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2 11:00:00喬治鎊
2011金馬奇幻影展神祕影片: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 Hanna
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 Hanna (Joe Wright, USA/UK/Germany, 2011)
雖然在金馬影展網站上看到提示,我還是盡量不去推測以保持發現時的驚喜感,和去年的神祕場一樣,我也是早早就到現場排隊,去年的比利時喜劇「痞子貴族」是對其一無所知的驚喜,而今年迷濛雪地的第一幕,讓我的心頭震了一下,再看到喬萊特的名字時,馬上就證實了我的猜測,雖然我對本場次是否真為本片第一次在電影院的全球首度公映存有疑慮(IMDb上已有人在3/29發表聲稱參加試映會的感想),「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絕對地給了我surprise film名符其實的驚喜。
對喬萊特頭兩部作品「傲慢與偏見」和「贖罪」愛不釋手的我,雖然對「心靈獨奏」有些失望,還是在得知本片的計畫後便十分期待,故事來自於加拿大新銳編劇賽斯洛克海德,最初其實是丹尼鮑爾與他共同發想,在鮑爾退出後,墨西哥名導艾馮索庫阿隆也曾感興趣,這並非為一個全然原創的故事,懷抱血海身仇的少女殺手和尋找身世的設定和劇情,在「終極追殺令」和「神鬼認證」中都早就出現過,因此我把本片視為繼承盧貝松和湯姆提克威的神髓、重新詮釋典型故事的新世紀版本,但根據喬萊特,本片風格的主要靈感來源,竟然是大衛林區的經典之作,包括「橡皮頭」、「象人」和「藍絲絨」。
漢娜是一個被訓練到身手無比矯健並無堅不摧的殺人機器,訓練她的父親灌輸一切她該知道的知識,只為了展開反擊那天的到來作準備,但她同時也是一個才開始渴望探索世界的少女,雖然漢娜殺生不眨眼,面對瀕臨死亡的動物時她還是深感憐憫,而這卻是她最不該有的致命弱點,雖然父親掌控她一切行動,她仍保有許多自由的主導權,最重要的,就是展開行動時刻的決定,她並不完全確定自己能否貫徹這個準備了一生的行動,但她深知她的心在告訴自己,該是找出真相、將一切作個了斷的時機了。
以「贖罪」首度問鼎奧斯卡的莎雪羅南,再次與恩師萊特合作並展現她超齡的演技,將漢娜的冷酷和接觸世界時被激發的熱情和喜悅表現得同樣出色,我們隨著漢娜踏上不同大陸、一起從與旅舍老闆到遊客家庭成員的影響,感受身為人類原來不只是個詛咒,身處在這個世界也未必全然孤獨,這一切一再挑戰父親灌輸她必須不帶情感的真理,但也讓原本完美無缺的計畫出現瑕疵。艾瑞克巴納再度詮釋他一向給人正氣凜然形象的角色,凱特布蘭琪飾演的大反派似乎重複了「印第安納瓊斯」裡的角色,卻也完全符合她一向給人霸氣十足的神韻,有趣的是,這三位主要演員來自愛爾蘭和澳洲,角色卻都(似乎)是德國人。
或許是為了加強本片的戲劇張力,萊特找來英國的資深劇場編導大衛法爾修飾劇本,成就出巧妙前衛和古典風格的出色劇本,雖然本片和萊特以往的文藝風格大異其趣,還是可以看到許多他的正字標記,最明顯的就是他跟拍角色的高難度長鏡頭設計,在「傲慢與偏見」的舞會和「贖罪」的戰場都看得到,在本片中更是運用在巴士站到地鐵站和迷宮般貨櫃屋陣的兩場動作戲中。本片難以說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但我卻非常享受於其中,因為在我眼中,它深具盧貝松的「霹靂煞」、「第五元素」,和湯姆提克威的「蘿拉快跑」這三部歐洲式動作片的濃厚影子。
本片也富有自「追殺比爾」以來成為熱門電影題材的惡搞漫畫式風格,尤其是黑色幽默和明快酷炫的橋段設計,頭尾都出現的片名,也顯然是取法自昆丁塔倫提諾,我相信本片至少遠勝過才剛上映不久、同樣為原創故事的「殺客同萌」,片中的角色和背景,也充滿了對美國充滿陰謀的政權,和對德國納粹餘孽的指涉,格林童話的對比和隱喻更豐富了本片的潛在層次,而本片就像是一則現代版的黑色童話寓言。一向重視作品中配樂的萊特,這次找來著名英國電子樂團〈化學兄弟〉首度為電影配樂,成果也精采傑出,在以「社群網戰」一舉奪下奧斯卡的〈九吋釘〉主腦川特瑞茲諾,和「創:光速戰記」的傻瓜龐克後,運用知名樂團的另類配樂似乎也成為一股風潮。
「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也許並沒那麼符合奇幻的形容,卻肯定再度諷刺了人類企圖以科技表現不斷膨脹的狂妄野心,放大了科技帶給人類的焦慮和危害,而回歸原始環境才是永不失效的解藥,這似乎也再度透露了「科學怪人」和「變身怪醫」等經典名著對後世創作的深遠影響力,本片的頭尾呼應,象徵了即使企圖被改造仍無法抹滅的根本人性,生存在這個世界中終究必須面對弱肉強食的物競天擇,但我們還是能分得清楚,什麼是應該感到憐憫、什麼是毫不值得饒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