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15 00:35:45自由战士
大陸幸福的指數在那裏?
大陸幸福的指數在那裏?
9月12日,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今後中國將推出幸福指數、人的全面發展指數、地區創新指數以及社會和諧指數等一些新的統計內容,以適應各方面對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以及民生、人文這方面的需求。
邱曉華表示,從今後的發展趨勢來看,國家統計部門圍繞著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樣一個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要求,將在繼續完善GDP核算工作的基礎上,更准確、更科學地增加反映産品質量、結構、效益這方面的指標,將逐步增加反映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些統計內容,也將逐步地加強有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農”方面的一些發展的統計內容。
他表示,根據目前安排來看,將逐步地在這些方面來推出一些新的統計內容。“前幾天我們和環保總局推出了綠色GDP核算的有關情況,今天我們和質檢總局推出了制造業競爭力指數有關方面的情況,今後我們將推出幸福指數、人的全面發展指數、地區創新指數以及社會和諧指數等一些新的統計內容,以適應各方面對我們國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以及民生、人文這方面的需求。”
邱曉華表示,統計部門既要對傳統的統計內容把它搞得更准確、更科學、更規範,又需要及時地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拿出新的工作方式、方法,解決大家關注的一些新問題,提供新的統計信息,爲科學發展觀提供統計保障。(來源:中國新聞網)
關注民心向背勝于政績浮誇--幸福比GDP更重要
9月12日上午,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今後中國將推出幸福指數、人的全面發展指數、地區創新指數以及社會和諧指數等一些新的統計內容,以適應各方面對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以及民生、人文這方面的需求。
幸福是什麽?幸福是每個人獲得的心理感受,是人的一種積極向上的體驗,把個人的幸福感受納入國家統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大進步,可以說它是一項“糾偏工程”。曾幾
何時,對一些官員來說,GDP就是發展的全部,是政績,也是晉升的“硬杠杠”。GDP崇拜造成了無數低效率的“政績工程”。在GDP崇拜下,中國在發展中有諸多問題被掩蓋。GDP數字裏有相當一部分是靠犧牲資源和環境等代價獲得的。
對GDP的認識,前美國總統羅伯特·肯尼迪的見解是:“GDP衡量一切,但並不包括使我們的生活有意義這種東西。”
但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爲了追求GDP,還是爲了追求幸福生活?正本清源,人們終于發現,有許多比GDP更重要的東西,比如百姓的幸福感。
將幸福感納入國家統計,是和諧社會“和諧度”具有了檢驗指標。一個社會經濟發展再快,物質文化生活再豐富,但如果人們缺乏基本的幸福感,精神上感到很郁悶,誰能說這個社會就發展進步了呢?
將百姓幸福感納入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表現了政府對人民群衆切身利益問題實實在在的關心與關注,反映了政府以人爲本執政理念,是政府執政爲民的具體行動。事實上,爲人民群衆謀利益,心系人民群衆的安危,營造幸福快樂環境,是最現實最得人心的愛民工程、惠民工程,這也是和諧社會的奮鬥目標。
當今天中國社會發展進程邁上一個新台階之後,追求幸福感及其最大化,成爲一種必然規律。人本化生活的最重要目標應該是追求幸福,經濟增長只是手段,而人的幸福才是目的。“幸福指數”是一個涵蓋面很廣的指標體系,決不僅僅是反映物質生活方面的情況,幸福指數是由非常多的可量化指標的,如職業聲望、幸福感、家庭生活、安全感、社會保障和社會參與等,涵蓋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需要將感性的民衆生活與嚴謹科學的指標體系有機結合起來。由此,我們必須學會關注百姓幸福指數。
關注百姓幸福指數,這不僅僅是完善統計體系的需要,也是關注民生、關注民心向背的需要。透過百姓幸福指數的變化,可以從一個方面反映出百姓對經濟社會發展和自身生活狀態的滿意度,從而折射出民心的向背。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注百姓幸福指數,不僅是一個人文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體現了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和現實的作用。(來源:錢江晚報)
質疑幸福指數將入統計:能否先推出“生活負擔指數”
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今後中國將推出幸福指數、人的全面發展指數、地區創新指數以及社會和諧指數等一些新的統計內容。(9月12日《新華網》)
幸福是什麽,估計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但即將推行的幸福指數卻偏偏要逼著你回答———“你幸福嗎?”問題問出來了,但按照我的合理想像,這樣的問題通常都不會得到什麽樂觀的回答,尤其是那些在高房價、高醫療費、高學費下負重前行的普通人。他們關心的是房價會不會降、醫療腐敗能否得到遏制、小孩上學的費用能否降下來……這些問題好像與“幸福指數”無關,但卻實實在在是老百姓面臨的問題。我想說的是,虛無缥缈的“幸福指數”離百姓的現實生活太遠了,也許只能成爲一些地方粉飾“經濟發展成就”的工具。如果統計部門真的有心關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並希望通過統計數據給決策部門提供參考,那麽,請先推出一些實實在在的指數,或讓現有的一些指數盡量貼近百姓生活實際,好嗎?
