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3 20:03:04 進財

【父母必讀】親子“十三戒”你犯了幾條 ?

【父母必讀】親子“十三戒”你犯了幾條 ?

 

 

【親子“十三戒”你犯了幾條】1、戒過度保護;2、戒過份寵愛;3、戒揠苗助長4、戒過份專制;5、戒臉孔嚴厲;6、戒忽略孩子優點;7、戒忽略孩子說話;8、戒經常對孩子嘮叨;9、戒嘲笑挑剔;10、戒對孩子亂發脾氣;11、戒低估孩子能力;12、戒以偏概全;13、戒漠不關心。

                                         Photobucket

【今天我們怎樣做父母⑥】進入孩子的思維

家長的理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柯雲路

一  家庭教育諸種癥結的根源

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弊端,一個重要的根源就是不瞭解孩子。很多家長可能在理論上覺得這個說法有道理,但從沒有正視過這一點,甚至拒絶承認這一點。

很多孩子認為自己和父母的關係還好,但是他們這樣說,父母很好很善良,我很感激父母,但是父母不理解我。

對孩子不理解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許多家長認為孩子願意被溺愛和生活上過度的照顧,其實孩子有不願意接受的一面。

我曾組織過一個“未來強者訓練營”,其中一個活動是自願報名為集體做飯,孩子們個個爭先。但是這些孩子在家中卻可能被認為不愛做家務。有的孩子告訴我,他從小到大還沒洗過衣服,結果在訓練中被雨淋濕了,第一次自己洗衣服。

孩子其實很小就喜歡過家家的遊戲。小女孩就做小母親,抱洋娃娃,讓更小的孩子做小小孩,學着做飯炒菜,找幾片樹葉亂切。家長們理解過孩子願意勞動和願意自己管理自己的特點嗎?

不理解。

要讓孩子學會關心,關心自己和關心他人。很多家庭從小就剝奪孩子關心自己的權利和興趣。孩子們說,小時候我們還過家家呢,還學着做家務呢,可是長大以後,父母就不讓我們做這些事情。

第二,溺愛的同時又是專制。父母有事不願意跟孩子商量,對孩子包辦代替。有的孩子說,我都十幾歲了,父母還要拆我的信件,我打電話他們還要偷聽。

有些家長會說,這樣做也是出於好意呀,怕孩子這樣不好,怕那樣不好。好像是好意,但是孩子不堪忍受,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好。

第三,在學習和課外興趣的培養上對孩子強行塑造。

不管孩子有沒有興趣,家長做出很多規定,學這個學那個,看這個看那個。凡是屬於不引導興趣,不培養興趣,用家長的意志讓孩子額外學習某種東西,額外培養所謂的興趣,這種強行塑造都是對孩子不理解。孩子對這一點反應強烈。

第四,不瞭解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

以為不感冒、不發燒、不拉肚子就挺健康,不知道孩子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問題。懼怕社交,懼怕環境,懼怕父母不在身邊。多項社會調查表明,中小學生的心理行為障礙有相當高的比例。

第五,尤其不知道孩子在性心理方面的不健康。

由於社會從小對孩子缺少必要的、科學的性教育,有的女孩子十七八歲了,不願意當女孩子,要穿男裝,已經是性角色錯位了。不願意當女孩是怎麼造成的?原來她的父母一心想要男孩,生了女孩以後,就給她起個男孩的名字,用男孩的服裝打扮她。願意聽別人說,你的孩子像男孩。自己也常說,我的孩子像男孩。重男輕女的觀念造成孩子的性角色錯位,類似的性心理健康問題許多家長都不瞭解。

第六,家庭關係的錯誤設置與安排。

每位家長都可以研究一下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有沒有對孩子今後發展不利的情況。

第七,對孩子的社會生活進行錯誤的干預。

在這一點上,許多中學生對家長有不同程度的意見,覺得家長不信任他們。

總體來說,錯誤的家教舉措是對孩子的不瞭解。中國的家長和孩子距離最近,相處時間最長,這個問題最嚴重。所以,首先要認識到不瞭解、不理解孩子是目前家庭教育中諸種癥結的根源。

 

