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泰劇
「妳愛他,是因為他完美,還是因為妳愛他,才覺得他完美?
如果因為完美才愛他,那妳日後逐漸發現他的缺點,愛情也會逐漸消失不見;
如果妳愛他才覺得完美,那這份愛情不管經過多久都不會消失。」
──摘自泰劇「愛情的滋味」──
「愛情的滋味」,是我第一部看完的泰劇,敘述的是過氣跋扈女大明星跟出身卑微有骨氣小主廚的愛情故事。這一向不是我感興趣的題材,而且男女主角的長相根本不是我喜歡的類型,這部泰劇,我是趁著做睡前運動時,有一搭沒一搭的看。
沒想到看到一半,男主角深情的「眼」技跟靦腆的笑容徹底收服了我,就陸續追著這男演員ken主演的電視劇,加上ptt泰劇版推薦的其他演員,於是又看了好幾部原音版泰劇,然後慢慢瞭解泰國的文化,不是只有我所認知的三碗豬腳、人妖跟鬼片。
首先是語言,泰語的部分發音跟我們的閩南語有點像,例如不用是「賣(台語發音) 凍」;真的嗎是「金蛤/金金蛤」;等一下是「留/留下(台)」。其他呢,男人/男孩叫「夫猜」,女人/女孩叫「夫銀」;爸爸叫「波」,媽媽叫「ㄇㄟ」,哥哥叫「P猜」,姐姐叫「P少」,妹妹叫「儂少」。還有幾句簡單的泰語單字,例如你是「坤」,喂是「Ni」,這兩句有時會搭配一起說「Ni 坤」,就像我們喊「喂,那個誰」的感覺;對是「猜」、是或好是「卡」;騙人是「go ho」;OMG/死定了/壞事是「die /die 金/die 了」;為什麼是「他賣蛤」;漂亮是「絲微~」(但聽起來又跟「倒霉」的發音有點像);謝謝是「扣坤卡」;對不起是「扣頭」,說這句時還要加上動作,即雙手合十,舉在胸前或額頭。我愛你是「蟬拉坤」,比較有身份地位的男性則說「朋拉坤」。
(以上純為個人對發音粗淺的自我摸索,如有錯誤,不要同我較真喔~)
相較於時裝劇,我比較喜歡時代劇,因為時空背景不一樣,雖然不認同但可以理解當時的民風。就我觀察,泰國是個地位階級、尊卑觀念很重的國家。例如長輩或身份尊貴者坐著時,晚輩或身份較低者,萬萬不可高過於頭,得坐在地板上,除非受到邀請,才能一起同坐;如果長輩或身份尊貴者站著,即使要從面前經過,也得低俯身體而過。
坐姿也很特別,他們不像日本人是跪坐,而是屁股側坐一邊,雙腿在另一側,男女都一樣。
「布施」是泰劇裏經常出現的畫面。
所謂布施,是向僧侶供奉食物,施食是為植福,布施者得脫鞋下或跪或蹲,低頭虔誠的接受僧人的祝福。
上網查詢,關於僧侶化緣,也不是拿個缽就可以隨意化緣,是有一定的規矩:
1.化緣一定是用缽,只能夠接受食物和藥品的供養, 絕對不能接受金錢的化緣。
2.化緣時間是早上至遲中午十二點。
3.化緣不得超過七家,如果七家托缽都沒有得到食物,就不可以再向信眾取食物。
有此一說,如果情侶一起布施,來世還能再一起。
泰劇都是實景拍攝,所以可以欣賞到很多氣度宏偉或華麗或溫馨可愛的各式建築風格,顏色搭配都很大膽。可能泰國的氣候較酷熱,所以他們講究通風良好,有很多窗戶及挑高的天花板,還有許多花花草草的園藝造景,有別於韓劇跟日劇,展現出另一種異國文化。
我特別喜歡觀察泰劇裏頭的家具擺設、小物件及裝潢風格。
目前看過的泰劇中,一路讓我看得最歡樂最沒負擔的戲除了「愛情的滋味」,另外就是這部「同一驕陽下」,沒有醜陋的復仇劇碼,沒有吵吵鬧鬧的女配們,沒有動不動就巴掌滿天飛。
最令我感到沉重跟生氣的一部劇是「女奴」,一聽劇名就可以知道大概的內容,那是一個奴隸的年代,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屬品,而身為奴隸則更悲哀,不管遭遇什麼不公平,除了認命,還是認命,就像片頭一開始就對女主角命運下的註解:
奴隸是個沒有自由的人,而妳更為悲慘,
因為被桎梏,被恩情、愛情所牽絆,被知恩圖報所束縛,
是終身無法擺脫的枷鎖。
而最近剛看完的一部戲「逆陽之境」,走的是個人滿愛的西部風,可以說是拷貝美國西部電影的氛圍,所以聽不到「三碗豬腳」,也看不到泰國獨有的舉手禮。雖然劇情還是跳脫不開復仇老梗,有些劇情甚至不合邏輯,但我看得還滿認真的,尤其喜歡演員們的牛仔裝束、騎馬英姿及裡頭的音樂。輕快的西部搖滾曲風,搭配我愛的吉他伴奏,聽起來很過癮。
演這部戲的演員們應該很辛苦吧,天氣這麼酷熱,衣服包得緊緊的,脖子上還要繫著領巾,製造出一種騎士況味的穿搭風格,而且每個人都要接受嚴格的馬術及槍術訓練。
故事源起一場大屠殺,Fah Rung農場一夜之間被血洗,只有一個小男孩存活下來,即農場主人的兒子Tawan。多年後,Tawan帶著復仇之心重回到Fah Rung農場,他遇見了仇人之女─Petchroog,,並且喜歡上她,這使得他必須在滅門之恨跟愛情間作出抉擇……
目前,我正在關注一部由腹黑王子Pong所主演的「謎圖」,已經試看過第一集,拍攝手法、色調很有電影的Fu,劇情帶點神祕懸疑的色彩。故事圍繞在一座曾經風光如今破敗的大宅,一幅神秘的畫像,以及兩女一男前生今世的情愛糾葛……
泰劇裏的惡人不管壞到什麼程度,最後都能夠輕易的獲得被害人的寬恕,這種匪夷所思的良善,或者說是鄉愿,我非常不能認同。是說不一定要血債血還,或半澤直樹的「十倍奉還」,但至少應該受到相當程度的懲治,而不是一逕的包容、忍讓與道德勸說。 每次看到這樣的結局,總讓我很抓狂。愛情圓不圓滿是其次,我在意的是為惡者的下場,如何能大快人心。要知道,不管在職場或生活,多多少少要忍受一些無賴作為的人、事,如果能在戲劇裡獲得抒發,也不失為一種解壓方式。
(以上所有圖片來源均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