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顯影 Mysterious Object at Noon
正午顯影 ดอกฟ้าในมือมาร Dokfa Nai Meuman/Dofka in the Devil's Hand (Mysterious Object at Noon) (อภิชาติพงศ์ วีระเศรษฐกุล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Thailand, 2000)
千等萬等,終於讓我等到這部極難尋得的阿喬導演的第一部長片作品,曾在台灣紀錄片雙年展中免費放映的「正午顯影」,如今已是另一部金棕櫚大師的「驚人的第一部」,驚不驚人其實是見仁見智,但以原創性而言,本片的確具有非凡價值,一反傳統電影創作方式,阿喬導演決定只帶著一台攝影機和免費募集到的拍攝組員,橫跨整個泰國大陸,邁入實現他電影夢的康莊大道。
在沒有劇本的前提下,自認沒有編劇長才的阿喬導演,反倒是請被訪問的民眾編起故事,這個故事開始於一個殘障學生和一個女家庭教師,本來看似感人至深的角色設定,在不同受訪者的編撰下開始有意想不到的情節走向,原來這是一場精心安排的故事接龍遊戲,導演依照不同受訪者的口述,臨摹拍成敘事性的片段,全片就在敘述和演出的來回交錯中,可真可假地被建構起來。
雖然阿喬導演並非紀錄和敘事形式交雜作法的第一人,卻在這個作法中找到一個前所未見的新意,他本人證實阿巴斯對他的影響十分深刻,在這個電影不斷主張革命的時代,他雖非帶起另一股新浪潮的關鍵人物,卻是將創新精神帶到另一個更高境界的佼佼者,同時他也十分謙虛地跟隨著傑出前輩們的腳步,截長補短地讓自己的電影創作能在表現自我之餘,更能在技術上臻至純熟。
除了風格獨具的黑白攝影和16釐米的純樸影像,阿喬導演更獨具巧思地融合了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正如他所說的「章節敘事法」,片中不只有真實記錄和虛構敘事,更包括了泰國傳統舞台劇、默劇和廣播劇,其中有些是直接取材於史料,也有些是純屬虛構(例如那段當泰國贏得太平洋戰爭時的新聞廣播,用以諷刺美國文化侵襲的友好政策強制實施,其實受訪者所編撰的故事也透露出泰國人受到美國文化的深刻影響)。不論如何,它已達到混淆觀眾視聽的目的,習慣傾向看懂一部片的觀眾,絕對會在本片的觀影過程中感到相當吃力,若不妨反過來讓本片帶著你走,你可能會獲得前所未有的驚喜感受。
當然本片也可被看做是一部「電影中的電影」,它並非偉大之如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或楚浮的「日以作夜」,卻可是一部被反覆觀賞、令人咀嚼再三的不衰之作,或許我們在看過阿喬導演的後續作品後,再回過頭來看這部處男作時,更能找到一些創作意圖的脈絡。就像他自己所說的,他的作品並不會被每個人所接受,但反觀有史以來的所有導演,又有哪一位是真的無人挑剔?創作很主觀,評斷可能更是主觀,阿喬導演向來以循循善誘的方式,與觀眾分享他的內心世界,而非強迫觀眾接受其觀點,套句李安的名言:「拋磚引玉就是說故事的最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