二  不理解孩子的原因

家長的理解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許多家長覺得自己很瞭解孩子,但是孩子可能會說,父母對我很好,但是他們不理解我。

如果哪一天你的孩子說,我的父母很理解我,你能得到這個評價,家長是非常光榮的,希望大家都能夠得到這個光榮。這對孩子今後的發展非常重要。

以下對不瞭解、不理解孩子的原因做出具體分析。

第一,因熟視而無睹。恰恰是離孩子太近了,自認為很瞭解孩子。結果大意失荊州,恰恰是很不瞭解孩子。

一個新鮮的事物,不是每天都接觸的事物,你會注意學習。你到了一個新的崗位,看一本新書,學習一門新技巧,你注意學習,注意它的方方面面。孩子整天生活在身邊,你就忘記了要去學習他、瞭解他,於是乎你熟視無睹,什麼都不瞭解。

說一句笑話,自己家的樓梯天天走,但是一般人不知道它有多少級。除非是小孩高興,遊戲一樣數着;或者搞建築的人設計樓梯,要有概念。許多人對自己每天上下的樓梯有多少級是不知道的。為什麼?不注意呀!

不要以為發生在身邊的事情你都知道。就因為距離太近,你忽略了對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瞭解、對孩子新鮮領域的不斷的掌握,你甚至可能對孩子最不瞭解。

第二,忽略與孩子的年齡差距。

說起來大家會笑,我和孩子有年齡差距怎麼不知道?還真是不知道。你用孩子的年齡來思考問題嗎?

一個小孩子雨後坐在泥水塘邊玩泥巴,大人說,泥多髒啊,水多髒啊,有什麼好玩的?拽起來,給我回去!孩子回去了,大人還在嘮叨。你看,還得給你洗衣服!可是你知道他這個年齡是怎麼想的嗎?我是個作家,如果我寫這個小孩,這個小孩現在幹嗎呢?

他小小地坐在那裡,這攤泥、這片水就是他的一個世界呀!他用泥捏東西,他在創造哇!他也可能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小動物,一個玩具,一個動畫片,他要用泥捏出它的形狀來。他一邊捏可能還要把聽到的兒歌唱一唱,他很快樂呀。他在創造,他在發明,他在成長。也可能這種遊戲以後會埋下他成為畫家、成為發明家的種子。

你這一拉,一下子把他弄懵了,讓他覺得自己是個傻蛋,是個不懂事的孩子。你忽略了和孩子的年齡差距,家長先生!你難道不知道你也是這麼過來的?你小時候因為一個玻璃球被人拿走會痛哭半天,現在想想不可笑嗎?可是那時候孩子是痛苦的呀,那個玻璃球是他的一個世界,是他的一個玩伴,丟了很可惜呀!你為什麼不能理解他呢?

忽略了年齡差異,家長顯得粗暴無理和愚蠢,這種情形下的家庭教育必然是失敗的。所以,你要理解孩子,先要消滅你們之間的年齡差距,你才能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他的興趣是什麼,他的身心發展為什麼需要這樣。

小嬰孩不會說話時哭鬧了,家長一般知道他總有難受的地方,或者餓了,或者困了,或者疼了。可是為什麼孩子大一點了就不知道體諒他呢?孩子哭是常常是有道理的呀,他調皮有原因嘛,他發瘋有原因呀,他蹦蹦跳跳也有原因呀,你為什麼不能夠像對待小嬰孩那樣,去關心一下,體諒一下,想一想他是為什麼。

忘了。

所以,不瞭解孩子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忽略了自己和孩子的年齡差距。家長們在這裡犯了極大的常識錯誤,很多家長都在犯這種錯誤,程度輕重、差別大小而已。想當聰明的家長,就要正視這個年齡差距。要不你永遠不會得到這樣一個評價:就因為小時候父母理解我,才有我今天這麼好的發展。

