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2 10:37:42lino (小俗工)

偽《南詞引正》成於蔣星煜公開他發現異書《涇林續記》的1957年後

偽《南詞引正》成於蔣星煜公開他發現異書《涇林續記》的1957年後

(一)、前言

 

  筆者於《崑曲史料與聲腔考略》一書內,已羅列證據,考證1960年問世的所謂崑曲鼻祖魏良輔的《南詞引正》一文乃現代人偽造於1931年後。於此文內,再更進一步地羅列證據,實指就是發生在1957~1960年之間的當時的某一從事戲曲、民間文學研究的學人所偽造的。

 

(二)、證據指向在《涇林續記》1957年被發現後偽造的

 

  《南詞引正》為偽書,百年內的人偽造,而且偽造成書的時期,說不定還是距被官方派人到江南訪書時期所造,並偷偷賣於被訪書的舊書攤去,以便讓訪書者發現的1960年前沒有多久,才能見到連在清代及有甚至1957年前都罕見的書,如《涇林續記》,而取材加工成的,故《南詞引正》裡據此書添入了『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一語,已考見於筆者《崑曲史料與聲腔格律考略》內,故《南詞引正》論以天下通語演唱而明載於周德清《中原音韻》的元曲,竟然出現元曲會有『冀州調』『中州調』『黃州調』等各地方聲腔,實乃為現代持土音土言去依字聲行腔而生土腔論之一的內地學人所偽造。

 

  《涇林續記》是一冊十分罕見的書,流行甚少,連中國戲劇學界的學人,於1957年前都沒有人看到,所以1957年前任何所著中國戲曲著作都沒有提起過。直到蔣星煜,於到處找異書時看到,寫成《探討崑腔的歷史》一舉成名。而於所謂發現了魏良輔的《南詞引正》的清人抄本後,又寫了《談南詞引正中的幾個問題》,文中指出『1957年我在明人周玄暐的《涇林續記》中發現了明初朱元璋與周壽誼關於崑腔的一節談話』,始為中國戲曲學界第一次有人知道,竟會有此異書。

 

  《涇林續記》其中插入了一段談明初明太祖問崑山腔的話,但因自蔣星煜始,引用此文的戲曲研究者,都不去旁徵及分析史實,拿來就用,故竟不察《涇林續記》乃為明末人周玄暐的傳奇小說體的說部著作,非信史。而偽書《南詞引正》的偽作者竟也知道『國初有崑山腔之稱』,因為依已知文獻,在戲曲界首先發現《涇林續記》是蔣星煜,即在他發現的1957年前沒有學界人士見過而加以引述的,故《南詞引正》的偽造者竟然知道此書有明初朱元璋問崑山腔一事首見於《涇林續記》中,則幾乎偽造的年代,更可以下推至1957年之後,當蔣星煜告知別人他的新發現或公開他的所見後,偽造者才依此素材當成寫偽文《南詞引正》內的『故國初有崑山腔之說』的所本,而1957年全中國正是處於大躍進,大鳴大放、大放衛星的時代風尚,此一作偽者或許見有機可乘,放衛星成功而一舉成名之機不可失之下,於是下手造假。

 

(三)證據指向引用了1957年5月10日的《人民日報》用典

 

  而且偽《南詞引正》裡有關『郢人』的用典又再證明了偽《南詞引正》最晚完成於1957年5月10日以後。

 

  『郢人』的用典,出於《楚辭》的《宋玉答楚王問》:『楚襄王問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征,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而以郢人比喻善歌者。

 

  1960年,內地吳新雷遊學京華,文化部訪書專員路工(葉德基)告以訪書時找到了崑曲新資料,就是在一本所謂的『清初抄本』的明朝書畫鑒賞家張丑的《真蹟日錄》的第二集內發現了有後跋『右《南詞引正》凡二十條,乃婁江魏良輔所撰;余同年吳崑麓校正‧情正而調逸,思深而言婉,吾士夫輩咸尚之‧昔郢人有歌《陽春》者,號為絕唱‧今良輔善發宋元樂府之奧,其煉句之工,琢字之切,用腔之巧,盛于明時,豈弱郢人者哉‧時嘉靖丁末夏五月金壇曹含齋敘‧長洲文征明書於玉磬山房‧真跡』的《婁江尚泉魏良輔南詞引正》‧

 

  在這個托名為『吳崑麓校正』的《南詞引正》的跋文裡,出現這個又用『郢人』又用『弱』勾串成辭的用典,請注意其筆法:『今良輔善發宋元樂府之奧,其煉句之工,琢字之切,用腔之巧,盛於明時,豈弱郢人者哉』,其中不但用了『郢人』而且出現了一個『弱』。成了『弱郢人』三字,意指魏良輔善發宋元樂府之奧,不會弱於善歌的郢人。

 

  這個偽文裡,所採用的此三字,用『郢人』又用『弱』勾串成辭的用典,古無此用法,直到於早於偽文1960年偽文發現前,於1957年5月10日的《人民日報》裡就用了這個『弱』及『郢人』成文:『這真不亞於郢人運斧的本領,也不弱于西醫開腸破肚所需要的準確與細心。』於是三年後的1960年就發現了《南詞引正》,如果說,因為作偽者因為看到了1957年5月10日的《人民日報》此文,再加上又看到了蔣星煜公開他發現異書《涇林續記》,於是文思泉湧,也使用1957年5月10日的《人民日報》上煉句琢字的『弱』及『郢人』得來的靈感完成偽跋,連偽跋及偽《南詞引正》,拿一本或經在行的人處理成看來像是清初古紙的裝訂空白紙本,連同《真跡曰錄》內容抄一遍並夾帶偽《南詞引正》抄入到裡面。故偽文《南詞引正》或可能的最晚完成日期,其最晚應是可後推至1957年5月10日以後,即1960年發現此偽文的三年前到發現前之任一時間。(劉有恒:《宋元明戲曲史考略》,台北:城邦印書館,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