比如說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我始終搞不明白的一點就是,統計部門爲什麽一直把房價排除在統計之外。統計部門的解釋是,買房很多時候屬投資行爲。但常識告訴我們,買房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生中最大的消費,最大宗的消費都進不了CPI的統計範疇,這樣的指數又怎能不跟百姓的實際感受産生巨大差異,又怎能起到爲決策部門做參考的作用?此外,在一些最能反映民生的領域,也迫切需要統計部門推出一些生活負擔指數,以作爲有關部門決策的參考依據。比如說在醫療和教育領域,在醫療和教育費用越來越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今天,統計部門能不能推出“醫療負擔指數”和“教育負擔指數”,以此來衡量一個地方人們的生活狀態。再比如說在國外已經司空見慣的“稅負痛苦指數”,我們的統計部門是不是也能“進口”一下,以此來反映稅負的沈重與否,現有的個稅起征點是否合理等等。
在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幸福”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一種奢侈品。負重前行的人們,需要的也許並不是一個說明不了什麽問題的幸福指數,而是切實反映他們生活負擔的“生活負擔指數”。這一點,統計部門不能不三思。(來源:現代快報)
9月12日,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今後中國將推出幸福指數、人的全面發展指數、地區創新指數以及社會和諧指數等一些新的統計內容,以適應各方面對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以及民生、人文這方面的需求。
邱曉華表示,從今後的發展趨勢來看,國家統計部門圍繞著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樣一個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要求,將在繼續完善GDP核算工作的基礎上,更准確、更科學地增加反映産品質量、結構、效益這方面的指標,將逐步增加反映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些統計內容,也將逐步地加強有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農”方面的一些發展的統計內容。
他表示,根據目前安排來看,將逐步地在這些方面來推出一些新的統計內容。“前幾天我們和環保總局推出了綠色GDP核算的有關情況,今天我們和質檢總局推出了制造業競爭力指數有關方面的情況,今後我們將推出幸福指數、人的全面發展指數、地區創新指數以及社會和諧指數等一些新的統計內容,以適應各方面對我們國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以及民生、人文這方面的需求。”
邱曉華表示,統計部門既要對傳統的統計內容把它搞得更准確、更科學、更規範,又需要及時地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拿出新的工作方式、方法,解決大家關注的一些新問題,提供新的統計信息,爲科學發展觀提供統計保障。(來源:中國新聞網)
關注民心向背勝于政績浮誇--幸福比GDP更重要
9月12日上午,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今後中國將推出幸福指數、人的全面發展指數、地區創新指數以及社會和諧指數等一些新的統計內容,以適應各方面對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以及民生、人文這方面的需求。
幸福是什麽?幸福是每個人獲得的心理感受,是人的一種積極向上的體驗,把個人的幸福感受納入國家統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大進步,可以說它是一項“糾偏工程”。曾幾
何時,對一些官員來說,GDP就是發展的全部,是政績,也是晉升的“硬杠杠”。GDP崇拜造成了無數低效率的“政績工程”。在GDP崇拜下,中國在發展中有諸多問題被掩蓋。GDP數字裏有相當一部分是靠犧牲資源和環境等代價獲得的。
對GDP的認識,前美國總統羅伯特·肯尼迪的見解是:“GDP衡量一切,但並不包括使我們的生活有意義這種東西。”
但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爲了追求GDP,還是爲了追求幸福生活?正本清源,人們終于發現,有許多比GDP更重要的東西,比如百姓的幸福感。
將幸福感納入國家統計,是和諧社會“和諧度”具有了檢驗指標。一個社會經濟發展再快,物質文化生活再豐富,但如果人們缺乏基本的幸福感,精神上感到很郁悶,誰能說這個社會就發展進步了呢?
