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4 09:00:00敏公主

孩子愛面子 輸不起 【親子好文分享】


圖/裴小馬

最近聽到越來越多的朋友或家長說:「我的孩子好勝心很強,很愛面子,凡事都不願意輸,該怎麼辦?」已經夠焦慮的父母,還會聯想到「低挫折容忍力」的各種後果,更不知所措:孩子一輸就會情緒不好,難道要火上加油嗎?天啊,我可不想找自己麻煩!

脫離幼兒園的烏托邦世界之後,各類大大小小的「比賽」或「趣味競賽」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有些是正式舉辦的比賽,有些則是為了炒熱課堂氣氛,或提升學習興趣而創造的遊戲競賽,就連下課時間,孩子也會分成兩隊,發明一些天馬行空的項目互相較勁。凡事有比較就有先後、有比賽就有輸贏,下棋、撲克、桌遊也是如此,原本這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但在孩子心裡,再小的輸贏都能引起微妙的心理變化。


〈家長反應〉在乎輸或贏 態度洩密
話說從頭重新回憶,其實孩子一開始對輸贏是沒有特定「態度」的,然而幾年生活下來,孩子很明顯地就會表現出對輸贏不同的得失心,這當中差別就是來自於大人的反應。

回想一下,孩子贏或是得獎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欣喜若狂、加碼獎勵、大書特書?即使「輸」的時候,我們也開口安慰,告訴孩子沒關係下次再來,但是臉上悵然若失的表情,或是「事後」希望如何「進步」的建議,都等於向孩子傳達「我們很在乎」的訊息。

也許某些孩子反應快一點,從中「歸類」出哪些活動輸了無所謂,哪些活動輸了要小心;但是更多的孩子在依附父母、老師或其他成人的狀態下,現實生活或情感上必須受到照顧者的影響,不論是擔憂害怕責罵或是想討大人歡心哪一種原因,最終都容易演變成「輸不起、愛面子」的表現行為。

總之,輸贏淡然處之,大人先做得到,往往剩下的問題不難解決。


〈人生真理〉輸的時候 要悟出處世之道
風水輪流轉,身為輸家贏家都有該做的功課。想贏得勝利一點也不罪惡,孩子多半也能為此盡心盡力,然而「努力也不一定會成功」、「一山還比一山高」的人生真理,必須要等「失敗」才能領悟。

輸的時候孩子難免不服氣,不過這時卻是最好的時機點出「對手」的優點,讓孩子看看別人贏的道理,嘴巴上雖然不服氣也別勉強孩子,心裡會默默地接受這些中立客觀的資訊,成為下一次自我精進的養分。

低調處理孩子的情緒,不指責、不隨之起舞,提供給他客觀的資訊,說完之後雲淡風輕繼續過日子,孩子自能一次又一次地慢慢降低情緒強度。

臉皮薄、自尊心強的孩子對輸贏更是敏感,同儕間的言語容易被解讀成嘲笑、負面詮釋他人的任何反應,這時候不妨先記錄下來孩子生氣的情境和對話內容,等到當下情緒結束時,回過頭來請他想想是否曾經也說過類似的話,那時候是想嘲笑別人嗎?是否因為自己的心情作祟而誤讀他人訊息呢?

「在乎輸贏」和「追求輸贏」在表象上的行為很難分辨差異,趁著孩子年紀小的時候細細討論,才能讓孩子因為輸贏打開眼界、自我精進,而不是變成一生追著結果跑、被輸贏制約的小倉鼠。


〈沒有對錯〉大人做不到 別太勉強孩子

「孩子在意輸贏真的不好嗎?」這句話本身有對有錯,因為孩子本身甚至不見得能分辨到底自己在不在乎,還是因為別人的關係在乎,然而當孩子不知不覺開始在意輸贏的時候,往往最不開心的其實是他們自己,因為「遊戲」已經變質成「比賽」。

這世上沒有什麼絕對好跟絕對壞的事情,在意是人性的一部分,卻可反映出個性上的弱點,即便家庭教育的觀念很正確,也無法避免社會環境中鼓勵競爭的氛圍。拆解輸贏裡面的訊息,讓孩子悟出自己的下一步,或許比「改變在意輸贏心態」要來得有效。

連大人都還困在比來比去的生活裡,又怎麼能要求孩子做完美的聖人?在乎就在乎吧,重點是然後呢?


<本文轉載自由時報家庭親子版-文/羅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