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5 01:59:41桂圓

在診療室遇見假成熟的孩子們

在診療室遇見假成熟的孩子們圖片來源:CC BY-SA by Lexie Flickinger

數位機器是「毒品」嗎?當你的孩子無法控制煩躁和不安,無法與同儕相處, 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情緒就抓狂……。數位機器正在掌控我們的孩子,他們身體的成長比過去還要快,但心理的成熟卻比過去慢,沉溺數位世界,孩子原來只是「假成熟」。面對不能阻擋的數位猛獸,父母如何更有智慧引導孩子的成長與未來?

本文摘自《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更多內容請前往>>

國中二年級的男生為了諮商來到醫院,從外表看起來就像是模範生一樣有著清秀的模樣。詢問陪同的媽媽,是什麼原因把孩子帶來這裡,媽媽突然這樣回答:

「這孩子小學的時候是個功課好、聽話的好孩子,可是進入國中後,突然開始沉迷於電腦遊戲,現在從學校回來後,就關在房間,把全部的時間都耗在電腦上。不久前,甚至拒絕上學,該怎麼辦好呢?」

突然拒絕上學的模範生

檢查結果發現孩子的智商是一三八分,與同儕相比屬於非常優秀的程度。但是問題就出在社會性這一項中,孩子對於單純依日常生活中發生順序排列圖卡的社會性測驗竟陷入苦戰,所得到的社會性智能分數是吊車尾的八十分,讓人訝異知識性智能和社會性智能竟然相差五十八分。

「為什麼突然不想上學了呢?最近在學校有發生什麼事情嗎?」

當我問話時,孩子一臉不耐煩的勉強回一句話。

「就那樣啊。」

「就那樣?學生應該要上學的,可是不去上學,一直打電動,你不覺得有問題嗎?」

「我的自由吧,妳管我這麼多幹麼?」

如果只看他現在的樣子,很難想像這孩子在國小的時候還很乖巧、聽話。但是多一些互動和談話後,我就越能接近孩子的真心。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因為學前美語教育的風潮,而被迫接觸了各式學習卷和電訪教師(譯注:在韓國以電話或親自家訪孩童,指導孩童所訂閱的課程學習評量卷的老師。提供每週一次約二十分鐘的授課及諮詢。)幼稚園是讀全美語幼稚園,幼稚園放學後,擔心上了美語幼稚園而錯過國語和數學課程的學習,因此額外上補習班去加強。

進入國小後,除了基本的美語和數學補習班,增加了討論和作文補習班。又認為具備一項運動是基本條件,因此也到游泳池學游泳。又因為媽媽聽說學習藝術才能能使左腦和右腦均衡發展而有助於讀書,隔天馬上幫孩子報名小提琴課程,因而孩子根本沒有時間交朋友,偶爾有跟同儕相處的機會,也因為不知道要怎麼跟同儕互動而常常是孤單一人。

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沉迷電腦遊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孩子因為早期教育而跳過正常的發展過程,沒有機會與同儕相處玩耍,而填滿那空位的就是電腦遊戲。可以無條件填補空虛、孤單內心的就是電腦,孩子一定是從那裡得到很大的安慰吧。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趣味可言的人生中,電腦一定是孩子的世外桃源、新世界。

結果,電腦遊戲把功課好、乖巧的孩子,一瞬間變成斷然拒絕上學的假成熟的孩子。或許認為這種求診的案例感覺很遙遠,但是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不難找到這樣的情形。雖然沒有嚴重到拒絕上學,但是有數不清的孩子因為沉迷於電腦遊戲,而忘記或拒絕去從事自己該做的事情。在診療室遇見的孩子,不過是很多孩子之中的其中之一。

 一旦生氣任誰都無法制止的雙面少女

 有個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小學五年級的女生。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這個孩子一生氣就表現出暴力的樣子。跟弟弟起口角,突然把日光燈打破;只要讓自己不高興,無論是面對爸爸還是媽媽,三字經就脫口而出;在學校曾經因為老師指責上課時睡覺,竟把花園的盆栽拿起來摔。

「生氣就那樣做,好嗎?」

「有什麼問題嗎?」

「若是這樣,家人和朋友都會不喜歡妳的。」

「也對,大家都覺得我有點怪,但是也無所謂,沒有家人和朋友也沒關係。」

「周遭沒有人會很孤單的。」

「孤單是什麼?啊∼妳是說無聊?沒空無聊耶,因為要玩電腦遊戲,還要聊天,所以很忙。反而是因為他們管東管西感覺很討厭、麻煩呢。」

「孤單和無聊是很不一樣的東西。」

「有什麼不一樣?還不都是那樣。」

對於在空閒時間,只想打電動和聊天的這孩子來說,周遭的人不過是干擾她的障礙物而已。在進行會談的過程中,孩子仍然不停地玩她的智慧型手機。當我要求她能否暫停玩手機,專注在會談中,孩子竟然建議我能否用KaKaoTalk(類似Line,免費通話、免費簡訊的溝通應用軟體)進行會談,並且透露在家裡有事情對媽媽講時,即使媽媽在旁邊,也是利用KaKaoTalk傳話。因為比起用講的,覺得用KaKaoTalk傳話更方便、迅速且好玩。