將百姓幸福感納入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表現了政府對人民群衆切身利益問題實實在在的關心與關注,反映了政府以人爲本執政理念,是政府執政爲民的具體行動。事實上,爲人民群衆謀利益,心系人民群衆的安危,營造幸福快樂環境,是最現實最得人心的愛民工程、惠民工程,這也是和諧社會的奮鬥目標。
當今天中國社會發展進程邁上一個新台階之後,追求幸福感及其最大化,成爲一種必然規律。人本化生活的最重要目標應該是追求幸福,經濟增長只是手段,而人的幸福才是目的。“幸福指數”是一個涵蓋面很廣的指標體系,決不僅僅是反映物質生活方面的情況,幸福指數是由非常多的可量化指標的,如職業聲望、幸福感、家庭生活、安全感、社會保障和社會參與等,涵蓋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需要將感性的民衆生活與嚴謹科學的指標體系有機結合起來。由此,我們必須學會關注百姓幸福指數。
關注百姓幸福指數,這不僅僅是完善統計體系的需要,也是關注民生、關注民心向背的需要。透過百姓幸福指數的變化,可以從一個方面反映出百姓對經濟社會發展和自身生活狀態的滿意度,從而折射出民心的向背。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注百姓幸福指數,不僅是一個人文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體現了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和現實的作用。(來源:錢江晚報)
質疑幸福指數將入統計:能否先推出“生活負擔指數”
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今後中國將推出幸福指數、人的全面發展指數、地區創新指數以及社會和諧指數等一些新的統計內容。(9月12日《新華網》)
幸福是什麽,估計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但即將推行的幸福指數卻偏偏要逼著你回答———“你幸福嗎?”問題問出來了,但按照我的合理想像,這樣的問題通常都不會得到什麽樂觀的回答,尤其是那些在高房價、高醫療費、高學費下負重前行的普通人。他們關心的是房價會不會降、醫療腐敗能否得到遏制、小孩上學的費用能否降下來……這些問題好像與“幸福指數”無關,但卻實實在在是老百姓面臨的問題。我想說的是,虛無缥缈的“幸福指數”離百姓的現實生活太遠了,也許只能成爲一些地方粉飾“經濟發展成就”的工具。如果統計部門真的有心關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並希望通過統計數據給決策部門提供參考,那麽,請先推出一些實實在在的指數,或讓現有的一些指數盡量貼近百姓生活實際,好嗎?
比如說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我始終搞不明白的一點就是,統計部門爲什麽一直把房價排除在統計之外。統計部門的解釋是,買房很多時候屬投資行爲。但常識告訴我們,買房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生中最大的消費,最大宗的消費都進不了CPI的統計範疇,這樣的指數又怎能不跟百姓的實際感受産生巨大差異,又怎能起到爲決策部門做參考的作用?此外,在一些最能反映民生的領域,也迫切需要統計部門推出一些生活負擔指數,以作爲有關部門決策的參考依據。比如說在醫療和教育領域,在醫療和教育費用越來越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今天,統計部門能不能推出“醫療負擔指數”和“教育負擔指數”,以此來衡量一個地方人們的生活狀態。再比如說在國外已經司空見慣的“稅負痛苦指數”,我們的統計部門是不是也能“進口”一下,以此來反映稅負的沈重與否,現有的個稅起征點是否合理等等。
在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幸福”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一種奢侈品。負重前行的人們,需要的也許並不是一個說明不了什麽問題的幸福指數,而是切實反映他們生活負擔的“生活負擔指數”。這一點,統計部門不能不三思。(來源:現代快報)
都是繁体字哈,来看看师傅,徒弟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