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09 00:09:48carrie040

「猜謎」比「測驗」更能增強思考能力

http://job.boco.com.tw/showdoc2.asp?bid=B20070912000004
「猜謎」比「測驗」更能增強思考能力
製作單位:實踐家知識管理集團

 

工作有兩種,一種是作法與程序已經確定,執行者只要依樣畫葫蘆,就可完成工作。這是所謂的「標準操作」。
  另一種則必須加進執行者的創意功夫。最常見的例子是,開發新產品如果沒有創意,就不可能與眾不同。

  在過去經濟高度成長的時代,即使不動腦筋地執行標準操作,也會有不錯收入。但現在已經沒有這麼輕鬆的事情了。產品生產一久,就容易被大陸等後進國家模仿,被他們的低廉價格打敗。凡事只能照表操課的人必須有心理準備,月薪可能永遠只有23萬元。 如果你希望自己年薪百萬以上,唯一方法就是養成工作時加點創意的習慣。也就是你必須是「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而不能停留在「裝配工」(manual worker)的階段。

  換言之,只有好的點子與創意,才能做出新產品,提高自己在公司的身價。

「猜謎」比「測驗」更能增強思考能力
  就這方面的鍛鍊而言,考試測驗(quiz),比不上益智猜謎(puzzle)有效。考試測驗有標準答案,答得好不好和記憶力強不強有關。反之,益智猜謎卻可出現各種不同答案。提高「策略思考能力」的方法,職場上最常用的大概就是以下三種──「多元思考法」、「邏輯思考法」、「創造性思考法」。

1.以多元思考法提高思考能力
  所謂「多元思考法」,就是每件事情不要期待只有一種答案,而應多方面思考,創造複數的解決可能性。習慣多元思考法的人,不論面對任何問題都能從不同角度與觀點分析,則即使再大的難題,也能找出解決辦法。 反之,欠缺多元思考能力的人,遇到不曾見過的狀況,就很容易原地打轉。那麼,該如何培養多元思考能力?以下是三個不錯的辦法。
  提醒自己不可變成「被煮熟的青蛙」

  有個童話故事,主角是一隻青蛙。這隻青蛙不小心掉進火爐上的鍋子中,因為水溫20度,青蛙覺得很舒服。但慢慢的水溫提高,30度、40度漸漸升上去。然而,因為水溫變化緩慢,雖然覺得愈來愈熱,已經習慣了的青蛙卻懶得跳出來。結果,這隻青蛙最後被煮熟了。

  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其實也有類似狀況。一旦適應了,即使環境惡化,也會認為「只要忍一忍就好」。久而久之感覺麻痺,等到問題嚴重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就已回天乏術。

這種情況常出現在企業界。原本有盈餘的企業不小心出現赤字,有的立刻憤發圖強,擺脫赤字。另外有的可能會覺得慢慢來沒關係,久了就變成習慣赤字。這類公司,通常最後只有一條路可走,也就是破產、倒閉。所以,工作出現警訊時,你必須嚴格提醒自己,絕對不可變成「被煮熟的青蛙」。

  從不同立場進行思考

  一般人其實都有相當固定的思考模式。但事情一固定,就會顧此失彼,失去多元創意的彈性。想要鍛鍊多元思考能力的,拋棄過去習慣、換個角度重新思考,是最根本步驟。如果你是上班族,則不妨用上司、顧客或者同行競爭者的立場,重新思考問題。此時你會發現,自己原先某些觀念是錯誤的,必須修正。

  養成邊寫邊思考的習慣

  有好想法、好點子時隨時紀錄下來,也是培養多元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只在腦袋中想像,思考容易偏差、窄化。寫下來則可讓自己更容易掌握整體圖像,發現缺點與不足之處。此外,開始蒐集情報之際,不妨事先準備磁片與檔案,一有東西進來就輸入。如此不僅能防範遺漏,還可迅速地將資料體系化。

2.提高邏輯思考能力
  所謂「思考論理能力」,簡單講就是面對問題時不可一廂情願地埋頭苦幹。認定事情解決方法只有一種的人,很容易碰壁就找不到出路。同樣的道理,習慣埋頭苦幹而不知道掌握大環境、看遠方的人,容易原地打轉、忙了半天卻做不出成果。至於具體的論理思考訓練法,則有三種──「由宏觀到微觀」、「MECE」、「邏輯樹狀圖」。
  「由宏觀到微觀」思考法

