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24 01:18:33MaLi
承裝靈魂的容器 /040331/ 23m
曾經在樹2個月時,想送他上學,嘗試一個禮拜又帶他回家。
於是我思考,靈魂,在承接與鍛鍊之間,如何平衡。
於是我思考,靈魂,在承接與鍛鍊之間,如何平衡。
我們那內在的核心靈魂,猶如普羅修斯所盜來的火苗,不止熄的在人性的深處燃燒著,在每一場人際互動,穿透表層的言行,一次次彰顯內在的火焰。
* * * * *
放下熟睡的樹,輕拍他微微緊張的背,直到他全身放鬆了,我才軀車往工作的場域。 坐在寧靜的駕駛座上,方才他聲嘶力竭大喊「樹還要回去那裡!」的能量還漫天充塞在車子裡。
在幼幼班張惶要找媽媽的他,一旦在媽媽懷抱裡卻哭天搶地要再回去。 「樹,你很喜歡那裡?」「是。」「媽媽也喜歡你去那裡,但媽媽要工作,你要去就要一個人留在那裡喔! 還是你想要去阿嬤家阿嬤陪你?」他搖頭繼續哭泣,陷溺在軀避衝突裡無法做選擇,成人都無法當下化解的衝突,何況是2歲的幼兒? 身為母親的我最後替孩子做了決定,還是先帶他去婆家。
後來他心神稍定下來,我詢問起阿嬤家有什麼玩具什麼人,眼睛轉動記憶搜尋的他,在內心找到與阿嬤家日日安穩愉悅的連繫,一下子他就睡著了。 他一睡著,淚水倒湧上了我這做媽的眼眶。 方才在幼幼班看到的一幕幕影像浮現,感慨老師們無法如我的細緻聆聽與為孩子停留,而我為自己必須做的選擇心微微痛著。
樹雖快兩歲了,性格還是非常純粹,大哭大笑一派透明。 從小,我們支持他哭、歡喜他笑、鼓勵他冒險、等待他克服害怕、耐心地與他嬰孩式的自我中心協商。 他經常半天自己玩,一邊還自言自語說出他即時的心情與動機,「樹要煮羅蔔,用叉子吃羅蔔」,「樹在學媽媽說哎呦」,「樹怕怕抱媽媽」﹍﹍人格明朗清晰讓人喜歡。
這樣的他也敏感脆弱,當幼幼班一個穿黑毛衣白褲襪的小女孩哭著要媽媽時,他也立即張嘴大哭轉頭抱住正猶豫是否要離開的我。 我在心裡立即決定今天先全程陪他時,他的世界又立刻能開放到外在的世界。 我們母子遂跟著老師與小朋友一起走上去溜滑梯的路。
「樹,看前面的小朋友,他們都自己走路,你要不要也一起走?」 樂於參與的他立刻開心地下來步行,就是小手還緊拉著我,嘴巴喃喃自語指著前面的老師和我說,「那不是媽媽,這是媽媽」。 小小的他,第一次有與母親分離的焦慮,立即在他的認知世界裡急急要辨識出「非我與我」的區別。 這認知讓他有力量,也讓他可以更快速知道要往母親身邊靠。 熟善孩子意圖的我,立即回應他說,「對,這個是媽媽! 那個是老師。」 樹喃喃自語跟著重複,說到老師時語氣裡多了一份親切,小小認知世界擺進了一個新位置,除了媽媽、阿嬤、阿姨之外,還有一個叫做老師的人,也可以是和我親的。
而前面黑毛衣白褲襪的小女生還在哭,配合女生說台語的老師拉著她手一句句引導她企圖將注意力轉移到溜滑梯與小白兔。 做心理諮商的敏感度,讓我無法不注意她語氣裡不曾貼近小女孩內心正在發生的匱乏與淡淡的傷心。 我一方面有愧是樹與我的存在,引發了她想媽媽的心情; 一方面仍跟在後面繼續想像女孩哭泣心情與老師安慰的拉扯。 我理解老師的限度,還算挺有耐心的她已經很認真的陪伴小女孩,卻奢望著能有一場心靈的貼近,「哇!真的好傷心喔,看到樹的媽媽陪,妳也想念媽媽是嗎?」 然後在心裡貼近女孩的傷心,並陪她面對現實:「老師現在也找不到妳的媽媽,妳要老師怎麼幫妳? 想要去看兔子或溜滑梯嗎?」 而現況則是女孩漸漸放棄哭泣了,有些無趣地爬著階梯,眼神有些恍惚地望向天空。
一旁樹興奮地從滑梯上溜下來,睛亮的眼睛與歡樂的笑聲吸引老師的眼光。 樹仍不時回頭跑到我的身邊確認母親的安在,心安後他一次次朝更遠更新的領域去探索。 而樹也會被黑毛衣女生的落寞吸引,站定然後觀看她良久。
