舉、不昏沈、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2]

 

虛雲和尚開示照顧話頭就是觀心,〈禪堂開示〉說:

 

其實話頭,即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之前就是話頭。由此你我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性就是心。「反聞聞自性」,即是反觀、觀自心。「圓照清淨覺相」,清淨覺相,即是心,照即觀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觀佛,觀佛即是觀心。所以說,「看話頭」或者是說「看念佛是誰」,就是觀心,即是觀照自心清淨覺體,即是觀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覺,即佛。無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無往無來,就是本來現成的清淨法身佛,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一話頭,看到離念的清淨自心。再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晝夜六時,行住坐臥,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苦厄度盡。[3]

 

虛雲和尚在此一則說「話頭,即是念頭」,一則說「話頭就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作不生」,其實就是在念頭初起之處,去「看」、去「照顧」、去「參究」「一念未生之際」,也就是在念頭不攀緣的前後際斷之當下一段空靈,去體悟無生。

虛雲和尚的「看話頭」是用細心去「照顧此一話頭,看到離念的清淨自心」,反聞自性。此處所說的「照顧」,不是我們日常所用的意思。而是「照顧」是「照」和「顧」字要分開來瞭解。照就是覺照,顧就是以中觀來反觀(返聞)自性。因此,由虛雲和尚的此處解說看來,這是融會話頭禪和默照禪的禪法,也是融會了臨濟禪和曹洞禪在其中,是虛雲和尚對於禪法的融會各宗之當代突破。此中,細心之用中,一念反照話頭,這就是默照。而這樣的默照在靜中動中,都可以如此參究,渾化邊見,這也就具有臨濟禪的「作用見性」的機用。因此,「照顧話頭」就是在話頭、在一念初心,去自「照」,去「顧」迴光返照之迴與返,也就是一種默照。這正是默照禪的提倡者宏智正覺(1091-1157)的〈坐禪箴〉所說的:「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不觸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對事而照,其照自妙。[4]所以,虛雲和尚的「照顧話頭」除了是「話頭禪」之外,也是一種「默照」,虛雲和尚的看話禪,乃是融合了默照禪的默照在其中。

虛雲和尚的禪法融會五宗,是以看話頭,而融會默照禪,是宋代以後禪法的革新。他強調細細地照顧話頭,不來不去,非有非無,這也就是看話頭,看話頭直看到一念不生的裡面去。話頭也就是念頭,可以說這樣不來不去非有非無照顧念頭就是中觀。直到明心見性,證到本來清淨的妙覺真心。又,照顧話頭禪法與唯識思想的融通,話頭(念頭)就是我們的末那識,照顧話頭直到參破話頭,就是要打破主宰我們父母所生身的六根的末那識的根本無明,虛雲和尚〈上海玉佛寺禪七開示錄〉說:

 

纏惑不斷,把八識心王困的死死的轉不過身來,所以我們今天要借這句(金剛王寶劍)把那些劫賊殺掉……但是最要緊的,就是把第六識和第七識先轉過來,因為它有領導作用,它的力量就是善能分別,計量。現在你們作詩作偈,見空見光,就是這兩種識在起作用。我們今天要借這句話頭,使分別識成妙觀察智,計量人我之心為平等性智,這就叫做轉識成智,轉凡成聖。[5]

 

可以說這樣的關於照顧話頭之說明,是融合了唯識思想。所以,虛雲和尚的照顧話頭是觀心法門,融會了中觀、唯識思想和如來藏說,更是於當下一念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宗自性法門,「當依諸佛菩薩所修所證之最上乘法。現在這種法,是要明本覺妙心,即是說見性成佛」。[6]



[1] 岑學呂編(2001),〈上海玉佛寺禪七開示錄〉,《虛雲和尚年譜》(佛光版),頁289,正月初九開示。

[2] 釋紹雲編(2002),《虛雲和尚在雲居山》,頁73

[3] 釋紹雲編(2002),《虛雲和尚在雲居山》,頁61-62。或參見洪啟嵩、黃啟霖編(1987),《虛雲文集》的〈禪堂開示〉一文。

[4] 聖嚴編(2001),《禪門修證指要》(臺北:法鼓文化),頁113。默照禪的提倡者宏智正覺(1091-1157)的〈坐禪箴〉說:「佛佛要機,祖祖機要。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不觸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對事而照,其照自妙。其知自微,曾無分別之思。其照自妙,曾無毫忽之兆,其照無取而了。水清徹底兮,魚行遲遲。空闊莫涯兮,鳥飛杳杳。」

[5] 岑學呂編(2001),《虛雲和尚年譜》(佛光版),頁301。(上海玉佛寺禪七開示初七第四日)

[6] 岑學呂編(2001),《虛雲和尚年譜》(佛光版),頁325。(上海玉佛寺禪七開示次七第二日開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資料出處:本文引自《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八卷第二期(2009年12月)「虛雲和尚禪法的當代詮釋」

攝影:Joe Decker


日本藤素 2020-01-05 09:04:52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