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裡的樂聲
面對整片星空,你/妳會想起甚麼?七月中,九年前從美國佛羅里達州發射的太空船「新視野號」,成功飛越過冥王星,陸續傳回了照片與探測資料,將冥王星的「愛心」更清楚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也更仔細地揭開了遙遠星際的身世。最初,人們在1930年發現冥王星時,還只能在地球透過最先進的望遠鏡,相隔48億公里的距離觀測,如今「新視野號」以12500公里的距離與它相遇。科學家的每一步進展,都讓我們感覺到星空不再平面,而是一片無止盡深邃的宇宙海洋。
二十世紀初,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也告訴了我們星空的另種面目。不同於我們往往閱讀到作曲家受到希臘神話啟發,或是和他們同時代的小說、詩歌觸動,霍爾斯特接觸了占星學、閱讀當時占星學的作家里奧的《甚麼是占星學?》,便深深受到吸引,於是在1914~1916年間,完成了管絃樂曲《行星組曲》。
占星學早在西元前就開始發展,人們以十二星座與天體運行時彼此對應的關係,捕捉一個人的性格與命運。所以霍爾斯特在寫這部作品時,並非用音符描寫出科學式觀察,而是回到古老的預言,以每顆行星的個性作為靈感。
《行星組曲》扣除掉人類觀察所在地的地球,與尚未發現的冥王星,共有七個樂章。第一個樂章是〈火星─戰爭使者〉,非常巧合的是,作品完成不久,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是有許多音樂學者認為這個樂章可以說是預言。這部作品收尾在〈海王星─神秘者〉。對海王星這顆當時人們認知中最遙遠的行星,霍爾斯特也寫下了在此之前非常少有─以樂聲漸弱,直到消失的作結。
樂章一開始,木管樂器們吹奏不斷重覆、步行速度的旋律,像在暗處試探的腳步,緩慢前進著。旋律之下,豎琴不斷彈奏著細碎、快速的音符,成為黑暗中唯一的光點。隨後,管風琴加入,聲響漸漸渾厚,整個樂團像逐漸披上一層光圈。各個樂器輪流演奏出片段旋律後,隱藏在後台的女聲合唱加入,把聽眾的注意力都帶向了舞台之外。作曲家特別要求:舞台兩側的門要在女聲越來越弱時,「緩慢地、無聲地闔上」,且「最後一小節要不斷反覆到聲音在空氣中完全消失」。
這個「名副其實」的結尾在1930年有了新的發展。該年,科學家在海王星後,確定了第九顆行星─冥王星,這項發現令人不免推想:如果霍爾斯特要寫冥王星,要如何接在那個「無限的消失」之後呢?不過,時間來到2006年,科學家重新定義了行星,冥王星被改列為矮行星,七個樂章的《行星組曲》又「完整」了。不過,這時當我們抬起頭望向星空,我們知道科學家與太空人正繼續探索著比冥王星更遙遠的距離,於是,〈海王星〉的「消失」不是消失而是屏息;無論是那些清晰的照片,或是太空總署告訴我們:「新視野號」傳回任何一則訊息需要4.5個小時,且要花16個月才能全數傳完。我們都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驚奇到說不出話了。
上一篇:新的航行
完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行星組曲》,由〈火星─戰爭使者〉揭開第一個樂章,仿如戰神(Mars)預言。
最喜歡〈金星〉的婉轉柔美,誠摯揭示,愛與美,是唯一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