園子另一角落,老師抓著一個男孩的手在跑圈圈。 這是老師想到「宣洩男孩過剩精力」的好方法,氣喘吁吁的老師伴著失去奔跑樂趣的男孩身影,讓我有些嘆氣。 感慨什麼? 私心的感慨是活力充沛的樹有一天也可能也會變成需要被消耗過剩精力的角色;更大的感慨則是原來許多父母是這樣累壞的。 若要男孩奔跑多些,老師可以輕鬆地看見他奔跑時的快樂然後給予增強「哇!跑得好快,好快樂,再一圈吧!」
許多大人常看不到孩子的「此在」(being)而失去了與孩子共存的瞬間,無論是小女孩的哭泣或是男孩的奔放,都是孩子內心真摯的綻放,大人若能輕巧地與孩子的此在同時共存,孩子如野馬般的天性裡,同時也有感知現實與與大人合作的本能準備成熟。
我是何等珍惜孩子真性流露的樣子,孩子的珍貴在於他的「此在」尚未蒙塵或關閉,這同時也是孩子活力充沛與野性難馴的部分,渾然不世俗地大辣辣展現在我們面前。 於是,一般人喜歡玩別人家的孩子,疲憊或惶恐去擔起自家孩子的責任。 享受生命的真與能量卻不知如何將之共融於社會眼光與現實承擔。
孩子的長成是一場社會化的成熟歷程,孩子要培養出一個自我,彷彿容器似地容納靈魂的存在。 自我的成形猶如寶石晶體的養成;也許是超硬度的璀璨鑽石,也許是脆弱疏鬆的灰樸煤炭。 結晶良好的寶石透光度高,外界光源的照耀下,閃耀著的是內在靈魂的光芒;壓力或溫度不穩的結晶過程則晶元雜亂堆疊,於是鍵結脆弱透光度低,內在靈魂雖依舊火苗不惜,但害怕受傷的考量,往往掩埋的很深難以探詢。
我曾許諾過要給樹一個適合成熟的環境,細緻地呵護他每一場與世界的交會,跌倒了、被鞭炮聲嚇到、阿祖的權威與溺愛、無力操弄玩具的挫折﹍﹍ 我相信這些際遇都是壓力也都是使自我長成的好機會,只是需要有個懂他又細緻又強韌的對待同時去支持內在的完好與自我的堅強。 兩年了,夜裡我每每在「想要回到自己生涯的夢想」與「在留多些時間給他吧!」裡掙扎,樹睛亮的眼睛、完好的活力、以及對世界的大笑與大哭,穩穩地放在天平的一端讓我一次次做出多留在孩子身邊的決定。
只是這陣子,開始感受到樹的求知慾以及對新鮮世界的渴望,同時我內心有對心靈世界以及社會更強更大的許諾﹍﹍ 我也好想自己去飛翔﹍﹍ 樹是不是可以出去吹更大的風承受更大的壓力? 最後,我問樹「還想去幼稚園玩嗎?」他大聲回應好,雙眼裡份難掩的期盼。 「媽媽去工作,讓老師陪你?」「好。」小小聲的。 早上進了幼幼班的門,他開始像無尾熊似地扒著我,卻又難掩對教室裡蒙特梭立教具的樂趣。 「媽媽﹍媽媽﹍﹍」他跑去前搬了個教具回來,又趕緊退回拉我手要我看他玩。 小小的心靈在安全與焦慮中交迭,在探索與被保護裡遊蕩。
適應良好的小女生跑過來,「阿姨,我叫美美,我兩歲,他叫什麼名字?」 害羞的樹既興奮又退縮,窩在我懷裡呵呵的笑,「撒嬌撒嬌」一旁三歲的女生跑來搔樹的癢,樹感受到善意又一時不知何以回應,笑著張大眼睛看著姊姊。 這環境裡小朋友的善意與好奇編織成很大的吸引力,對孤單慣了的獨子樹,那是多麼閃爍又似充滿危險的一張網? 他越來越萌生的「社會興趣在此算是肥沃的發展土壤。
是的,是到了讓樹去飛的時候了,同時,自己也將獲得更多的時空在我許諾的社會實踐裡飛翔。 這肯定的評估,平衡著我微微痛著的心。 樹在母親存在的時空裡,完好興奮地去外界探索,這份安全感與興趣,勢必受到我離去消失的考驗,他會退縮哭泣來要媽媽,然後得到老師有些粗魯的安慰? 還是他會認同內在已經有的力量與能力,勇敢地忽視內心些微的害怕而依舊能前進與探索? 我如何有足夠的智慧知曉何時放手? 何時穩穩留在他身後,讓他每一回首,都知道媽媽一直是在的? 我又如何拿捏自身飛翔的慾望和對孩子的關愛? 是否母親擁有夢想的快樂能在孩子回家時,促進與孩子的「此在」的共融?