第三,我們和孩子之間不是純粹自然年齡差距,還有不同的文化代的差距。也就是說,現在的孩子和你小時候還不一樣,因為雙方所處的文化背景不一樣。

你即使把自己想像成小孩子,我的孩子現在三歲,我三歲幹嗎呢?你發現,現在三歲的孩子在玩遊戲機,可是你三歲的時候在玩玻璃球。你不能領略遊戲機的樂趣。

所以,僅僅承認年齡差距還不行,還必須承認文化代的差異。不承認這個差異,你根本就無法理解孩子。你不理解孩子為什麼着魔地玩遊戲機?很小的年齡就玩電腦,而且玩得連學習都顧不上。你沒有這個感覺呀!你不要說小時候沒玩過,可能有些家長現在也沒玩過呀!你怎麼能領略孩子在這方面的興趣呢?當孩子的玻璃板下面壓着某個歌星的照片時,許多家長會不以為然,怎麼會崇拜這些人?怎麼不去崇拜孔子?

這時候你的指導、你的教育能夠影響孩子嗎?不可能的!很多家長對待孩子的指導、教訓上,既忽略了自己和孩子的年齡差距,還忽略了自己和孩子文化代的差距。孩子現在的生活氛圍及享受到的文化成果,做家長的小時候大都沒有享受過,甚至現在也沒有涉及過,所以不能領會孩子的思維特點。

西方許多電腦軟件的創造人,電腦公司的總裁,小時候是玩遊戲機的神童。如果你認識到某種玩耍也可能造就天才,你對孩子的規勸、教育就有了新的角度和方法。你會告訴孩子,玩電腦的同時也要注意課內學習,還要注意不要因為玩電腦把眼睛弄壞了。在告誡的同時,你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耍,做他的夥伴。

第四,強行塑造的主觀主義。

什麼是強行塑造?家長認為孩子學金融最好,或者當畫家最好,或者幹個什麼最好。他有了一個概念,對孩子照此塑造。但是這個觀念、這個標準適應不適應孩子?適應不適應孩子各個年齡段的興趣?塑造的方法是不是得當?許多家長不去考慮。一個主觀主義,就是要達到自己設計的目標,還會考慮孩子的想法和現狀嗎?

事情都是雙方面的。夫妻開始談戀愛時,是不是雙方都願意才會結婚?去商店買東西,別人願意賣給你,你才能買來;你願意買,別人才能賣給你。

對孩子進行某種教育,你願意教育他,他才有接受的條件;他願意接受,你的教育才能有效。是不是這樣?你為什麼不和孩子進行雙方面的溝通呢?

你設計了一個模式,強行用這種方法指導孩子,可是孩子天性中的素質,他自己的感覺、興趣和你配合嗎?他接受嗎?很多家長不知是因為什麼文化背景、受到什麼樣的宣傳,或者自己的什麼愛好,就給孩子設定了一個目標,然後從此出發,非常主觀地強行塑造,對孩子一點都不理解。

第五,主觀主義的家庭結構,溺愛的同時又很專制。

我們中國的家長比外國的家長專制,就好像現代社會一樣,權力一絶對就沒有民主。掌握權力的人必然是主觀主義,必然不太瞭解被領導、被管理的人在想什麼。家長有了絶對的權力,家長就主觀主義。

以上五個原因形成了許多孩子認為家長不瞭解和不理解自己這樣一個嚴重的後果。

 

三  重新認識一次孩子

誰想做聰明的家長,做對孩子有良好指導的家長,從今天開始就要使自己成為一個瞭解和理解孩子的人。

理解孩子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要想瞭解孩子,首先要做的,是承認自己不瞭解和不理解孩子。

希望所有的家長都能做到這一點。即使你對孩子有一定的瞭解,你也要這樣想,我的瞭解和理解肯定不是百分之百的,肯定有不瞭解和不理解的地方。我要爭取充分地、百分之百地瞭解和理解孩子。如果不能形成這個概念,你的家庭教育不會發生質的飛躍飛躍,你和孩子的關係不會發生質的飛躍,你對孩子不會有新的舉措。對於身邊每天都看到的孩子有可能不太瞭解,這個事實家長們一定要清醒。我們經常用我們的主觀主義、經驗主義,用我們的年齡、我們的標準、我們的文化結構特點,用我們的眼睛來看孩子,往往不知道要用孩子的眼光來看世界。

所以,從今天開始承認自己起碼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不夠瞭解是非常重要的。在與家長的交流中,我發現大多數家長都不反對一種說法,就是家長不太理解孩子,但又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屬於這個範圍。

理解不理解孩子,要由孩子來判斷。也許直到今天孩子都沒有對你說過,你有不理解他的地方,說明你已經很不理解孩子了。他都不告訴你對他不瞭解和不理解。

所以,希望家長要重新認識孩子,以往的認識都不算數,要重新認識一次,使思想發生變化。

 

四  放下年齡、文化代的差距,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那麼,有了這樣的觀念之後,如何進入孩子的思維?

