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8 15:15:29弄墨

澎湖之旅(一).....馬公本島


飛抵澎湖,就被導遊帶到遊客中心,一來有冷氣,二來順便等候下一班機的遊客..


跟其他遊客會合後,上了遊覽車的第一站,就是澎湖跨海大橋.

澎湖跨海大橋連接澎湖群島之中的兩大島,白沙島西嶼島,是澎湖群島主要交通要道之一。在首次興建好的初期曾是東亞一帶第一座深海大橋。

在跨海大橋興建之前,兩島間的唯一交通方式為行船駛過吼門海道,只是海道的水流湍急,平時的流速高達每秒三公尺以上,遇到季風強的冬季時節水流更是險急。政府在經過多年勘查後於1965年開始興建大橋,1970年完工正式通車,自此兩島的住民終於可以經由原來險惡的海路交通改為陸路交通來往於兩島之間,或是前往澎湖本島。 跨海大橋經過多年的潮汐及海風侵蝕,另外交通流量增加,原橋逐漸不堪使用,於是在1983年開始改建並於1996年完成改建工程。

  • 澎湖跨海大橋原橋全長2159公尺,寬5.1公尺,單車道,有7處8公尺寬之避車道。
  • 改建後的新橋全長2494公尺,寬13公尺,其中雙車道寬9.5公尺,人行道寬3.5公尺。


    西嶼西臺始建於明鄭末年,清康熙56年(西元1717年)改建成清式海防小砲臺,配置火砲3尊,煙墩3座,營舍5間。光緒10年(西元1884年)中法戰爭起,澎湖不守台灣瀕於危殆,幸賴劉銘傳艱苦奮戰始得保全。中法戰爭後光緒11年建臺灣為行省,以劉銘傳為首任巡撫,策劃臺澎防務。西嶼西臺於光緒13年興工,清巡撫劉銘傳聘德人鮑恩士設計,命澎湖總兵吳宏洛督造。本礟台規模浩大,施工情形甚為艱苦,歷時近兩年,於光緒15年才竣工。

  • 西嶼西臺位於內垵、外垵兩村間,臨海海拔53公尺的高地上,佔地約8.15公頃,四周高築牆垣,牆內即壘石成壇,壇上放置大砲,壇下即建成三進「王」字形地下隧道式的營房,寬13尺,高11尺,石壇拱頂縱橫貫通,可與砲台互通消息,儼如一地下堡壘。本砲台為內凹形,自外至內依次為外堡門及外土垣、內壕溝、內土垣及內堡門、砲座、甬道及兵房、內校場;大門位於北側,兵房為守軍駐紮及休息之地,門額上書「西嶼西臺」,為劉銘傳所題。堡上安裝十九世紀的英製「阿馬士壯」新式大砲四門(12吋一尊、10吋二尊、6吋一尊)及銅砲二門,以防止企圖侵入媽宮的敵人,只可惜現在大砲均已無存。

    導遊說:當時清兵死了約三百多人直到如今,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八字過輕的人,仍依稀可以看到清兵的身影,所以建議我們:不要亂闖!跟著她的路線,走在陽光道上


    接著來到二坎聚落保存區.

  • 崁村位於西嶼鄉中部的東側較邊陲,聚落的空間形式仍保有許多傳統特色,平面配置具有調節氣候的優點,大部份的宅舍也都還遵守傳統禁忌,高度不超過村內唯一的廟宇「二興宮」。

    二崁村內最著名的建築是被列為三級古蹟的陳家大厝,除規模為全縣之冠外,宅內豐富的石雕、木雕及書畫等,亦為澎湖民宅中之罕例。


    二崁村在民國78年被政府定位為聚落保存區,並於82年規劃後陸續進行各項整修工程迄今。民國90年,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通過指定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為傳統聚落特定區,為國內第一個傳統聚落保存區。

    二崁村聚落於民國90年澎湖縣歷史建築票選中被選為澎湖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又被選重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排名第99名。


    位在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是國內的第一個傳統聚落保存區,聚落的空間保有傳統特色,已澎湖特產的咾咕石和玄武岩為建材,是漢人開拓台、澎的一個紀錄,將原有的生活文化、民俗風情傳承下來;


    二崁聚落保存區在民國82年規劃成為保留園區後,陸續又進行各處的整修工程,民國90年時完成,成為傳統聚落特定區且同年澎湖縣歷史建築票選中成為澎湖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後又成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不管走到哪裡,澎湖的炙熱太陽,都讓你無所遁形。戴著帽,撐著傘,甚至有人--手袖,..摀面巾...的全副武裝,仍不時的揮汗如雨。連看到如此精巧可愛的南瓜粿,也只能看看,因為熱得讓人吃不下任何東西。


    導遊說:澎湖有三多---廟多!海產多!夜總會多!確實如此,不過,這在廟宇旁的香公所,倒很令人一哂。各位香客,捐完香油錢,可以來此捐獻一點身外之物唷!


