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3 19:55:23吳毓庭

【國語日報】融入生活的音樂課

小時候的我很好動,小學一年級時,媽媽特地安排了鋼琴家教,希望我能透過練琴學會專心。記得第一次上課前,心情已經夠緊張了,打開門後看見的音樂老師竟然不是大姊姊,而是一位剪著平頭、頭髮斑白的阿伯。他既高大又板著臉,我當下只想躲進房間。

阿伯是小學音樂老師,和小孩對話是他的專業。他從包包裡拿出了幾張圖卡,然後要我跟著念:「ㄌㄡˊ—ㄙ的ㄌㄡ。」嗯?他的手繞在鋼琴中央裝有琴鎖處,說道:「ㄌㄡ就在鋼琴的螺絲這裡,要記得位置!」原來ㄌㄡ是Do啊!他又陸續拿出「打雷的Re」、「小蜜蜂的Mi」、「花朵的Fa」、「肉鬆(台語)的Sol」、「拉繩子的La」、「吸管的Si」。看著上面的圖案,我邊笑邊記起所有唱名,不知不覺這些看不見的音高好像就與日常連結了起來。

一直很感謝這位老師能以生活化的方式啟蒙我的音樂學習,後來我在教學生時,也會常問他們,你覺得這首樂曲像甜甜圈、肉鬆捲,還是紅豆麵包?當他們邊聽邊喚醒難忘的口味,我相信音樂會逐漸成為心靈的糧食。

 

充滿挑戰的樂隊經驗

再來,我覺得如果能參加學校音樂社團與同儕合奏,將會獲得更多音樂智能上的啟發。

在我唸書的時代,小學還很少有管樂團或絃樂團,但多半有節奏樂隊。節奏樂隊是一種模仿交響樂團形式的合奏團,它使用的樂器有直笛、口風琴、手風琴與打擊樂器,人數通常為三十至五十人。我在三年級的時候加入,跟著十幾位學長姊一起演奏直笛聲部。雖然我在音樂課上學習直笛的速度算快,但到了樂隊裡,指揮明明才發下新譜,大家卻可以在兩、三次練習後就上手。面對每次都被遠遠甩開的狀況真是有點難過,不過也因為有這麼多人一起練習、互相激勵,幾個月後我看譜的速度就加快許多。

這段經驗最棒的,無疑是因為樂隊有很多聲部,每位團員都有機會在不同樂曲擔綱不同樂器。不同樂器困難的地方不同,吸引人的特色也不同,這段洋溢各種聲音刺激的歷程,讓我後來在彈琴時能想像出更豐富的音色,也在寫作時能擁有更多元的比喻題材。

 

醞釀情感的音樂閱讀

學了樂器以後,我覺得音樂閱讀也很重要。我小時候常常抱著一本介紹音樂家生平的漫畫(很可惜我已經找不到這本書了),以現在的水準來看,裡面的畫風簡單到近乎簡陋,但這些特寫音樂家人生的格子,比如海頓頑皮到剪同學的頭髮,或是巴赫走了三百公里去聽表演等故事,都組成了這些古人立體的形象。

現在也有好多以音樂為題材的小說與漫畫,像是在2006年上映的電視劇《交響情人夢》(原先也是漫畫),又真實又有趣地揭開音樂院學生的面紗,或是同樣改編自漫畫的電影《琴之森》,提到鋼琴比賽的準備過程,都可以讓我們從人性的角度,重新思索聲音的情感與意義。於是即使一個人未來並不從事音樂工作,也能從無所不在聲音裡找到靈感與安慰,豐富自己的生命。

 

有趣的版本比較

最後一個我自己常用來訓練音樂智能的方法,就是常常比較不同演奏家演奏同一首樂曲的詮釋。這裡的重點絕非評論誰好誰壞,而是一首偉大的音樂作品,一定有很多細節和訊息可以被呈現,版本比較就是讓我們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領略藝術。

考國中音樂班時,老師選擇了《悲愴》鋼琴奏鳴曲作為我的自選曲,它是貝多芬早期最重要的創作之一,樂曲由沉重的前奏開始,好像在把作曲家遭受聽覺失常的錯愕與痛苦一股腦發洩出來。我先在唱片行買了一位老先生的版本(後來才知道是德國名家肯普夫),隨後又向老師借了另一片(老師極力推薦智利鋼琴家阿勞的版本)。聽著兩張不同的詮釋,我第一次體會到,原來長得一樣的樂譜,在不同鋼琴家手下竟然能夠彈出如此不同的感覺;同樣是老先生,前者充滿自然的歌唱性,後者則更顯悲傷。

經歷了版本比較,我們會慢慢體會到這些藝術家各有千秋,世界因為有這麼多種詮釋而變得更美了。不過,我覺得最後一定還要回到自己身上,問問自己此刻聽見的聲響對你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如果能常常從生活、音色、情感到反思這幾個面向來咀嚼聲音,相信音樂智能會成為一輩子的祝福。

 

吳敬止 2023-12-29 07:55:56

不要覺得,自己不可能,音樂可不可能
用你覺的,最好的方式、最喜歡的方法
或許,音樂世界就很有可能。

記得喔!要有時間,抽出時間,用心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