  所謂「瞎子摸象」,指沒辦法整體掌握事情輪廓,只好以偏蓋全地錯誤想像。同樣的道理,畫大象不可一開始就拼命畫眼睛或畫耳朵,否則最後畫出來的東西可能會變成「四不像」。這種情形也適用讀書方面。閱讀專家通常會建議,即使讀好書也不必一字一字啃,最好的方法是先看過一遍、掌握輪廓,接著才深入細讀。

  ●MECE思考法

  養成「由宏觀到微觀」的思考習慣之後,不妨進一步學習「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思考模式。簡單講,所謂「MECE」就是,處理事情能夠毫無遺漏、毫無重複。有「遺漏」就會錯失機會;「重複」則白白浪費力氣。

  使用邏輯樹狀圖

  「邏輯樹狀圖」可說是邏輯思考方法的集大成。其特點主要是能有效處理事情的「大小關係」、「因果關係」與「階層關係」。用邏輯樹狀圖很容易找出事情的原因與癥結。操作方法則是,首先將主要課題寫在左側,然後列出24種重要因素或原因。比如,「為何自己的薪水一直升不上來?」這個課題,原因可能是公司出狀況,或者自己工作不力,甚至可能是國家結構的問題。

  接下來,進一步利用邏輯樹狀圖,將包括「國家的問題」、「公司的問題」以及「自己的問題」等因素,深入探討。如此,很快就可找到最根本的因素,解決辦法自然就會出現。其實不只職場,我們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種困難,也都可用邏輯樹狀圖找出原因與解決方案。總之,習慣使用邏輯樹狀圖,能有效提高思考能力。非常值得一試。

3.提高創造思考能力

  點子不多、思考能力不強的人在企業界很容易被淘汰。如何提升自己的創造與思考能力呢?以下是三種不錯的做法。

  ●經常腦力激盪

  一般人之所以點子不夠多,主要是受「常識」與「成見」不當影響。而破除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活用「腦力激盪」。許多企業喜歡用腦力激盪方式,推出新的工作案,規劃未來發展方向。進行腦力激盪時必須遵守5個規則。而最重要的是,一開始就讓各種點子儘量跑出來,幾個人卻想出100個以上的點子,也沒關係。而且,所有點子都得記錄下來,以免忘了。最好加以編號,整理時會更方便。腦力激盪還有項重要技巧,就是模仿「接龍」方式,局部改良別人點子,形成新的創意。比如,討論「空罐子的使用方式」這個課題時,有人說用來「裝水」、當作茶杯。此時就可從「裝」這個字延伸想到不只「裝水」,也可「裝土」,也就是當作盆栽。然後同樣的道理,也能用來裝菸灰,變成「菸灰缸」……可能性其實是無限的。

  ●點子一出來,就加以整理

  根據研究,思考新點子,可讓右腦活性化;整理點子的過程屬於論理,則能促進左腦活潑。因此,想出點子之後加以整理,即可同時訓練左腦與右腦。更何況,點子必須經過評量以及其他人的考驗。如果沒有記錄、整理,便會失去接受考驗的機會。這樣的點子通常用處不高。

  ●進行「重點化」與「分類」

  活用點子,一定要經過「重點化」與「分類化」過程。「重點化」方面,首先應區別「有用的點子」和「沒有用的點子」,並且將各種點子排定優先順位,最有用的先挑出來。其次,「分類」必須把性質類似的點子放在一起,如此才能清楚呈現點子的特色。  腦力激盪是否一定要聚集許多人在一起才能操作?其實不然,即使一個人也能達成腦力激盪的效果。當然,一個人進行腦力激盪,難度較高。所以必須養成習慣,比如,不妨每天用5分鐘練習腦力激盪思考法,針對一個主題,3分鐘之內想出20個解決辦法,5分鐘之內想出30個解決途徑等等。總而言之,養成腦力激盪的習慣,思考與創造能力自然一級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