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1 23:11:11lino (小俗工)

宗教中國化”系列 |《天樂正音譜》—— 天主教音樂中國化的探索(作者:張博)

宗教中國化”系列 |《天樂正音譜》—— 天主教音樂中國化的探索(作者:張博)

(轉載自http://tzj.takungpao.com/news/2018-03/3549624.htmlhttp://images.takungpao.com/2018/0308/20180308094228394.jpg))

吳歷的《天正音》是天主教音化的與實踐圖為吳歷像和《天正音影。

  “從某種意義而言,《天樂正音譜》表現了中國天主教徒從“被動接受的角色”,向“使自身成為主要的作用者”的一種轉化。因此也可以說,吳歷的《天樂正音譜》是天主教音樂中國化的創作與實踐。” 

  吳歷(1632-1718),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江蘇常熟人。他是著名的詩人,曾學詩于錢謙益;他以畫而知名,曾學畫于王鑒、王時敏,是畫壇“清初六家”之一。吳歷是最早成為天主教神父的中國文人之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被祝聖為司鐸。(陳垣:《吳漁山年譜》)他用儒家學者的思維表達天主教的義理,被譽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朵奇葩”。“在中國天主教史上元、明以來,能兼善詩、琴、書畫的,亦吳歷一人而已。”(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

  吳歷精通音樂,著有《天樂正音譜》。這是中國人所寫的唯一採用中國南北曲形式的天主教讚美詩歌集,在中西文化傳播歷史上為僅見之作。

  “《天樂正音譜》是中國人創作的最早的而且是一部大型的具有中國藝術風格的彌撒和讚美詩歌詞,吳漁山則是中國創作讚美詩歌詞的第一人。”(陶亞兵:《明清間的中西音樂交流》)從這個角度而言,吳歷可以說是天主教音樂中國化的先驅者之一。

  從《天樂正音譜》中,可以看到天主教音樂中國化在清初時期的探索。

  一

  《天樂正音譜》大致創作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前後,“天樂”即天主教音樂;“正音譜”,是沿用了明代朱權《太和正音譜》的標題,意為為中國天主教音樂創作確立範本。

  《天樂正音譜》包含了以天主教彌撒音樂為素材的《彌撒樂音》,一共有九套套曲,此外還有擬古樂歌《每瑟諭眾樂章》二十章。

  這些韻文都是按照南北曲(使用南曲曲牌的七套,使用北曲曲牌的二套)的格律寫就。在清初,南北曲都是用昆曲演唱,不過史料中並沒有關於《天樂正音譜》使用昆曲演唱的記錄。“以當日昆曲之盛行,此等作品,如由曉昆曲之戲班或唱家,自可一見作品而即歌詠,當日亦不需訂譜。惟自清代康熙末年以後,昆曲沒落,不訂出工尺譜,也就無法有人見辭即唱。”(劉有恆:《清初吳歷<天樂正音譜>校正補》)

  《天樂正音譜》中的韻文都是以“樂”“詠”為篇名,說明是與中國傳統的曲牌相合,可以直接歌詠。套曲中有很多“增減句”,則是為了適應當時已經有的曲調而做出的調整。因為吳歷著作的初心並不是僅僅供昆曲唱家之作,而是為了宣揚天主教的思想,是一部普及大眾的作品。所以《天樂正音譜》並沒有嚴格按照昆曲“過度流蔓之贈板曲”去創作,而是進行了改變,訂譜的演唱速度“至慢一板三眼(四拍子),每套曲原則上一至二曲為一板三眼,餘者一板一眼(二拍子)為主”。(劉有恆:《清初吳歷<天樂正音譜>校正補》)很顯然,吳歷的這些做法,完全是出於方便一般詠唱者演唱的實用目的。

  二

  由於吳歷精通音律,他創作的《天樂正音譜》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當代著名曲學家鄭騫在《天樂正音譜·跋》中稱讚這些套曲是“格律妥帖,機調圓熟,且複渾雅淵穆,聲希味淡,居然于南北曲中,別開新境”。在18世紀前後,西方傳統的彌撒曲都是複調風格的聲樂套曲,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是一種完全陌生的音樂形式。吳歷的《天樂正音譜》,正是為了創作適合當時中國人審美習慣的彌撒樂曲。由於吳歷深得中國古代雅樂之神韻,音樂造詣精深,因此才能夠用中國傳統的“渾雅淵穆,聲希味淡”的音樂形式來創作天主教的彌撒曲,從而“別開新境”。吳歷《三巴集》中有一些詩文,記錄他在澳門修道時期,不僅勤修拉丁文,而且也接觸過彌撒音樂。這些西方傳統的天主教彌撒音樂想來對他的作品也是有影響的。

  《天樂正音譜》的這些套曲,“寓情於理,敦摯誠篤,如見耆年大德,耳提面命,自非學養深厚,藝與道合者,孰能臻此。”(鄭騫:《天樂正音譜·跋》)所謂“藝與道合”,堪稱對吳歷將中國傳統音律與西方天主教思想完美結合的最好的表述了。

  三

  在《天樂正音譜》的曲文中,更加能夠明白地看到這種中西文化的融合。

  比如,在《稱頌聖母樂章·端正好》中,吳歷寫道:“皎團團,光無並。印照人無既無生。似海星明立極中天定,憐憫那蒼生命。”這是用文學的筆調,對聖母的神學論述,其中使用的“光”“皎”等概念,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聖潔”的描述用語;“無既無生”,則是對“永恆”概念的闡釋;“立極中天定”,是對神聖之物、崇敬之情的表述。

  作為清初的文人,吳歷在曲文中不僅僅使用中國傳統的典故,同樣也使用了大量西方的典故,從中亦可以看到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融合。比如,在《天樂正音譜》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天主教標準的彌撒規程中的文字。

  《天樂正音譜》繼承了天主教會歌頌聖母的傳統,並且用中國的文化形式加以描述。這部天主教音樂中國化的開創性作品得到了很高的評價:一方面當然在於它的中國化特色,這種嘗試是開創性的;另一方面,它也被認為是符合天主教思想傳統的作品。“若夫天樂正音譜,則詠彌撒、詠聖母、詠感恩、詠進德,正純粹公教之曲也。”(方豪:《天樂正音譜·跋》)

  吳歷在《半桐吟》中寫道:“初含西妙響,再奏道徂東。”他借詠歎“半桐”(古琴),表達了自己創作的理念:以中國的古琴,移植西方的宗教音樂。正如他的繪畫藝術受到西方繪畫的影響,他的詩(天學詩)表現天主教的思想,古琴也承載了他的宗教感情。

  從某種意義而言,《天樂正音譜》表現了中國天主教徒從“被動接受的角色”,向“使自身成為主要的作用者”的一種轉化。因此也可以說,吳歷的《天樂正音譜》是天主教音樂中國化的創作與實踐。

  作者:張博 (單位為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本文刊《中國宗教》2018年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