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心節奏 Fish Tank
發現心節奏 Fish Tank (Andrea Arnold, UK, 2009)
就像任何一個已開發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也有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關於這點,我們早在肯洛區和麥克李的作品中,看到許多需要被關懷的角落,而新進導演也繼承了這種提供少數觀點的注視,曾以短片作品榮獲奧斯卡的安德莉亞阿諾德就是最有潛力的接班人之一。
米雅是個生長在倫敦近郊貧民區、正值尷尬青澀年齡的少女,但與其他無所事事、沒有目標的同儕不同的是,熱愛跳舞的她懷抱著一份突破現狀的夢想,直到她遇見母親男友時的情竇初開,不由自主的荷爾蒙引導她走向全然未知的方向。
繼第一部長片作品即獲坎城影展評審團獎的「紅路」後,阿諾延續她扣人心弦的說故事功力,和令人意想不到卻又極度反應現實的轉折,這次她藉著關懷貧民區少女毫無選擇的處境,再度表現女性自主的反父權社會意識,拒絕委屈求全和妥協的角色反動,反應了開始意識自我定位的新世代,也傳遞一個令觀眾為之振奮的階級和女性反攻精神。
去年影壇上有三部以少女為主角的佳作,「名媛教育」的主角珍妮雖身處不同時代和中產階級,也和米雅有相同掙扎於理智和慾望的困境,「珍愛人生」的主角珍愛來自不同國家和身為不同種族,她有比米雅更悲劇性的背景,但也和米雅一樣試著尋求一個更好的生存空間及條件,但和這兩部主角不同的是,米雅不但自覺,還試圖以牙還牙、反過來教訓利用他們的男性和中產階級。
阿諾很聰明地用了很多物象隱喻,米雅試圖拯救的馬看來很悲慘地被一群混混拴起來,就像被現實綁住而無能為力的自己,但事實往往不如表象,這隻馬只是年邁體弱,混混中的男孩也是個好人,就像她媽媽男友抓到的魚最後淪為廚房地板上的一具屍體,本來充滿生命的物體頓時成了廢物,這種非生即死的衝擊,突顯了米雅被困在自己性別及階級的劣勢,就像一個看起來很漂亮的魚缸,受到供養卻是被困住的魚只能等待死亡,經歷過一場情感風暴的米雅,某一部分也和卒於和自己一樣16歲的馬而死去。
相信熟悉英國或歐洲電影的觀眾,都可以看得出本片明顯繼承肯洛區、甚至是達頓兄弟的精神,但和多是以徬徨和失望作結的他們不同,阿諾德給予角色意外的希望和重生的機會,這種悲觀中帶有積極的態度,是她對世代交替的觀點和期望,也讓她再獲坎城影展評審青睞、二度奪下評審團獎。
阿諾德在故事背景地挑選的非職業演員凱蒂賈維斯,是去年最令人驚艷的影壇新星之一,在片中成功詮釋的情感轉折的她,絕對是前途不可限量的天才演技派,在「飢餓」中以突破性演出令人瞠目結舌的麥克法斯班德,再度精采詮釋一個同時欺騙主角和觀眾的瀟灑男人,精采的演技再度成為阿諾作品的一大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