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7 20:12:35喬治鎊

2009金馬影展筆記

今年的金馬影展片量真的是歷年來最豐富,不知道是執行長換成聞天祥後,決定將影展擴大舉辦,還是真的邀到太多片,只好把時間延長為三週,不論如何,對影迷們都是最好的犒賞,在小手冊的最後一頁,甚至預告明天4月還會來個part 2,真的是令人意外又驚喜。今年片量雖多,除了開閉幕片一定會賣光外,卻沒有任何一部片是會讓人覺得一定要搶票、不然絕對搶不到的強片,即使如此,在首日劃票時我和朋友們還是排了三四個小時。因為沒時間長篇大論,以下就先做個看過影片的短評。

 


警察形容詞 (Police, Adjective, Corneliu Porumboiu, Romania, 2009)

 

兩年前羅馬尼亞電影在國際影壇上大為風光時,金馬影展就選映了波蘭波宇三年前在坎城榮獲金攝影機獎的處男作「1208全民開講」,對於羅馬尼亞的革命歷史有很諷刺的描述,也讓人看見小人物倔強但可愛的一面。這回雖然有同樣諷刺的手法,大量跟拍的片段實在令人昏昏欲睡,尤其是觀看時睡眠不足的我更是頻頻打盹,我相信本片主題絕對是有趣,並深具社會影射意義,但波蘭波宇似乎模仿法國前輩們模仿得有點過頭了。

 


嗑到荼靡 (Enter the Void, Gaspar Noé, France, 2009)

 

事實上我有點意外本片是這屆搶票的熱門片,因為諾埃的前作「不可逆轉」既沒有真的在台灣播映過(好像連影展都沒有),也不是一部討喜的作品,只不過莫名其妙被冠上「影史十大禁片」的頭銜,但或許是因為這個聳動的號召力,才造成大家的好奇。本片的執行真的是令人嘆為觀止,諾埃真的是一個很會營造畫面的人,整部片很像是他已經在腦海裡跑過一遍而拍出來的,而關於生死與來世的主題也非常地大膽但深刻,散場時多數觀眾對於本片極端和過長型式的抱怨,早是我料到的。

 


2009月球漫遊 (Moon, Duncan Jones, UK, 2009)

 

本片很容易讓人覺得是向「2001太空漫遊」的致敬之作,片中的許多設定都和「2001」很像,但其實看過後才發現,本片還有很濃厚的「飛向太空」的影子,但導演鄧肯瓊斯的野心其實也沒這麼大,他藉這部處男作,向自己深愛的科幻類型電影先鞠個躬,本片輕鬆幽默的一面還是有它的獨特之處,柏林影帝山姆洛克威爾在本片中一人分飾兩角(或說是同一角)的精湛演技,可說是他從影以來的最佳表現,在特刊上看到瓊斯已經在籌備本片的續集,希望不是因為本片受歡迎而動起的商業鬼腦筋。

 



紅菱艷 (The Red Shoes, Michael Powell /Emeric Pressburger, UK, 1948)

和「嗑到荼靡」一樣,本片也是特地起個大早去看的,其實我必須承認在本屆影展前我完全不知道本片,但馬丁史柯西斯的強力背書和數位版本的修復,錯過實在是天理不容。本片的音質和畫質真的是好得沒話說,難以想像這是從一部1948年的老片修復出來的,本就精采絕倫的芭蕾舞片段,色彩更是巧奪天工。本片用一個當代(1948)故事呼應劇中劇、改編自安徒生的故事「紅鞋」,讓我聯想起「紅磨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人性與理想間的衝突掙扎也是相當雷同,或許巴茲魯曼也是本片的效忠者之一。


女煞葛洛莉 (Gloria, John Cassavetes, US, 1980)

朋友突然有事,還有時間的我就順理成章的買了他的票,因緣際會下看了這部我生平的第一部卡薩維提茲作品,這點可能是身為愛好電影的我的重大缺失之一。其實我在1999年看了薛尼盧梅的重拍版、由莎朗史東主演的「絕命大煞星」,就故事而言並無特別引人之處,而這部原始版除了吉娜羅蘭好上百倍的演技外,其實也是大同小異(還有多處麥克風穿幫)。我相信卡薩維提茲拍攝本片,難免有賺錢籌措自己想拍題材的資金的動機,沒想到竟奪下威尼斯金獅獎,也成為日後佳作「終極追殺令」和「中央車站」的典型。


派翠克,一歲半 (Patrick, Age 1.5, Ella Lemhagen, Sweden,2008)

這部片其實和最近上映的另一部法國片「一個娃娃兩個爸」可以互作呼應,只是兩片中主角求子方式不同,本片中的領養當然就少了些人性衝突,但也能突顯現實社會中同性戀伴侶在領養小孩時面臨的重重困境。主要角色只有兩位男主角,和他們「誤」領養的15歲叛逆少年,以溫馨輕鬆的基調為起點,本片沒有灑狗血的衝突場面, 讓改編自舞台劇的本片有更生活化的面貌,也更貼近瑞典給人的祥和氣氛。本片在幾個情節的處理上,都顯得突兀地兩全其美,但亦有幾個橋段讓人十分動容。


聖杯傳奇 (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 Terry Gilliam, Terry Jones, UK, 1975)

