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22 17:21:37lilou

[現場] 堅持土製,就是一種瘋狂---瘋影動畫公司

一百多年前,盧米埃兄弟在法國里昂(Lyon) 自家工廠拍攝員工下班的情景,從此成為電影藝術的先驅。儘管美國好萊塢電影大舉壓境,法國電影在官方與電影界努力下,不但保住一席之地,更提攜不少其他更弱勢的電影工作者持續發聲。

二十多年前,就在里昂這個第七藝術誕生地,一位年輕人見識到停格拍攝的神奇,立志成為動畫電影導演。如今他的夢想成真,他的公司成為法國唯一百分之百本土製造的動畫公司,他的作品在法國各院線單挑美國3D 大製作「海底總動員」( Finding Nemo) 。他秉持法國電影界的傳統,不忘提攜後進。許\多優秀動畫導演在他的協助下得以完成個人作品,在他的奔走下,更成立一家很不一樣的電影學校,要為動畫電影作育英才。

你可以在法國地方政府的宣傳短片與當地名人誌中看到他的身影,這位談到動畫就雙眼發光的歐吉桑,就是國際知名的瘋影動畫公司(Folimage)創辦人之一 ---賈克黑靡‧吉黑(Jacques-Remy Girerd) 。在法國動畫工業一片低迷的氣氛下,他是如何在鄉下小城做出一片天地的呢?


- 瘋影歷程 -

這要把鏡頭拉回二十多年前的里昂。

少年吉黑毅然放棄醫學院的學業,轉到美術學院唸書。偶然間嘗試一格格拍攝雕塑作品,朋友們看了片子都大聲叫好,讓他下定決心專攻動畫。吉黑與朋友們之後來到小城瓦朗斯(Valence) 開設動畫工作坊,他們一邊授課,一邊w措資金拍攝個人動畫作品。瘋影這時還只是個小型民間團體,這期間與小朋友的互動奠定了後來瘋影的宗旨:兼顧教育性與創造性,希望拍出具有啟發性的動畫作品。

一九八五年市政府撥給他們一塊場地,才成立一年的瘋影動畫公司終於有了自己的舞台。一開始的作品以黏土動畫為主,手繪動畫是較後期的事了。吉黑與樂團好友拉諾它(Pascal la Notre)、貝榭(Serge Besset)等人就在這裡,一點一滴地開始構築他們瘋狂的動畫夢想。吉黑與拉諾它專心拍片,貝榭負責電影配樂,製片艾維諾(Patrick Eveno) 不久後加入團隊,成為吉黑的得力左右手。

八八年吉黑以「小小馬戲團」(Le Petit Cirque de Toutes Les Couleurs)拿到法國凱撒獎最佳短片獎。創社作品得到法國影壇最高殊榮,對瘋影與動畫界都是一大肯定。接下來的「亞美利尖」(Amerlock)呈現美國著名象徵人物,最後出場的雷根化成米老鼠,這位迪士尼鎮社之寶逐漸腐爛,最後成了蛆蟲的食物。如此尖銳諷刺的短片,似乎揭示未來瘋影力抗美國大公司的決心。

瘋影的作品向來富教育性,但不見得每個人贊同他們的做法。九十年代初瘋影開拍第一部手繪動畫作品「生命之樂」(Le Bonheur de la Vie) ,希望藉此向小朋友與青少年解釋性教育。這部立意甚善的影集不幸遭到極右派團體抵制,所幸在各界人士力挺下,影集得以順利播出,讓瘋影度過難關。

走出低潮的瘋影再接再厲,開拍影集「我親愛的星球」(Ma Petite Planete Cherie) ,藉由兩個小朋友的夜間漫遊,傳達環保的重要性。吉黑在首部長片「大雨大雨一直下」(la Prophetie des Grenouilles) 中持續他鍾愛的教育性主題。在一場大洪水中,草食性與肉食性動物得在同一個屋簷下共處,如何和平共存成了這些倖存者的一大課題。

動畫電影是一項耗時耗工的昂貴工業,法國許\多動畫幾乎全外包給亞洲與東歐的下游公司製作,只有上游的創意發想在當地完成,極度緊縮動畫工作者的就業空間。

即使潮流如此,瘋影仍堅持百分之百本土製造。從劇本、人物設計到一張張的繪圖與上色,從後製特效到音效,全部都在法國國內完工。面對面的溝通有助於品質控管,避免許\多代工作品流於粗糙的毛病。

瘋影的堅持,銀幕上看得見。費時六年,動員上百人的「大雨」在今年瘋影二十週年慶時終於大功\告成,是法國動畫史上繼葛摩(Paul Grimault) 的「國王與飛鳥」(Le Roi et l’Oiseau) 後第二部本土製造的長片,掐指一算也正好二十年。這部作品至今已有三十多個國家買下,與「佳麗村三姊妹」(La Triplette de Belleville)並列少數票房成績亮眼的法國動畫長片。

即使瘋影現在以手繪動畫為主,偶動畫仍佔有一席之地。由英國出資的影集「山頂動物醫院」(Hilltop Hospital),由吉黑老友拉諾它執導。今年據說已經結束所有拍攝工作,在英國受到相當好評。

瘋影今日事業有成,仍不忘早年草創時的傳統。「動畫工作坊」(l’equipee) 的工作人員常應邀到學校開課,教小朋友自己動手拍電影。他們另外也製作教具 ---「動畫秘密百寶箱」,工作坊到不了的地方,小朋友可以藉由教具了解動畫電影的幕後製作過程。