所有的結果都是有原因的。追溯孩子的童年時期一看,便發現父母親每當孩子吵鬧、無聊時便拿電腦和手機給孩子。從機器而不是從人得到安慰的孩子,長大後與機器互動感覺比對人還要輕鬆、自在。

遇到一點壓力就無法忍受,表現出暴力反應是對數位機器成癮的孩子出現的典型特徵。在打破燈泡、丟盆栽的暴力行為背後,正是數位機器。

對周遭環境漠不關心的疑似自閉兒

因為只要看到孩子遊戲的模樣,便能很快地分析他們最近的心理狀態。因此,檢查孩子心理的地方,基本上都會具備遊戲室(Play Room)。

我看診的醫院當然也有安排遊戲室。依照醫院的規模,是間豪華、充滿遊戲器材的地方。對一般的孩子來說,具備那種規模的遊戲器材,通常沉醉在各種遊戲中至少三∼四個小時是不會無聊的。但是,心理上有問題的孩子常常出現無法適切地運用遊戲器材或拒絕使用它們的情形。

我所遇見的小學四年級的男生也是這種情形。這孩子無視周圍各種遊戲器材毫無反應。不管拿什麼玩具,也不願意玩弄或靠近。

在多項測驗中顯示對周遭發生的事情漠不關心。當問他一些問題時,他連眼神也不願接觸,更妄想會回答問題了。甚至檢查中叫他的名字也從不回應。因此,想和孩子一起討論、選擇活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孩子的媽媽懷疑是不是自閉症。但是檢查結果發現,並不是典型的自閉兒。而且智能不算低,但語言智商和社會性很落後,這一點卻與自閉症狀幾乎雷同。雖然不是自閉症,但是可以明顯地觀察到一些自閉症狀,也就是看起來很像疑似自閉兒童。

「疑似自閉」這名詞雖然很少在學術界正式使用,但是為了與先天型的自閉症區別而使用它。疑似自閉兒童跟自閉症患者一樣,在社會性發展上有著明顯的問題。但因為不是生物學、神經學上的原因而是後天養育環境問題所引起,發生的原因與自閉症不同,才會冠上「疑似自閉」的別稱。

這名稱在韓國面臨金融危機風暴後開始流行。那時因為長時間暴露在美語教學錄影帶下的嬰、幼兒們出現疑似自閉的症狀,但是停止觀看錄影帶,並且接受治療後,很多孩童都恢復了正常的發育。正當苦惱要如何稱呼這些孩子時,「疑似自閉」的名稱才受到大家的矚目。

雖然引起疑似自閉的原因有很多,但最近數位機器被大家認定是最大的主謀。因為太早暴露在數位機器裡,而沒能與媽媽在情緒上形成安定的連結,才會表現出類似泛自閉症障礙的情形。

表現出疑似自閉症狀的小男生也是從一出生就是看著電視,而不是與媽媽的眼神互動下成長的。深信美語教育越早開始越好的毫無根據的媽媽,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是看著美語錄影帶度過的。孩子出生初期正是學前教育風潮時期,因此不難猜想當時是什麼樣的情況。

媽媽的心願當然是希望孩子能更聰明地長大,因此毫無保留地以美語錄影帶餵養,但其實這是接近於棄置不理的養育。在最需要與媽媽建立安定的依附關係的重要時期,把孩子的養育轉嫁給美語錄影帶一樣。結果,出生時身心很健康的孩子,現在竟表現出疑似自閉的模樣,這是父母親的無知和過度慾望所造成的慘劇。

在診療室遇見的三個孩子的共通點是?

在診療室遇見的三個假成熟孩子的共通點,他們的過去或現在,都被數位機器所占領。為了擺脫情緒上的不安感而掉進數位機器的瞬間,從模範生淪落為問題兒童的孩子;由於太早暴露在數位機器裡,沒有經歷正常的發展過程,而表現得好像精神上有障礙的孩子;還有因為無法調節自己的憤怒而表現反社會模樣等,赤裸裸地呈現了沉溺數位機器典型的問題。

當然除了這些案例之外,因為數位機器而表現假成熟模樣的孩子多到難以計算。也可以說,數位機器成癮而無法逃脫的大部分孩子們,幾乎都表現假成熟的模樣。

無可奈何的是,由於數位機器不斷地藉由刺激視覺和聽覺來控制腦部,因而麻痺了思考,混淆了判斷,在不可能正確地思考和判斷的情況下,如何表現出成熟的樣子呢?

或許有些父母親心想,去求助醫師的孩子病情嚴重,跟自己的孩子不一樣。事實上,雖然來醫院求助醫師的孩子,確實比一般的情況嚴重些,但是沒有求診的孩子中,很意外地發現,往往嚴重到需要馬上看醫師的程度。雖然父母認為沒問題,但是孩子對數位機器的執著已經超過適當範圍,而影響日常生活的情形也還不少。

因此,需要正確察覺孩子暴露在數位機器中的程度,以及對它執著的程度,這樣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而提供適當的協助,而這將會成為防止孩子假成熟的第一步。


文章轉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7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