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8 11:48:22吳毓庭

毓庭老師的創作坊音樂故事01—「無言歌」現場

秋芳老師在兩年前曾拿了一張唱片給我,請我將錄音中的掌聲音軌摘去,僅留下樂聲篇幅。現場錄音將掌聲收錄的所在多有,當我將音軌去除時也不以為意,但此後,每當我回想起我編輯過的這張唱片,總會感覺到不真實,因為那是一張由小品集結成的唱片,怎麼會收錄掌聲呢?

好久以後,我才知道這掌聲其實映照了麥斯基的性情:因為這是一場以聲樂曲改編給大提琴演奏之曲目所組成的音樂會現場錄音;這非常不典型的音樂會安排,是麥斯基個人鍾愛的演出形式。「我知道對許多聆聽者而言這樣的選擇既沒有代表性,也缺乏變化。的確,但身為人或一位藝術家當我們喜愛一件事物時何須一定要變化呢?一如我很高興我能一直在我喜歡的餐廳裡用餐;我拉了同一把大提琴32年.我對維持一段長久的關係有非常強大的信心。如果我喜歡這首曲子,我就會持續不斷演奏,從來不會感到疲乏。就在這樣的背景中,我以如此心態完成這張《浪漫俄羅斯》。」麥斯基在發行秋芳老師喜愛的這張專輯時如是說。

麥斯基在這張專輯中所呈現的鍾愛來自兩個組成他內在的重要因素:第一,他熱愛聲樂,「我總覺得人聲是最棒的樂器,在我小的時候,我就時常去聆聽那些知名歌手們舉行的獨唱會,他們的演唱成為我音樂性與詮釋的靈感」,麥斯基也不諱言當時選擇大提琴即是因為對他而言,此樂器是最接近人聲的器樂;第二,麥斯基1948年出生於拉脫維亞,彼時受蘇聯管轄,俄羅斯音樂對他來說就是樂感發芽的土壤,所以他在這張唱片選擇了柴可夫斯基、葛令卡等人的作品,甚至也收錄了在俄國風行、世界知名度卻始終闕如的基里尤夫(A. Gurilyov)之作,將他心目完整的俄國面貌盡可能呈現予世人。

他在莫斯科音樂院就讀時,曾因為了錄下老師羅斯托波維契上課的指導而在黑市買了一台收音機,被蘇聯政府定罪抓入監獄,隨後下放勞改,不過此事背後實則肇因於其姊在此前由俄羅斯移居以色列。被流放了十八個月,麥斯基回到莫斯科,兩年後,他在耶路撒冷市長的幫忙下,也得以離開俄羅斯移居以色列。看似流亡,麥斯基說他的護照上國籍就是猶太人,對以色列而言,麥斯基其實是歸國。

歸國的1973年不僅是麥斯基人身自由的一年,音樂旅程上也出現巨大轉折,他先在佛羅倫斯獲得了著名的「卡薩多大提琴大賽」首獎,隨後又在紐約與匹茲堡交響樂團合作協奏曲完成他的卡內基音樂廳首演。在那場音樂會後,一把在18世紀誕生,由名製琴家蒙塔尼亞納(D.Montagnana)製作的大提琴經由一位聽眾的引薦而與麥斯基相遇,麥斯基對它一見傾心。這把提琴的主人由於年屆高齡,臨終前希望能不以拍賣的方式讓琴流落他不知道的遠方,而是渴求交付到一位優秀的、年輕的大提琴家手中,像為琴找尋相知相惜的伴侶,蓄勢待發的麥斯基於是成了他最屬意的對象。麥斯基以「聲音甜美」來形容這把提琴,較小的體型也共鳴出他獨樹一格的琴聲。

此後,他帶著這把琴行遍世界各大音樂廳,成為二十世紀暨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大提琴家之一。他的詮釋常被視為浪漫精神的代表,不過我在2013年採訪麥斯基的女兒莉莉.麥斯基時曾談到她父親的詮釋,她說:「父親的自由都是來自縝密的設計與邏輯,絕非隨興而為。」這著實讓我們更加靠近麥斯基的詮釋—天份再高,亦是與智性共融,才成就了成熟。

2003年,俄羅斯的大城聖彼得堡曾舉辦慶祝建城三百週年的音樂會,麥斯基當時被邀請與聖彼得堡愛樂共同演奏了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畢基的《慢板與變奏》,樂曲兼容熱情、溫柔與沉鬱,麥斯基將之表現得情感豐沛,卻又哀而不傷,無處不令人動容。或許那之中真的夾雜了麥斯基年少時於故鄉遭受的啟蒙與壓抑、青年時在異地的困惑與奮起,乃至壯年的奔忙行程與對家的付出,如歷盡繁華,洗鍊後的純金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