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心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了你付出我的愛,所以必須成為怪獸
書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作者:吳曉樂
出版社:網路與書
出版年:2014年
圖片及資料來源: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5280620228?zone=book&lid=basic_onebuy
[內容大意]:
「我們都是為了取悅母親寧願委屈自己的人。」
「幹嘛管別人怎麼樣,我們這樣也很好。」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我們的社會把『親』和『子』逼得太緊?在怪獸家長的背後,不過是站著一個膽怯的、害怕犯錯的人啊!」
這是許多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一位家庭教師如此說道。她花了七年時間,打開一扇一扇的門,走進不同的家庭。看似每個家庭的父母都為了孩子好,費盡財力與心思,讓孩子得到最好的學習與成就,表面上是父母的愛勾勒出的家庭,可仔細一瞧卻能發現,每扇門的背後都住著怪獸,完美漂亮的成績建築在孩子的不快樂當中。究竟什麼是愛?什麼又是教育的本質?
「小孩子有自己的生命,他們屬於自己,不是家長或任何人的所有物。」
「父母就如中鐘錶師傅,小孩猶如鐘錶,上緊發條後鐘錶即開始走動,鐘錶師即退居幕後。」
「以前我想過,得要求小孩像我一般,拿到很高的學歷;現在,我只希望他快樂就好。」
[閱讀心得]:
說實話,這是一本讀來使我心情相當沉重的書,從九篇故事中見盡了不同家庭的扭曲,讀後甚是感到五味雜陳,不禁思考臺灣的教育究竟出現了什麼差錯?
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脈不相承〉,文中一共講述到三代人————明玉、茉莉和小葉的故事。從小在明玉的嚴格要求下,茉莉考進了北一女,接著又進了研究所,成為諸多重要研究的左右手,教授甚至推薦茉莉赴美念博士,看似近乎完美的人生,卻硬生生地在母親明玉這關止步。原因很簡單,女孩子年歲到了就該結婚。
殊不知,聽從母親的話就是痛苦的開始,茉莉並不愛她的丈夫,不想要參加醫生會,不想讓她的孩子小葉,也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扼殺了自我。我曾替這個故事幻想過另外一個結局,若是茉莉當初堅持去美國讀博士,勇敢地順從自己的心,做一次堅決的選擇,也許她會遭受家人的數落,但至少她做著自己想要的事情,茉莉的人生會是快樂的。
孩子其實不只被課業綁架住,更多的是綁架他們的父母,就像首篇〈人子,與貓的孩子〉中,小圓媽就不斷地嚴格要求兒子小乖的成績,不只是好,還要更好;抑或是像〈一脈不相承〉的茉莉,就連自己的未來都已被父母安排好,她完全沒有選擇的權利。這種情形一樣可以套到每年選填志願的時候,多少父母是打著為了孩子好,而左右了孩子的志願選擇?
當然,我們可以了解父母的苦心,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擁有好的前途?哪個父母會讓他的孩子重蹈覆轍,走上自己先前的冤枉路?父母的立意當然都是站在好的出發點。而好的成就必須追求好的成績,這是即使教育轉型了,卻仍根深蒂固於大人們的觀念之中。但是否曾經想過,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包括你的孩子也是,他不應該成為父母的「第二個人生」。
因為過度地對孩子付出了愛,導致無形中變成了怪獸,無意識地吞噬了自己的孩子。在書中作者曾提起牛頓的宇宙觀,在鐘錶開始自行走動後,鐘錶師傅就該退居幕後。而人也亦是如此,人類是有能力去察覺世界的運行的。先前曾聽聞有句話說道,世上最好的建議,是在想要時才給他。如果孩子都沒有挫折過,就如此在父母的引導下長大,那也變相地剝奪了他成長的機會。
「曾經在某個時刻,我們光是觸摸小孩柔軟的掌心就滿足不已,回想最初凝視孩子的初衷吧。」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然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