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25 18:48:01波波

受難記之一《特洛伊:木馬屠城》

好萊塢龐大資金的斡籌與專業制度化的幕後分工,吸引各地初露頭角的電影人投效。與其說好萊塢將倚重這群電影才子的創意,替影壇注入新血輪,不如看作將具票房威脅性的份子予以收納同化以降低明日競爭的風險。這樣說是有些權謀,但外籍導演進駐好萊塢後,創意被稀釋的多、能重用的少,也是不爭的事實。除了極少數追求票房佳績外仍力保藝術品味的導演,如米洛斯佛曼Milos Forman或彼得威爾Peter Weir,多數在商業類型穩住陣腳後,電影格局是如同不斷膨脹的怪獸越玩越大,內容卻是萎縮地聊備一格。《特洛伊:木馬屠城》Troy作為大而無當的戰爭電影,駛入劇情核心破壞張力架構的木馬,則是編導在典籍考證及明星取向間捉拿不定的猶疑。

一開始便以駕馭大場面能力受到好萊塢青睞的外籍導演,沃夫岡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可算是八零年代的指標性人物。相較萊塞霍斯壯Lasse Hallstrom或保羅范赫文Paul Verhoeven進入好萊塢體系前文學小品深刻經營或狂妄的電影語言開發,沃夫岡彼德森引起國際影壇注意的《從海底出擊》Das Boot則如深水炸彈般展示德國在電影技術層面的純熟與導演駕馭海戰場面同時藉由潛艇狹窄空間的壓迫所營造的猜忌、權力與人性鬥爭,儼然是注入歐洲氣質的好萊塢類型電影。沃夫岡彼得森因而在奧斯卡一舉入圍導演、改編劇本、攝影、剪輯、錄音、音效剪輯等項目,幾乎被視為具有好萊塢工業技術水準的電影來看待。其順理成章地進入好萊塢體系,往後所接觸的類型不脫戰爭或動作場面,然而擁抱好萊塢或傳遞大美國思想的速度,竟比美國人拍的還要徹底。《火線大行動》In the Line of Fire變向操控愛國情緒讓身為侍衛長的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義無反顧地與恐怖份子鬥智、《空軍一號》Air Force One美國總統英雄化的形象更教人第一時間就不敢領教。然而每一回列出的票房佳績讓片商更死心踏地的掏出資金,《特洛伊:木馬屠城》的不成功似乎導因於「將觀眾看簡單了」。

一百六十三分鐘的長度,在荷馬史詩架構下要交代傾國傾城的斯巴達皇后海倫如何因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激情,坍頹特洛伊歷史亙古恆常的功業。佐以阿迦門農霸視群雄之野心、普里爾蒙及赫克特護短及城邦正義維護間的兩難、擅戰的阿基里斯不念城池而在意史籍將如何定位所帶來的現實矛盾,這樣的格局要塞在不到三小時的電影理應錯綜精采,善惡難解。但編導對於忠於原著的興趣似乎遠小於大打明星牌的迷戀,當戰事進行地如火如荼,下個鏡頭竟是阿基里斯的側面全裸,當女祭司身陷敵營生死未卜,阿基里斯卻誘惑般地卸下滿身盔甲。當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出飾阿基里斯,導演在乎的似乎不再是其傳奇的神話,而是降格為一幕幕肉體的出賣,與刺激每一雙銀幕下慾望眼睛的滿足。當阿基里斯的情緒成為劇中最不穩定的不定時炸彈時,過度的篇幅輕而易舉地將其他角色所累積的能量一巴掌打散;當攻城掠地成為特洛伊的錐心之痛,卻因阿基里斯的任性化為無足輕重的兒女私情。戰火底下焚盡的愛情益發熾熱,但至少得圍繞著情緒的堆疊邁向犧牲的高潮,而非耍個一招半式就想圖得觀眾的淚水。

當片中三位掛頭牌的男演員均露出讓普天下男性為之汗顏的肌肉時,表演功力也顯而易見。布萊德彼特面對一部極可能大而無當的電影,想不到卻以更大而無當的肌肉與表情摧毀這角色。奧蘭多布魯Orlando Bloom是俊秀有加卻無法精確帶出帕里斯內在的糾結,僅是拿奶油小生的演技套招,同樣角色交到如瓦昆費尼克斯Joaquin Phoenix之輩相信就不會輕易被簡化了。《綠巨人浩克》Halk的成績令人不敢恭維,但李安就是有能耐洞築先機挖掘當時還沒成名的艾瑞克巴納Eric Bana,在奧蘭多布魯過軟、布萊德彼特的表演間,艾瑞克巴納以極具領導魅力的姿態與口白,征服情緒過度地帶的演技,身為王位繼承者艾瑞克以憂國憂民的神色試圖說服輕信神跡的議會殿堂;當帕里斯抱住其小腿祈求致命一刀的援助時,交雜的徬徨與親手足的背信於敵在眼神中透露思緒;阿基里斯在城外宣戰,赫克特感性的訣別,隱藏男子最深遂的柔情。或許是角色能展現的幅度本來就較為自由,但君者的風範卻是在《魔戒》The Lord of Rings維果墨坦森Viggo Mortensen飾演的亞拉岡之後僅見。

更令我心動的是,這樣大成本的電影除了擔當票房的明星外,竟偷渡了只有老影迷才叫得出的老面孔。縱使縱橫影壇快半個世紀的彼得奧圖Peter O’toole 比不上全盛時期《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冬之獅》The Lion in Winter、《萬世師表》Goodbye, Mr. Chips來的精采,但夜探敵營與阿基里斯一席感性與勇氣交織的對話,彼得奧圖演來不膩不卑,也作為小試身手的範本。匆匆一瞥的茱莉克莉絲蒂Julie Christie在海畔的回眸卻輕輕勾起電影的無限鄉愁。

除了劇情結構上情愛與戰爭不時地打亂彼此秩序外,更讓人受不了的是大場面的戰爭,卻僅有紊亂的感受,大遠景的視野非但沒帶出戰事浩大感,卻總覺得像紙上操兵無足痛癢的嘶殺。更有甚者,阿基里斯與赫克特對決一幕竟傳來陣陣鼓聲,這時不禁訕笑怎麼《臥虎藏龍》夜決譚盾畫龍點睛之妙的鼓聲,竟也硬生生地搬上了特洛伊的戰場。

大成本的挑戰時常能決定一個導演往後的命運,約瑟夫曼基維茲Joseph Mankiewicz因《埃及豔后》Cleopatra而在影壇列入黑名,維多佛萊明Victor Fleming 因《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坐擁盛名。沃夫岡彼得森或許志不在拍出立足影壇的驚人之作但這樣的成績,對於娛樂為重的好萊塢仍顯蒼白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