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03 18:04:16韶風

也談「白日依山盡」

王曙在其《唐詩故事》中認為,就客觀的地理環境來說,鸛雀樓的西邊根本是一片平坦的地形,姑且不討論什麼是「白日」,就連有沒有「山」能讓「白日」可依都有問題!如果說其山是指「中條山」,可是「中條山」在樓的東南,所以也不對。因此,〈登鸛雀樓〉詩意應該是:「明朗的陽光照耀在中條山上,它一直延伸到目力所及的盡頭。北來的黃河滔滔的流向大海。要想把千里之內的壯麗山河景色盡收眼底,那就請再上一層樓吧!」王氏論點之所出,主要應該是為了駁斥王堯衢在《古唐詩合解》中所謂「樓前所望者中條之山,其山高大,日為所遮,本未盡而若依山盡者,山高可知」的講法。(又從而所衍生出的,是關於〈登鸛雀樓〉作者考的問題了[朱斌or王文奐]。)只是,王曙在此處的說法,是將「白日」當「日光」講,並不當「落日」。可是,光就地理環境言說,在文意上的交代卻仍舊不甚明白!
吳榮富〈白日在唐詩中的意義與象徵──兼釋白日依山盡〉(《成功大學中文學報》第一期 ),對此一問題,該文總合了古今的觀點,更將唐詩中所有關於「白日」的用句整理出來,最後將「白日依山盡」的白日,歸結為「白日」=「日」,其意義的轉變,是否視之為夕陽,則要視下文動詞所欲表達的意圖而定。只是,若單就〈登鸛雀樓〉詩來說,關於「白日」=「日」之意似乎能有更簡單的說法:從對仗角度來說,「白日」與「黃河」對,黃河當然是專稱,而非指黃色的河;如此說來,白日之白,應就不當形容詞用。將白日視為一種習慣性用語而並不特指某種意象,也該是說解得通的!
葉建昭:白日依山盡乎?《稷下電子報》第十四期90/7/15   
-----------------------------------------------------------

上面的論述已經十分清楚,從對仗可知,黃河為一專有名詞,而非黃色的河,因此白日也不是白色的太陽,《全唐詩》中的白日就是太陽,並非指落日。
唐詩中黃河與白日對仗,共計十首。

1劉希夷〈從軍行〉軍門壓黃河,兵氣衝白日。
2李白〈古風〉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
3耿湋〈奉和李觀察登河中白樓〉 黃河曲盡流天外,白日輪輕落海西。
4王建〈送人〉白日向西沒,黃河復東流。
5武元衡〈順宗至德大聖皇帝挽歌詞〉崑浪黃河注,崦嵫白日頹。
6白居易〈新沐浴〉白日冷無光,黃河凍不流。
7薛能〈關中送別〉黃河淹華岳,白日照潼關。
8李頻〈岐山逢陝下故人〉共憶黃河北,相留白日西。
9張蠙〈登單于臺〉白日地中出,黃河天外來。
10徐夤〈憶潼關〉天開白日臨軍國,山夾黃河護帝居。

其中,李白、耿湋、王建、武元衡、李頻等詩的都作落日解釋。但必定會接「落」「西」「頹」等夕陽西下的字面。

此外,國語辭典的解釋十分清楚,白日就是太陽。
宋玉〈神女賦序〉:其始來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
王之渙〈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