樹,你在學習向前走的同時,媽媽也在學習如何放手。
* * * * *
自我是靈魂的容器,細緻呵護與壓力的錘鍊,缺一不可。
* * * * *
放下熟睡的樹,輕拍他微微緊張的背,直到他全身放鬆了,我才軀車往工作的場域。 坐在寧靜的駕駛座上,方才他聲嘶力竭大喊「樹還要回去那裡!」的能量還漫天充塞在車子裡。
在幼幼班張惶要找媽媽的他,一旦在媽媽懷抱裡卻哭天搶地要再回去。 「樹,你很喜歡那裡?」「是。」「媽媽也喜歡你去那裡,但媽媽要工作,你要去就要一個人留在那裡喔! 還是你想要去阿嬤家阿嬤陪你?」他搖頭繼續哭泣,陷溺在軀避衝突裡無法做選擇,成人都無法當下化解的衝突,何況是2歲的幼兒? 身為母親的我最後替孩子做了決定,還是先帶他去婆家。
後來他心神稍定下來,我詢問起阿嬤家有什麼玩具什麼人,眼睛轉動記憶搜尋的他,在內心找到與阿嬤家日日安穩愉悅的連繫,一下子他就睡著了。 他一睡著,淚水倒湧上了我這做媽的眼眶。 方才在幼幼班看到的一幕幕影像浮現,感慨老師們無法如我的細緻聆聽與為孩子停留,而我為自己必須做的選擇心微微痛著。
樹雖快兩歲了,性格還是非常純粹,大哭大笑一派透明。 從小,我們支持他哭、歡喜他笑、鼓勵他冒險、等待他克服害怕、耐心地與他嬰孩式的自我中心協商。 他經常半天自己玩,一邊還自言自語說出他即時的心情與動機,「樹要煮羅蔔,用叉子吃羅蔔」,「樹在學媽媽說哎呦」,「樹怕怕抱媽媽」﹍﹍人格明朗清晰讓人喜歡。
這樣的他也敏感脆弱,當幼幼班一個穿黑毛衣白褲襪的小女孩哭著要媽媽時,他也立即張嘴大哭轉頭抱住正猶豫是否要離開的我。 我在心裡立即決定今天先全程陪他時,他的世界又立刻能開放到外在的世界。 我們母子遂跟著老師與小朋友一起走上去溜滑梯的路。
「樹,看前面的小朋友,他們都自己走路,你要不要也一起走?」 樂於參與的他立刻開心地下來步行,就是小手還緊拉著我,嘴巴喃喃自語指著前面的老師和我說,「那不是媽媽,這是媽媽」。 小小的他,第一次有與母親分離的焦慮,立即在他的認知世界裡急急要辨識出「非我與我」的區別。 這認知讓他有力量,也讓他可以更快速知道要往母親身邊靠。 熟善孩子意圖的我,立即回應他說,「對,這個是媽媽! 那個是老師。」 樹喃喃自語跟著重複,說到老師時語氣裡多了一份親切,小小認知世界擺進了一個新位置,除了媽媽、阿嬤、阿姨之外,還有一個叫做老師的人,也可以是和我親的。
而前面黑毛衣白褲襪的小女生還在哭,配合女生說台語的老師拉著她手一句句引導她企圖將注意力轉移到溜滑梯與小白兔。 做心理諮商的敏感度,讓我無法不注意她語氣裡不曾貼近小女孩內心正在發生的匱乏與淡淡的傷心。 我一方面有愧是樹與我的存在,引發了她想媽媽的心情; 一方面仍跟在後面繼續想像女孩哭泣心情與老師安慰的拉扯。 我理解老師的限度,還算挺有耐心的她已經很認真的陪伴小女孩,卻奢望著能有一場心靈的貼近,「哇!真的好傷心喔,看到樹的媽媽陪,妳也想念媽媽是嗎?」 然後在心裡貼近女孩的傷心,並陪她面對現實:「老師現在也找不到妳的媽媽,妳要老師怎麼幫妳? 想要去看兔子或溜滑梯嗎?」 而現況則是女孩漸漸放棄哭泣了,有些無趣地爬著階梯,眼神有些恍惚地望向天空。
一旁樹興奮地從滑梯上溜下來,睛亮的眼睛與歡樂的笑聲吸引老師的眼光。 樹仍不時回頭跑到我的身邊確認母親的安在,心安後他一次次朝更遠更新的領域去探索。 而樹也會被黑毛衣女生的落寞吸引,站定然後觀看她良久。
園子另一角落,老師抓著一個男孩的手在跑圈圈。 這是老師想到「宣洩男孩過剩精力」的好方法,氣喘吁吁的老師伴著失去奔跑樂趣的男孩身影,讓我有些嘆氣。 感慨什麼? 私心的感慨是活力充沛的樹有一天也可能也會變成需要被消耗過剩精力的角色;更大的感慨則是原來許多父母是這樣累壞的。 若要男孩奔跑多些,老師可以輕鬆地看見他奔跑時的快樂然後給予增強「哇!跑得好快,好快樂,再一圈吧!」