一定要放下你的年齡和文化代在孩子面前的唯我主義。一定要承認你和孩子有年齡的差距,還有文化代的差距。然後,把你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模式放下來。再把由此造成的主觀主義和經驗主義放下來。用孩子的眼光觀察問題和思考問題,才能找到和孩子對話的角度。

我說一個自己的小小故事。我和孩子之間算比較民主的,但是我們之間發生過一次衝突,是在對他喜歡的一個歌星張學友的評價上。我喜歡經典音樂,當然流行歌曲也聽,但至少對流行歌曲不是追星族,而我的孩子在中學時代對張學友是很熱愛的。

這樣,我對張學友就有一個評價,我當時的評價還很客觀。我說,孩子,你現在很喜歡張學友,但是我相信你到一定時候會超越這個階段,你會喜歡更成熟、檔次更高的音樂。這個評價當時觸怒了孩子,傷害了他的感情,他接受不了。事後我對孩子真誠地道了歉。

朋友們,一定要用孩子的眼睛看一看世界,找到和孩子同年齡、同文化感覺的眼光與對話的角度,這是我們進入孩子思維的重要方法。

 

五  放下強行塑造的主觀主義

一般來說,家長對孩子以後應該怎麼樣,是有一定模式的。也許你的模式正確,也許不正確,也許是部分正確。希望你先不要太主觀,把它作為一個可以調整、可以變化的項目,要和孩子不斷切磋的課題。

在這方面,不要有強行塑造的主觀主義。不管孩子多麼幼小都不要有。

你的孩子處在不同的年齡,一兩歲的、三五歲的、小學的、中學的,不同年齡的孩子都不可以強行塑造,不可主觀主義。所有的家長都要在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自由對話中尋找感覺。

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是有不同興趣的,三歲的孩子可能說,他以後最喜歡干的就是開車,最高興的就是玩遊戲機。到五歲的時候,他可能又說要當球星。七歲的時候可能要唱歌。孩子的興趣是一點點發展的,他在每個階段的追求都是有道理的,反映着他某一方面素質的發展。他最後會做什麼是個逐漸塑造的過程,家長不要強行塑造,不要在孩子某一個年齡段把事情搞得太僵硬、太死板。

 

六  放下家長絶對權力的主觀主義

妨礙我們進入孩子思維的另一個主觀主義,是家長絶對權力帶來的主觀主義。

總結很多成功的人生,發現大多數人在小時候曾經得到過父母很大的信任,家長對孩子很少強制性的管理和約束,孩子從小就有主觀能動性。

不要總習慣用家長絶對權力的主觀主義解決問題。有的時候我們和孩子發生衝突,你認為孩子不對,就好像一個小孩玩泥巴,戲水,你覺得很髒很無聊。當你對孩子像朋友一樣商量的時候,孩子可能不聽你的。這時候絶對權力很容易解決問題,但這種方法可能是主觀主義的。

所以,我們的家長寧肯放棄一點權力,家長的權威太絶對了不好。

家長粗暴,孩子沒有積極性和自主性。

如果不準備放棄這一點,就可能永遠不瞭解孩子。孩子對你的每一點不同意見,每一點抗議,每一點爭論,你都用家長的權力來解決,你永遠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如果孩子是在畏懼之下接受你的領導,那麼,他永遠也不會把自己的心胸坦露給你,你永遠也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

 

七  進入孩子思維的方便法門

怎樣進入孩子的思維呢?

