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不在家
爸媽不在家
剛看完「爸媽不在家」,心情是很複雜的,並非只是來自於劇情,而是這樣的電影,最該是由台灣導演拍出來的;台灣新電影經歷了興盛與衰退,從我們自己的侯孝賢與楊德昌之後,卻意外在一位年輕的新加坡導演身上瞥見了其血脈,台灣新一代的導演們還沒來得及了解楊德昌到底在電影裡做了些甚麼事,陳哲藝就以他的第一部電影漂漂亮亮亮地向楊德昌敬了個大禮。
「爸媽不在家」的故事架構很簡單,背景設定在九七年剛面臨亞洲金融風暴的新加坡;劇情人物有一個聰明但調皮搗蛋的小男孩家樂,時常因不服管教或闖禍而讓學校老師與父母頭痛,媽媽在一家通運公司上班,爸爸原本是業務,後來被解雇後就背著家人做些兼差的工作,爸媽因為無暇照顧家樂,聘請了一名菲傭泰莉,故事就在泰莉的加入後開啟了一連串的事件與細節。
前方提到了楊德昌導演,不是說陳哲藝多會模仿,再怎麼模仿也只會是表面的本事,不消多久終究會被看破手腳。但我之所以認為陳哲藝懂得新電影,懂得楊德昌,是在於對現實的理解與觀察,以及說故事的方法,也就是如何「寫實」。
「爸媽不在家」是由家樂這個角色帶出來的,一般而言,我們會預期故事大概是由家樂,或者頂多加上女傭泰莉的角度構成的敘述觀點,一開始的確是如此的,我們透過家樂的眼睛看到了女傭剛加入新環境新家庭的陌生與不適應,透過女傭,則對家庭成員間的實際相處多了份無法說破的觀察,但之後,我們來到媽媽的角色身上,對泰莉與家樂的關係好轉後產生的妒忌,以及在她身心俱疲時,欲寄託於勵志心靈講師的脆弱;透過爸爸呢,我們看到他因對待女傭的方式拉出了一個家庭角色裡的結構,以及透過他的隱藏與壓抑,帶出了人際與經濟環境的困境。
多重軸線彼此交織,多重視角構成了豐富充實的內容。但我覺得更不簡單的是,每一條軸線都非常紮實地由角色本體出發,也就是從不同角色自由地轉換著所觀察的視野,你本以為你現在是站在小孩這邊,一不注意,你已經變成爸爸的角度了,就這樣穿越在每個人的難處與抉擇。於是,在你觀影同時,也成為電影裡的每一個角色,沒有一個角色是神聖的,也沒有一個角色變成悲劇。
另外,在整部電影裡,我覺得不簡單的還有導演的「中斷」與「節制」。作為一位創作者,擁有滿身的才華與點子並非難事,但如何在你的作品節制地處理點子,在許多地方「忍住」向觀眾炫耀或者博取同情的衝動,就不是這麼容易了。電影裡其實有許多關鍵都可以「跑出去」的,一跑出去,也許觀眾就懂了,跑出去,就「更像故事」了,跑出去,我們就哭了,但導演知道界線在哪裡,在許多點都被硬生生地截斷,弔詭的是,敘事中斷了,意義就生出來了;導演於是透過中斷而避免將詮釋強加給觀眾,讓故事不那麼像故事,讓故事不輕易被說完。因此,事件代替了故事,事件也領先了結局,事件成為最貼近現實的成像。
而現實生活不也如此嗎?生命中的許多寓意都在事件已遠離時才對我們彰顯,我們也總是撿拾著生活中的碎片,才得已拼湊出一個概念,一段寓言。
最後,看完電影時,除了想到楊德昌的「沽嶺街」與「一一」,同行的朋友還想到了楚浮的「四百擊」,只是安東尼是讀巴爾札克,家樂是蒐集明牌,兩個都是因為童真與執著不自覺地挑戰著權威與體制,同時也是在電影裡皮得要死,電影外卻獲得觀眾理解同情的小孩,一個透過越獄向過去告別,一個則是面臨與女傭離別而被迫開始長大。流了一些淚水,懂了一點人世。現實沒有結局,也從來不完整,因為爸媽不在家,所以小孩的世界得以成形。而陳哲藝帶給我們的,又豈止是單向的世界呢?
上一篇:我為甚麼看《賽德克巴萊》
下一篇:正在,以及已逝的─ 絕美之城
按個讚!
(我是後FB時代的阿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