許多大人常看不到孩子的「此在」(being)而失去了與孩子共存的瞬間,無論是小女孩的哭泣或是男孩的奔放,都是孩子內心真摯的綻放,大人若能輕巧地與孩子的此在同時共存,孩子如野馬般的天性裡,同時也有感知現實與與大人合作的本能準備成熟。
我是何等珍惜孩子真性流露的樣子,孩子的珍貴在於他的「此在」尚未蒙塵或關閉,這同時也是孩子活力充沛與野性難馴的部分,渾然不世俗地大辣辣展現在我們面前。 於是,一般人喜歡玩別人家的孩子,疲憊或惶恐去擔起自家孩子的責任。 享受生命的真與能量卻不知如何將之共融於社會眼光與現實承擔。
孩子的長成是一場社會化的成熟歷程,孩子要培養出一個自我,彷彿容器似地容納靈魂的存在。 自我的成形猶如寶石晶體的養成;也許是超硬度的璀璨鑽石,也許是脆弱疏鬆的灰樸煤炭。 結晶良好的寶石透光度高,外界光源的照耀下,閃耀著的是內在靈魂的光芒;壓力或溫度不穩的結晶過程則晶元雜亂堆疊,於是鍵結脆弱透光度低,內在靈魂雖依舊火苗不惜,但害怕受傷的考量,往往掩埋的很深難以探詢。
我曾許諾過要給樹一個適合成熟的環境,細緻地呵護他每一場與世界的交會,跌倒了、被鞭炮聲嚇到、阿祖的權威與溺愛、無力操弄玩具的挫折﹍﹍ 我相信這些際遇都是壓力也都是使自我長成的好機會,只是需要有個懂他又細緻又強韌的對待同時去支持內在的完好與自我的堅強。 兩年了,夜裡我每每在「想要回到自己生涯的夢想」與「在留多些時間給他吧!」裡掙扎,樹睛亮的眼睛、完好的活力、以及對世界的大笑與大哭,穩穩地放在天平的一端讓我一次次做出多留在孩子身邊的決定。
只是這陣子,開始感受到樹的求知慾以及對新鮮世界的渴望,同時我內心有對心靈世界以及社會更強更大的許諾﹍﹍ 我也好想自己去飛翔﹍﹍ 樹是不是可以出去吹更大的風承受更大的壓力? 最後,我問樹「還想去幼稚園玩嗎?」他大聲回應好,雙眼裡份難掩的期盼。 「媽媽去工作,讓老師陪你?」「好。」小小聲的。 早上進了幼幼班的門,他開始像無尾熊似地扒著我,卻又難掩對教室裡蒙特梭立教具的樂趣。 「媽媽﹍媽媽﹍﹍」他跑去前搬了個教具回來,又趕緊退回拉我手要我看他玩。 小小的心靈在安全與焦慮中交迭,在探索與被保護裡遊蕩。
適應良好的小女生跑過來,「阿姨,我叫美美,我兩歲,他叫什麼名字?」 害羞的樹既興奮又退縮,窩在我懷裡呵呵的笑,「撒嬌撒嬌」一旁三歲的女生跑來搔樹的癢,樹感受到善意又一時不知何以回應,笑著張大眼睛看著姊姊。 這環境裡小朋友的善意與好奇編織成很大的吸引力,對孤單慣了的獨子樹,那是多麼閃爍又似充滿危險的一張網? 他越來越萌生的「社會興趣在此算是肥沃的發展土壤。
是的,是到了讓樹去飛的時候了,同時,自己也將獲得更多的時空在我許諾的社會實踐裡飛翔。 這肯定的評估,平衡著我微微痛著的心。 樹在母親存在的時空裡,完好興奮地去外界探索,這份安全感與興趣,勢必受到我離去消失的考驗,他會退縮哭泣來要媽媽,然後得到老師有些粗魯的安慰? 還是他會認同內在已經有的力量與能力,勇敢地忽視內心些微的害怕而依舊能前進與探索? 我如何有足夠的智慧知曉何時放手? 何時穩穩留在他身後,讓他每一回首,都知道媽媽一直是在的? 我又如何拿捏自身飛翔的慾望和對孩子的關愛? 是否母親擁有夢想的快樂能在孩子回家時,促進與孩子的「此在」的共融?
樹,你在學習向前走的同時,媽媽也在學習如何放手。
* * * * *
自我是靈魂的容器,細緻呵護與壓力的錘鍊,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