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劫奇蹟 The Impossible
浩劫奇蹟 The Impossible (J.A. Bayona, Spain, 2012)
改變人生的生死關頭,不一定每個人都經歷過,但生命的價值,並不一定要面臨生死關頭才能領悟,透過令自己感同身受的故事,每個人都有機會讓人生活得更完整、更有意義。《浩劫奇蹟》(The Impossible)就是一部具有這種神奇魔力的電影,除了背後有感人的真人事蹟激勵製作群將之搬上銀幕,還有團隊精心打造出令人身歷其境的撼人成果。
瑪莉雅(娜歐蜜瓦茲 飾)和亨利(伊旺麥奎格 飾)帶著三個兒子一同到泰國海灘,期望共度一個美好的聖誕假期,而在一切如願以償的聖誕過後,一場海嘯卻衝碎了他們的美好時光。正當瑪莉雅在激流中無助地緊抱樹幹大聲哭喊時,卻見大兒子盧卡斯(湯姆荷蘭 飾)在眼前被洪流沖走,焦急的她不顧一切縱身躍入急流,直到她和盧卡斯重獲彼此,但這才是改變他們一生的心靈旅程的開始。
以首部長片《靈異孤兒院》(The Orphanage, 2007)嶄露頭角的西班牙新銳導演璜安東尼歐巴尤納(Juan Antonio Bayona, aka J.A. Bayona),再度與編劇瑟吉歐G.桑卻茲(Sergio G. Sanchez)及製片群聯手,透過其中一家人的親身經歷,精采而完整地重現2004年震撼世界的南亞大海嘯實況。
然而海嘯來襲固然令人驚心動魄,卻遠不及在歷劫倖存後人物的作為和互動來得扣人心弦。巴尤納再度超越自我,說了另一則與前作同樣感人肺腑的故事,其實他的成就更像原文片名和故事本身一樣,成功挑戰技術上的高難度,並完整傳遞出人性中最無可比擬的一份堅持與希望,完成了一項「不可能」的奇蹟。
本片分為上下兩段敘事,以此鋪陳懸疑張力,並藉由不同的觀點,來看待海嘯過後受到波及的人物和景象。故事雖來自真人的親身觀點,還是看得出巴尤納和桑卻茲賦予本片一份如紀錄片般客觀的視角,令人在感到與主角同樣椎心時,亦能看見和他們一樣,或甚至身處更危急無助狀態下的人們。它雖並未以時下流行的3D技術拍攝,卻神奇地更令人感到身歷其境,而這種與旁人連結的強烈感動,就是令本片如此逼真的「特殊效果」。
娜歐蜜瓦茲(Naomi Watts)在被大衛林區(David Lynch)慧眼視英雌發掘、以《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 2001)打響國際知名度並廣獲各界獎項等肯定後,她的表現始終都在水準之上,包括首度角逐奧斯卡影后的《靈魂的重量》(21 Grams, 2003)和身心表現都再度令人驚喜的《金剛》(King Kong, 2005),在這部令她二度角逐奧斯卡的本片中,除了完整表現出飽受身心折磨的狀態,她貫穿全片的情感張力,更是精采細膩地深深烙印在觀眾心中。
才演出第一部電影就令人驚艷不已的湯姆荷蘭(Tom Holland),亮眼並感人地表現出盧卡斯的心境轉折,和娜歐蜜瓦茲對戲絲毫不顯生澀,反而具有不著痕跡的自然,絕對是一顆明日之星;角色和戲份雖不如瓦茲和荷蘭,伊旺麥奎格(Ewan McGregor)的演出也真摯得令人不禁為之動容。精準的選角,也是本片成功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
這個故事,誠如中文片名揭示的,是個不折不扣的奇蹟,但對觀眾而言,比起為了劇中一家人的生存和重逢提心盼望所付出的熱忱,每個家庭成員在一路上遇到的人們,更是在主角和觀眾們心中留下短暫卻無可磨滅的痕跡。不論是他們幫助過的、同舟共濟的、相互安撫的,還是流露心聲的,如同被海嘯肆虐過的一片殘寂,雖然都在我們的身後,卻是點燃心中生命價值的一盞明燈。
本文同步刊載於放映週報
Dear喬治,
您好!
我是開眼電影網的Thom,
拜讀您此篇精采影評,
請問是否同意讓我們轉載至開眼電影e週報
與更多的影迷分享呢?
屆時將會註明作者與連結,
若有任何問題歡迎e-mail與我聯繫,感謝您!
開眼電影網Th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