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20 08:09:13Fontaine

何所不容?

看到傅月庵在聊齋網站上寫何容先生,忍不住感慨。當年念大一時國語是必修課,授課的就是何容老師,可惜當時年紀小,雖然知道老師名氣大,但是至今回想,很可惜,那時真沒有好好用功多學學。

猶記得初次上課有點見到名人之感,至今還很清晰記得他自我介紹帶著點家鄉口音說:「我是何容。」捲舌音(後來也是何老師指出,國語已經演變為翹舌音而非捲舌音了)發得特別重。

瘦瘦的何老師讓我感覺像駱駝,走路、講話都有一種徐徐不急的節奏,給我感覺一直是脾氣很好,把我們都當小朋友般容忍。期末口試,很認真地一個個仔細聽、指出學生的國語發音毛病和如何糾正,那天其他等著考試的同學坐在教室裡說笑,聲音大得吵到何老師都聽不清楚口試同學講什麼,他也只是回頭大聲說:「小聲一點!」

至今,翻查中文字,我還是首先翻何容老師編的國語日報《國語辭典》,因為當年上過他的課,知道他對每個字的嚴謹態度。今天看到魚頭寫這篇,唏噓之餘,又想到,在語文生長的環境上,我算是幸運的,父母從來沒有省籍、語文觀念,上學之後,從來沒見過學校裡有推行國語而造成的「迫害」行為,老師鼓勵大家要講國語,卻從來沒有處罰過講台語的同學。因此長大之後才聽說有人小時因為不會講國語而遭罰錢、體罰等,我非常吃驚。

說穿了,語文是種工具,推行這種工具,必然也是有某種目標原因,現在看起來,從前推行國語,是為了整體語文教育,因為書寫語文已經是以國語為主。但是現在推行所謂的母語教育,我就不知道是為什麼了,譬如家裡父母原本就講國語的(譬如像我就是,父母講南腔北調的國語,可是我們家的母語的確就是國語)硬要這些家庭裡的子女學台語、客家語等,卻又為什麼?我不反對多學一種方言,語文是工具,多幾樣工具沒有壞處。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因為是工具,所以往往也具有經濟效益,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要學英語和日語了。因此說得現實一點,這所謂的母語教育的經濟效益又在哪裡呢?作為方言的話,可能現在很多人會覺得學學上海話更有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