第一,與孩子建立真正的朋友式的對話。

許多家長如果對孩子能有一點正確的指導,往往受益於和孩子非常平等的對話。

在這個世界上,人一個是對自己不容易瞭解;一個就是自己的家人不容易瞭解,比如說對孩子不太容易瞭解。

為什麼對自己不太瞭解?因為人很少和自己對話,很少對自己發問。今天一直在煩呢,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煩,因為你沒有問過自己。一問就明白了。我今天為什麼脾氣這麼大呀,對孩子也發火,對愛人也發火,出門在外脾氣不好。想一想,噢,因為昨天有件事情不愉快。要問一下才能知道,不問就是無名火。

有時候對自己為什麼高興可能也不清楚,怎麼今天情緒這麼好?想了想,昨天自己過生日,孩子買了一束鮮花。雖然這束鮮花是在街頭買的,很便宜,可是因為孩子能想起父母了,所以很高興。一直高興到現在。就是因為這件事,問一下才知道。

人有的時候並不瞭解自己,甚至不瞭解自己為什麼生病,不瞭解自己為什麼對某個人有成見,為什麼自己怕某一件事情。對孩子也一樣。

首先要找到和孩子對話的感覺。

我也是家長,我的孩子從小愛好廣泛,高考之前要決定報什麼專業,孩子和我似乎都不明確。這時候,我們之間有一次很好的談話。我說,這個問題馬上就要確定了,但是,現在你沒有見解,爸爸也沒有。我不能說根據我的看法建議你學什麼,這樣做家長肯定是要犯錯誤的。家長千萬不要上來就建議孩子考什麼。

我說,孩子,我現在把大學所有的系都說一遍,你逐一做出反應,說出你的感覺,第一感覺。

我說,你願意學哲學嗎?

他說,不。

我說,你願意搞歷史嗎?

他說,不。

我說,你願意搞醫嗎?

他想了想,這個也先不吧。

他的回答是有差別的。這個差別、這第一句話特別重要,以後再說的感覺都不對了。

我說,你想學國際金融嗎?

他說,這個──可以考慮。

我說,法律你想學嗎?

他說,這個我不知道。

我說,電腦呢?計算機呢?

他說,這個還可以。

這樣,我一直把問題問下去,讓孩子根本不要考慮家長的態度,也不要考慮社會的態度,也不要考慮哪個好考,哪個不好考,只談感覺。

幾十個專業都問完了,我把他所有的回答重複了一遍。我說你原話是怎麼說的,這個不,那個是猶豫了一下說,不吧。那個說,先不吧。這個說,還可以考慮。這個說可以。他的回答有不同層次。

這就是孩子對每一種專業的真心取向。

必須這樣對話。

不要預先給孩子施加壓力。咱們現在談一談,從爸爸來講希望你搞國際金融,這個專業挺好,最能全面發展你的才能。當然我還尊重你的意見,你談談你是什麼意見?你已經把家長的意見都談完了,孩子還能有什麼意見?

或者告訴孩子,現在什麼好考,什麼難考,各種意見說了一堆,然後對孩子說,你拿主意吧。他怎麼辦?他沒主意啦。

平常我們對孩子的很多指導都是這樣,不知道孩子的心聲在什麼地方。比如孩子有個業餘愛好,把很多精力都放在這裡。你有一個主觀主義,上去說,孩子,你這個愛好根本就沒有價值。

不要這樣。

坐下來跟孩子聊天似的,孩子,你怎麼現在對這個遊戲特別上心呢?他就會告訴你,這個遊戲設計怎麼有意思,怎麼讓人興奮。要讓孩子在完全鬆弛的狀態下用最愉快、最自由的方式和你談話。不要一開始就對他有什麼強行指導、強行干預,你才能真正瞭解孩子的素質、特點、興趣、愛好。

我的孩子從初中到成年,我們的談話始終像朋友聊天似的,我講我周邊有什麼人和事。社會上有什麼爭論,各種人對我的態度,都像朋友一樣對他講。我的各種經歷也都告訴他,甚至一般家長認為不便於和孩子講的某些遭遇,只要他有時間,他有理解力,我都告訴他。

這種平等對話的感覺家長要找到。中國大多數家長和孩子之間沒有這種平等的對話,而是居高臨下的對話。

今天學習怎麼樣?

