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3 13:49:36石牧民
給我部落客弟兄們.能奈我何? 之 當部落格被挑釁
為了我的部落客弟兄朋友們而寫,
一篇關於心理健康的網誌。
每天努力書寫的同時,也該照顧自己的心情;
才會有源源不絕的力量。
也特別獻給新朋友,艾ちゃん、徹、brochingtwo和比比。
從十一月三日到現在,台灣處在動盪與近乎白熱化的對立之中。對立,有其建設性,也有惡果。對立,同時也有各種型式。最近在島國上的對立,更廣泛蔓延到網路,蔓延到即時通訊軟體,蔓延到虛擬的介面。我參與了這虛擬化的對立,許多朋友更是參與了這虛擬化的對立。對立與衝突發生的介面,在我與朋友們各自的部落格和留言版。雖然,我們都並不主動到屬於他人的介面挑起爭端;但是我的部落格遭遇挑釁,朋友的部落格遭遇挑釁。層出不窮。在寫下這一篇網誌之前,我已經接獲不只一位朋友尋求協助的通知,希望我協助抵禦或者反駁出現在他們的部落格的入侵和挑釁者。這一篇網誌,獻給我飽受騷擾的朋友們。
這不是一篇文化研究的論文,但是,不免要提醒我的朋友們,部落格的挑釁者密集地出現,往往與時事、世局平靜或騷動的脈絡平行。平靜的時候,相安無事;騷動起來,衝突就開始蔓延,部落格受到牽連,只是遲早。甚至可以說,挑釁者依時事、世局平靜或騷動的脈絡出現,畢竟是部落格的寫作者自己導致的。原因其實單純,因為寫作者自己也依循同樣的脈絡,發生感觸,寫下網誌。我們甚至可以預期,當自己的見解為時事世局的動盪激發,進而寫下網誌,挑釁者同時已經在暗處蠢蠢欲動。
如何面對他們呢?
方式有許多。最方便的當然就是部落格管理者的編輯功能,也就是刪除。或者,依據親疏遠近設定能夠回應留言的權限;甚至,直接關閉部落格的回應功能。討論各種應對手段,不是這一篇網誌的主旨,因為它不是一篇教戰守則。如何面對他們?或者說,如何看待自己的部落格遭到挑釁,才是我關注的焦點。當「被挑釁」第一次發生在一個部落格管理者身上時,它的效應絕對堪稱是一種擾人的情緒垃圾。相信有過經驗的朋友們都有體會,而我最近結識的年輕寫手們正在經歷。我們,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不妨共同發展一種處置這情緒垃圾的健康態度。
(當然,部落格遭到挑釁既是情緒垃圾,那麼挑釁者的行為自然就等同隨意棄置垃圾。充其量就是雞鳴狗盜之徒,不是什麼光明磊落的行為,這不消說。)
如何面對他們呢?容我說一個至今仍然很屌的故事。
巴布.狄倫(Bob Dylan)。一九四一年出生的巴布.狄倫現在是一位老先生了。他年輕過。他意氣風發,他呼風喚雨地年輕過。一九六一年,年輕的巴布.狄倫開始在紐約.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的俱樂部、酒吧走唱。削瘦的他抱著吉他,脖子上駕著口琴,唱結合了藍調(blues)、福音歌曲(gospel)和民謠風(folk)的歌曲。年輕的巴布.狄倫有並不年輕的聲音,吟謳起來粗礪、沙啞而滄桑;年輕的巴布.狄倫也有並不年輕的靈魂,不僅演唱,他也創作如詩一般意象飽滿繁複的歌曲。
這樣的巴布.狄倫不可能長久的蟄伏不被發現。他太早慧而且憤怒,他太憤怒而且鋒利;他的在場,讓迂腐和矯飾揣揣不安。巴布.狄倫終於登上了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樂評專欄。
