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3 16:38:06雪子

開放對象


我每次聽到台灣朋友聊腳踏車時 感覺怪怪的

後來慢慢瞭解到

我對腳踏車的定義 跟台灣知識份子對它的定義是相當不同

我跟台灣朋友的「騎腳踏車」這個行為象徵意義完全不一樣

對我來說 腳踏車只是個到處都有的交通工具 沒有什麼特別

最好不要買貴的 因為常常被偷走

反正有兩個輪胎 可以騎就好

在台灣則不一樣

騎腳踏車上下學 上下班 就某種程度可以表現她們的政治正確性

或者 參加職場內的單車社團 也是身分地位的象徵

我沒有說哪一個象徵意義不對 或不好

做為一個外國人 我必須要了解 兩個社會中的 物或空間的象徵意義的不同

這樣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啊

去年暑假搬家時 我男性朋友幫我扛我中古凱蒂貓的淑女車上捷運

結果他被週遭的年輕女性乘客偷笑

我聽他的經驗分享後 才明白

原來 捷運公司開放的對象是 買得起昂貴腳踏車的  把腳踏車當作休閒活動用的中產階級

因為我對腳踏車有成見 所以眼睛看到捷運局的廣告

還無法明白他們不歡迎我那部不符合中產階級品味的腳踏車了

以後我要小心觀察台灣中產階級的品味 哈哈

不過 我最近常常想

不管日本或台灣的中產階級

為什麼他們要很努力地展現出他們中產階級的品味?

為什麼勞工階級不會讓我感覺到「急著要展現出他品味」這種焦慮?

或許不管在哪一個國家當中產階級最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