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6 00:45:19硯子

關於"性",傳統的中國跟你想的未必一樣

這幾篇,本來是在朋友的FB的留言,想想,不需在別人的FB引戰,沒必要,所以自刪,改在自己的地方公布,當然,也會做改寫。

(一)前言:

我想要表達的很簡單:傳統,如果解釋為曾經發生過的事,當時的人給於它價值判斷,仍後傳承下來,那麼它不是一個凝固的概念。傳統,其實是流動的一種想像,存在每個人的認知裡,所謂的"傳統",很有可能只是一種價值的自我投射,不一定錯誤,但也未必純然正確,只是建構自我的一個重要手段而已。因此,很遺憾的是: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傳統價值"。

我們很喜歡說:傳統上,我們被要求要尊敬長輩。但這句話,其實不是行為的準則,而是價值的判斷,也就是說,為什麼要"尊敬長輩"?如何要做到"尊敬長輩"?如何產生這個價值判斷?都有前因與後續行為及後果,因此,在每個時代,包含一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有不同的理解與詮釋。然而如果我們不一一思索(事實在也很難一一思辨),我們最簡便的方式就是:大家都這麼想,或者從以前就這樣--"傳統"與焉而生。

生為一個社會化的人,在群體生活,不可能也無此必要一一釐清概念的產生,更何況"價值判斷"一直是我們建構自我、分別彼此直到與他人共享認同的重要手段。然而如果某個人、某個群體堅守某種的價值判斷為正確,至少就我而言,是比較可惜的,因為那會損失一些有趣而又不一樣的事物。

會想寫這篇,不是我認為同志平權運動就是完全正確,也不是否定反對同性戀者,我只是單純的質疑:所謂的傳統價值,真的是如此嗎?如果守護的"傳統家庭的價值",在歷史上出現過完全不同的面貌,那這個時代的我們,為什麼不能多一點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他者"呢?

本文所引的歷史,皆有典故,可以上網查詢,不註出處,拿事想考驗自己的記憶,當然,亦非論文,只不過是心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