    從馬公本島,有好幾處碼頭,分向東海,北海,南海...我們第二天的行程,相當辛苦。要從馬公,到最南的七美島,經過望安島,後再駛向最北的吉貝島。因此,去藥房買下足夠的暈船葯,就變成很重要的一件事。


    澎湖的縣花:天人菊。鮮橘嫩黃的天人菊,有著強韌的生命力,正如島民在惡劣環境下百折不撓的精神一樣,因而被選為澎湖縣花。

  • 澎湖的縣樹:榕樹。能耐旱耐貧瘠能適應惡劣環境,生命力強最有名的為通樑大榕樹,樹齡達三百餘年之久,因而被選為澎湖縣樹。

  • 澎湖的縣魚:玳瑁石斑。

  • 澎湖的縣鳥:小雲雀。常出現在空曠草地飛到半空中鳴叫,歌聲嘹喨有「半天鳥」之稱,是澎湖特有的野生鳥類。
    澎湖海洋水族館位在澎湖白沙鄉白沙養殖場內,距馬公市區路程約十五公里,面積約有二公頃半,建館面積四千六百九十平方公尺,分為二層,規劃瞬間最大容量為五百人,展示包括澎湖群島為中心,半徑二百公里內的海洋生物。


    據悉,澎湖水族館目前已有兩百餘種,預計擴充至四、五百種澎湖及臺灣地區海域魚類供民眾參觀,以規模和蒐藏展示品質來說,已經達到國際級水準,傲視東南亞國家的水族館,因此十分有看頭,同時長達二十餘公尺的海底隧道、大洋池、親水池與靜態展示等,都可提供民眾一處休閒參觀與吸收知識的據點。


    澎湖出產很多石頭,因此石雕產業興盛。晚上逛市區,到處都是文石篆刻,或藝石玩賞,我們也找了相當堅硬的玄武岩,刻了一對章。也有很多石雕的南瓜,貓,與貓頭鷹,都令人愛不釋手,卻因太重,行旅不便,將之割捨了。


    景點之一:張雨生舊居。


    景點之一:潘安邦舊居。年輕一代的孩子,竟然說:都不認識他們!也沒聽過他們的歌,還要我們哼哼看,讓他們辨識旋律是否熟悉?


    這是澎湖幾年前舉辦過的風鈴祭,所遺留下來的裝飾。最近幾年,澎湖為了推展觀光,改辦花火祭,從原來官辦(一週兩次),到現在,又增加了民營的一週一次,導遊說:今年的國慶煙火,會移師到澎湖,屆時,相當熱鬧,希望我們再到澎湖一遊。


    澎湖中央老街是台澎地區開發最早的漢人聚落,開台天后宮(一級古蹟)、台廈郊會館(三級古蹟)、施琅祠(三級古蹟)、萬軍井(三級古蹟)、四眼井(三級古蹟)等古蹟均分布其中,除展現400年豐厚的歷史資源及獨特的環境風貌,也是極具文化資源及觀光產業價值的古街市。


    澎湖的特產:角瓜,又稱十稜瓜.
    位於澎湖中央老街上的天后宮是台灣最早建立的媽祖廟,庇祐著靠海靠天吃飯的澎湖子民,目前被列為「國定古蹟」,至今已有四百餘年歷史。當時的船渡口稱為「媽祖宮」,簡稱「媽宮」。西元1920年才改名為「馬公」,即為現今馬公地名的由來。


    澎湖摸乳茶位於澎湖馬公市中央街商圈內,【摸乳茶】是一間特別的飲料店位於摸乳巷(實際上就是中央老街),因此而得名。

    特色:
    1.招牌摸乳茶是由牛奶、風茹草以及四種澎湖植物所調和而成
    2.在摸乳茶店內的牆邊有一首詩,如果都讀頭一個字的話就變成了【摸乳茶留】內文如下:
    摸古道言述中央
    乳喻泉流觀四眼
    茶邀汝嚐憶古街
    留汝芳名遊媽宮



    天后宮和中央老街是馬公的文化地標,尤其中央老街上有不少有趣的小店,到澎湖一定要走走逛逛。


    吃過晚餐,信步走到馬公市區逛逛.


    菊島之星是一座水泥建築,是永遠無法下錨起碇的大船。裡頭的商家,賣些澎湖文物,與特產。上面的船舷,是露天PUB,可以看到前方的水舞,聽說花火祭時,是很好的制高點,一位難求,人滿為患。我們到是嫌它沒冷氣,於是,逛到咖啡舖去納涼了


    澎湖的白天與夜晚有著不同風情,不過,即使是微風徐徐,仍有擋不住的燠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