瘋影的成就是瓦朗斯城的驕傲,吉黑也不忘回饋鄉親,每年二月舉辦「一日動畫節」(Festival d’un jour) ,從早到晚免費放映動畫影片,成為居民年度盛會。導演本人有時還會粉墨登場,製造不少笑果。


- 駐村藝術家 -

位居法國鄉間,瘋影的眼光依然放得很遠,在拍攝公司的作品外,也希望促進歐洲東西方動畫工作者的交流,「歐洲動畫馬拉松工作坊」(Le Marathon Est-Ouest) 於九一年開跑,來自歐洲各地的動畫工作者得以互相觀摩,在八天之內一起腦力激盪。這項計劃逐漸演變成「駐村藝術家計劃」(la Résidence d’Artistes) ,瘋影每年甄選兩位導演駐村八個月,由瘋影提供器材與相關工作人員支援。這項計劃並得到加拿大電影局(ONF)奧援,為許\多創作者圓夢。

荷蘭導演狄多得維特(Michael Dudok de Wit)拿遍奧斯卡與安錫(Annecy)等國際動畫大獎,他就是在瘋影完成第一部個人作品「和尚與飛魚」(Monk and Fish)。在英國廣告界工作多年後,狄多得維特決心重拾個人創作,到瘋影放手一搏。「和尚與飛魚」敘述一位僧侶死命想捕獲一條小魚,兩者關係在這段追逐中逐漸演變。全片以水墨與水彩繪製而成,小魚與僧侶你追我逐的關係常博得觀眾會心一笑。其他還有馮可來絲特(Solveig von Kleist) 的「心的羅曼史」(Le Roman de Mon âme)、布朗茲( Konstantin Bronzit)的爆笑短片「山頂小屋咚咚搖」(Au Bout du Monde)等。「候鳥迷途」(La Grande Migration) 的導演前廉勾夫(Iouri Tcherenkov)後來留在瘋影,「大雨」出色的美術設計要歸功\於他。

外國導演駐村,對瘋影員工正是觀摩交流的好機會,也多少激勵他們從事個人創作。 就在「和尚與飛魚」完成時,瘋影工作人員也陸續推出個人作品。

偶動畫方面有奎勾(Jean Luc Gréco)與布法(Catherine Buffat)的紙塑偶動畫作品「公車奇聞」(La Bouche Cousue) ,與普瓦黑(Laurent Pouvaret)的金屬偶動畫「廠外有藍天」(Ferrailles) 。手繪動畫方面有范昇多( Sylvain Vincendeau)的「愛飛翔」(La Parole en Air) ,敘述都市中一段淡淡的愛情故事。費里西歐尼(Jean-Loup Felicioni)與卡紐(Alain Gagnol)的「自私者」(l\’egoíste)色彩繽紛,上演的卻是一齣黑色戲劇,這從此成為他們的招牌。接下來的影集「人性小悲劇」(Les Tragedies Miniscules ),兩人把黑色幽默推到極致。

近來瘋影工作人員的新作有雷歐娜(Sylvie Léonard )的「回家」(Casa) ,以及岡迥(Pierre-Luc Granjon)的「城堡之旅」(Le Château des Autres) ,兩部作品均入選安錫與其他重要影展。


- 培育人才 炮提葉動畫學校誕生 -

法國勾布朗動畫學校(l’école des Gobelins)向來是動畫師的搖籃,但較偏重技術面的訓練。一般電影科系與藝術學校當時又不太重視動畫,吉黑認為需要培養更多導演人才,成立一所動畫電影學校為當務之急。

一九九九年炮提葉動畫電影學校(la Poudriére)在瘋影隔壁誕生,世界各地知名導演與業界人才均來校授業解惑。「炮提葉」的原意為火藥粉製造廠,吉黑笑稱要為動畫電影炸開新局面。至今有奧斯洛(Michel Ocelot)、拉基歐尼( Jean-Francois Laguioni) 、狄多得維特與「佳麗村三姊妹」導演修枚(Sylvain Chomet) 來校上課,短片導演、攝影師、電影配樂家、電影發行人員、文學教授、劇作家與演員,都曾推開學校大門,與這些未來的導演分享他們的經驗。

炮提葉動畫學校承繼了瘋影的精神,希望訓練出獨當一面,又具有個人風格的導演人才。學校在財務與法令上與瘋影各為獨立個體,並非瘋影公司的人才訓練班。


-瘋影的成就與未來-

瘋影從八十年代初期的同好團體,逐漸發展為今日佔地八百多平方公尺的動畫公司。一路走來,有數不盡的獎盃與掌聲,也有過噓聲與財務困難。這個當初被認為不會撐過四年的小公司,如今居然也走過了二十個年頭,「瘋影」成為法國優質動畫的代名詞。儘管本土紮根有成,產業外移與預算仍是瘋影時時面對的難題。在吉黑這個動畫界的唐吉軻德領軍下,即使影片預算與成員與美國超大製作動畫難以相比,仍秉持對電影的瘋狂與傻勁,繼續製作百分百法蘭西土產的好電影。


*瘋影動畫公司官方網站:
http://www.folimage.fr/

*台灣國際動畫影展瘋影影片介紹:
http://www.atmovies.com.tw/~showcase/2003tiaf/program.cfm?action=topic&programid=ST1


(原文刊載於2004年十一月份3D USER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