這部高踞IMDb票選影史前百大電影的英國經典喜劇,我還是到前年才得以一睹它的風采,泰瑞吉連可說是從彼岸紅回本土的最佳西方版案例,這種瘋狂式喜劇影響了很多後代的喜劇片,甚至可能包括因周星馳而起的「無厘頭」風格,其實追根究柢都是一樣的東西,這回難得現身大銀幕當然不容錯過。70年代以電視秀一炮而紅「蒙地蟒蛇」,第一部大銀幕作品就決定嘲諷自己的偉大歷史─亞瑟王傳奇,而本片在自家受歡迎的程度,顯示英國人以拘謹著稱以外的優良幽默感,其後嘲諷耶穌的續篇「布萊恩的一生」也堪稱一絕,可惜該片並不是由泰瑞吉連執導,礙於導演專題準確性,僅多選映了第三部的集錦合輯「脫線一籮筐」。



海灘的那一天 (About Elly, Asghar Farhadi, Iran, 2009)

中文片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楊德昌的經典名作「海灘的一天」,故事同樣是以女性為出發點,但沒看過楊導名作的我,只能就本片作評論。就像簡介上寫的,這部伊朗片難得以中產階級為描述對象,旅居德國的男子被好友撮合孩子的幼稚園老師,本是一家人開心的週末假期,卻被因孩子墜海被救起後,幼稚園老師可能罹難的疑雲籠罩,頓時成為一部描寫集體恐懼的心理劇,這點可視為向佛列茲朗「M」的致敬,精采懸疑程度亦不遜於另一部同類經典「12怒漢」。片中很多小設定和抽絲剝繭的過程,都顯示了伊朗女性不管身處哪一個階級,仍受制於家庭和社會制度而缺乏自主權,本片以一件稀鬆平常的事件為出發點,但故事發展中的深度和強度,就和事件將對每個人造成的深遠影響一樣,在看完後仍繚繞不絕。



巴黎日和 (35 Shots of Rum, Claire Denis, France, 2009)

兩個月前,美國權威評論積分網站Metacritic上,出現這部分數高達96的電影,這是今年繼「危機倒數」的94分後,分數極高的另一個罕例,這部外傳是法國女性名導克萊兒丹尼斯向小津安二郎致敬的新作,我看過後也是深深為之吸引,也是這次影展除了太經典的「聖杯傳奇」外,唯一在票選單上選了滿分5分的電影。侯孝賢在2004年的「珈琲時光」就已臨摹過小津的神韻,丹尼斯更是把那份詩意營造地既精準又醉人,有人說以故事看來,本片是小津的早期作品「晚春」的重拍版,若是如此,他若在世絕不會失望於丹尼斯移植到西方,並加入種族隱喻的新版,片中也用了米當作對東方的呼應,尤其是那兩座電鍋,非常聰明地透露了多重的象徵意義,不亞於35杯藍姆酒的甜蜜與惆悵。



心靈戰火 (Life During Wartime, Todd Solondz, US, 2009)

本片是陶德索朗茲在以「愛我,就讓我快樂」贏得坎城影展費比西獎後,事隔11年推出的續篇,角色全然不同,但一樣是在挖掘人性詭異卻共通的常態。和上篇一樣,主軸仍是三個姊妹,各自因不同的個性,而面對不同的人生際遇,但她們和所有人一樣,都在尋找原諒的極限和價值。索朗茲以他一貫滑稽怪誕的手法,尖銳地去呈現這個非常黑暗的故事,其中卻又透露出幾線曙光,同時藉由這個故事,隱喻美國不同階級和種族試圖和好的尷尬局面,自遠古累積而來的仇恨,和家庭中的希臘式悲劇一樣強烈,也在笑鬧之餘,讓人感到無比的心酸。本片雖是美國故事,卻請了席亞蘭辛茲、雪莉韓德森和夏綠蒂藍普林等英國硬底演員來助陣,讓本片在演技層次上更加豐富。



米歇爾龔特利小時候 (The Thorn in the Heart, Michel Gondry, France, 2009)

中文片名可說是個故意誤導,本片明明就是龔特利紀錄他姑姑蘇謝回憶遊歷法國教學的往事,只有幾張他小時候的照片硬扯上關係,這次金馬影展竟然也開始學片商用名字號召誤導觀眾,事實上,只要簡介上有龔特利的名字,慕名的人還是會注意得到吧。米歇爾的紀錄片,和他的劇情片一樣充滿趣味和詩意,透過老舊的自拍片段和姑姑本人的記述,拼湊出一幅令人感同身受的家庭風情畫,就像每個人一樣,和自己衝突最深的人,往往就是最親近的人,每當蘇謝提起兒子尚伊,令她又憐惜又無奈,在我們的生命中,父母或兄弟姊妹,也都會勾起我們難以割捨卻不願面對的矛盾情結,米歇爾分享他家庭中私密的這一面,也顯露出他身為一位創作者的真誠。



受害者 (Victim, Basil Dearden, UK, 1961)

這部號稱第一次有"homosexual”這個字出現其中的影片,不是出自號稱自由民主的美國,而是出自被認為拘謹保守的英國。在那個同性戀行為仍為非法的時代,本片在當時代表的社會意義相當深遠,片中人物被恐嚇勒索的情節不但有可能真實發生,也讓人更重視法律在不尊重平等權下,對弱勢族群間接造成的迫害,躲在暗櫃裡的律師主角是一個諷刺,也是一個象徵,顯示性取向無法受到階級的拘束,而罪惡感和自我意識,也讓主角不顧失去大好前途的風險,決心找出幕後主使人。本片其中一名編劇為女性,突顯這項議題不限於小族群被受到的廣泛重視,同時也讓片中的女性角色充分的被刻劃,而不致淪為身為謊言受害者的刻板印象,故事緊湊富張力,又不失該有的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