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清華五偽簡《湯在啻門》“政澀亂以亡常”的“澀”字
釋清華五偽簡《湯在啻門》“政澀亂以亡常”的“澀”字
2015年上市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偽簡集成裡的偽簡《湯在啻門》裡,整理者把此字隸定成[化化],讀為“禍”。暮四郎〈清華五《湯在啻門》初讀〉讀為過。李守奎〈漢字倒寫構形與古文字的釋讀〉(《漢學研究》33卷2期)認為及二“化”重疊,疑讀“化”。單育辰〈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釋文訂補〉是唯一認對了字形,看出了有“止”字形成份在內,但他又說是從雙“人”及雙“止”,並改釋為“從”,讀為“重”,就錯了。王寧在〈散札〉裡讀為“嘩”。2016年的陳劍〈據《清華伍》的「古文虞」字說毛公鼎和殷虛甲骨文有關諸字〉認乃古文“虞”字,應釋讀為“嘩”或“譁”。
按,若細審此字的字形,明明白白的是兩個“止”字並排,但“止”的“卜”像個“人”形,如把此視作人形,則剩下的部分並不構成“止”,而只是去掉“卜”之後的殘“止”,故單育辰所審字形仍有誤,實為兩個並排的“止”。
那麼兩個並排的“止”到底是什麼形呢,此要先談一談陳劍當成此字為古文“虞”字之非,後世字書裡的古文“虞”字並不作此形。而是四個“人”字排成的方陣,而此字乃“虞”字(見蘇建洲《《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頁43及44),所以陳劍之說不確。
而為何此一造偽古文字的會寫出兩個“止”字的疑難字呢。其實,此一偽簡造偽古文字的抄手,他有好好研讀過偽造古文字的寶典的清代《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內引北宋的《集韻》,指出,“歰”這個字,或作“澀、𣥒、澁……歰从二𣥒” (倒“止”及“止”的上下疊)。
而在《說文》內,指出『歰,不滑也。从四止』,即四個“止”字,構成一個“歰”字,《康熙字典》還引用了『《徐鉉曰》四皆“止”,故爲“歰”。當作“歰”。經典作“歰”。』而北宋《集韻》又指出,此四個“止”構成的“歰”,也可以是“𣥒”(倒“止”及“止”的上下疊),可以是三個“止”,一上二下。那麼,此一造偽者見了《康熙字典》,造字文獻一應俱全,於是造了一個二個“止”並列的,其實乃“歰”字,而當做“澀”字。
他又從晉代潘尼的詩裡得到靈感,因為潘民的〈迎大駕〉詩裡寫道:『世故尚未夷,崤函方嶮澁』,所以“澁”字可以當做危險阻塞解。
所以,此偽簡造偽古文字者,就造出“澀亂”一辭,指危險阻塞而亂。因而,清華五偽簡《湯在啻門》“政澀亂以亡常”的雙“止”並排的怪字,實乃“澀”字。而從此一造偽者造此偽字竟是從後世的字書及詩句裡取材,亦明顯是此篇乃今人所偽造之明證。(劉有恒,2020,5,20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