你考了第幾?

分數是多少?

老師是什麼態度?

這些同學怎麼老來找你呀?這個同學打電話找你幹什麼?

快做作業吧!

這是家長式的談話態度,孩子容易逆反,平等的對話才會讓孩子感到愉快。

 

八培養一點與孩子貼近的興趣

如果家長有時間,希望培養一點與孩子貼近的興趣。既是為了瞭解孩子,也是為了使自己年輕化。

瞭解一下孩子沒壞處哇。孩子在中學時喜歡霹靂舞,你跳兩下沒壞處哇!孩子很小的年紀喜歡玩遊戲機,你學會一個程序,體會一下孩子的狀態。孩子特別喜歡電腦,你對電腦不熟悉,你多懂一點,有好處!孩子特別喜歡流行歌曲,你聽一聽,唱一唱,學會一種興趣,也沒壞處!

包括孩子在某個年齡段特別喜歡看某一類書,比如卡通書,孩子特別有興趣。

要說小孩的書我還用看嗎?可有時候我也看兩本,挺有意思。為什麼?它啟發你兒童的思維,啟發你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你做生意、搞科研、當作家,看一些小孩書有好處。同時你還瞭解了孩子。一箭雙鵰的事情,為什麼不做呢?

不要有那麼大成見。培養一點和孩子貼近的興趣是走入孩子思維的一個特別有效和直接的手段。

 

九一步進入孩子的思維

那麼,有了和孩子對話的感覺,有了和孩子貼近的一點點遊戲的感覺,往下,你確實可以做到一步進入孩子的思維。

大家想一想,作家們怎麼寫書的?一個作家是男的,他怎麼寫女的也挺像?一個作家是男的,怎麼寫懷孕啊,妊娠反應啊、分娩啊,寫的感覺跟生過孩子的女性感覺一模一樣。為什麼?就是進入其他角色的思維。

一些兒童作家年齡已經很大了,可為什麼他寫的東西小孩愛看,他能進入兒童的思維。

只要有心,都能進入孩子的思維。不妨想像一下,比如你的孩子叫胖胖,你就假想自己是胖胖,我才三歲,我起床了。我出去要這樣玩耍。我為什麼對爸爸是這種態度,對媽媽是這種態度?我為什麼對小朋友這樣?我為什麼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體會體會,就能找到孩子的感覺。

如果孩子是初中生,你想像自己正在上初中,他為什麼這樣對待學習?為什麼這樣對待男同學?為什麼那樣對待女同學?為什麼對待他自己的信件是這樣?為什麼不讓家長看他寫的賀卡?為什麼他打電話不願意讓家長聽?為什麼他迷戀這幾個歌星?為什麼他喜歡足球?為什麼他喜歡這種服裝?

如果能夠領會了這種種為什麼,家長就進入孩子的思維了。家長也就知道自己過去對孩子的判斷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自然就知道孩子的哪些思想、行為是合理的,自己過去的哪些干預是錯誤的,而孩子的哪些思維和行為可能確實是沒經驗,這樣,我們對孩子的引導就會變得聰明而不犯錯誤。

很多大學生直到分配工作還在抱怨一件事情,就是父母在他們報考大學的時候替他們做出抉擇,他們現在還在學習自己根本沒有興趣的專業。學到四年級還不愛自己的專業,這個選擇大概是錯誤的。雖然人不能完全憑興趣出發,但是如果學了四年還沒有培養起興趣,當初的選擇肯定有偏差。那麼,一個高三畢業的孩子,如果家長還不能進入他的思維,還不能尊重他的選擇,家長無疑是主觀主義的。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逐步成熟,並且考上他選擇的志願。那麼,在整個大學期間,僅僅為學習自己所熱愛的專業,他就有很好的積極性。

真希望大家能找到這種感覺。從現在開始,先承認過去對孩子的瞭解是不夠的,是差得比較多的。一定要放下這些主觀主義、經驗主義;然後,進入和孩子的平等對話,找到一點和孩子相同的興趣,同時進入他的思維,真正體會他,做一個讓孩子讚歎“我的父母理解我”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