他站上了抗議、民權運動的潮浪頂端,開始了他「話ㄗㄨㄧˋㄟˇgenㄉㄤˊ」的生涯。巴布.狄倫的異議民謠,象徵整個六零年代初期美國青年人的語彙。一九六三年,隨著第三張個人專輯《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的發行,巴布.狄倫為異議青年喉舌的形象更加砥定。他有一支一支直指時代虛惘、政客謊言的抗議民謠,他有大批的青年追隨者。他連續在一九六三年、一九六四年,用他的空心吉他、口琴席捲當時的音樂盛會,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巴布.狄倫是異議青年的良心。
不過,音樂的型式的創造,對巴布.狄倫而言,跟思想的辯證一樣重要。畢竟,只是要疾呼異議的話,投身社會運動就好。
一九六五年,巴布.狄倫仍然參加新港民謠音樂節。那一年,他帶了夥伴;那一年,他們把吉他、貝斯插了電,演奏出喧囂嘈雜的搖滾。巴布.狄倫的吟唱伴隨撥弦、鼓擊的狂飆,巴布.狄倫的唱詞訴諸更堅澀飽滿的意象,如詩,純粹的詩。聽不到巴布.狄倫複製他的異議,聽到巴布.狄倫像流行樂手那樣鼓譟喧騰的追隨者,生氣了。他們指控巴布.狄倫向流俗獻媚。
他們繼續尾隨他,在巴布.狄倫所到之處尾隨他。羞辱他,噓他,為他喝倒采。群眾越是不分青紅皂白地謾罵,巴布.狄倫越是化身成為慘白卻張狂的厲鬼,嘶吼嘶吼;他的頭髮糾結如火山,他的雙眼凹陷迸放精光。厲鬼、詩神模樣的巴布.狄倫在舉世巡迴演唱他的歌詩。謾罵的人聽到的是歌詩的嘈雜喧騰,巴布.狄倫兀自用喧譁催逼自己的嚴厲內省。
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七日,他巡迴至英國.曼徹斯特(Manchester)的自由貿易廳(Free Trade Hall)。聽眾一樣鼓譟,噓聲四起;巴布.狄倫一樣搖滾詩鬼姿態,睥睨地唱。巴布.狄倫演唱音樂會的終曲之前,觀眾席間有人放聲叫罵,那人厲聲指控巴布.狄倫道:
「叛徒!」(Judas!)訕笑聲蜂起。
巴布.狄倫兀自撥弄他的電吉他,最後緩緩趨近麥克風:「我才不信你……,你這個騙子!」(I don’t believe you. ……You’re a liar!)
觀眾開始鼓譟。巴布.狄倫轉頭對他的伴奏樂團The Hawks的樂手大吼:「他媽的放聲彈!」(Play it fucking loud!)
樂音隨即狂暴炸裂開,巴布.狄倫的〈Like A Rolling Stone〉。鼓手Mickey Jones幾乎是每一擊都要將鼓皮擊破那樣死命地敲。巴布.狄倫則是恣肆張狂吼叫出每一句歌詞。沒有旋律,沒有唱腔,整闕歌化作巴布.狄倫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宣告。一曲唱罷,巴布.狄倫說了一聲聽起來像是「Fuck You!」的「Thank you.」之後調頭離開。
當時的畫面,請看,也請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qUFHEyu5hM
他們,絲毫無能阻止我們。
他們,只能悻悻然空手離開;我們,收穫我們耕耘的果實。
後記:
給爸爸,朋友PY說他感覺得到我近來變得柔軟,我想我努力的嘗試的確是在逐漸接近你的教養。
給朋友,巴布.狄倫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七日在曼徹斯特自由貿易廳,震古爍今的〈Like A Rolling Stone〉,收錄在SONY.COLUMBIA發行的以下兩張專輯:
一篇關於心理健康的網誌。
每天努力書寫的同時,也該照顧自己的心情;
才會有源源不絕的力量。
也特別獻給新朋友,艾ちゃん、徹、brochingtwo和比比。
從十一月三日到現在,台灣處在動盪與近乎白熱化的對立之中。對立,有其建設性,也有惡果。對立,同時也有各種型式。最近在島國上的對立,更廣泛蔓延到網路,蔓延到即時通訊軟體,蔓延到虛擬的介面。我參與了這虛擬化的對立,許多朋友更是參與了這虛擬化的對立。對立與衝突發生的介面,在我與朋友們各自的部落格和留言版。雖然,我們都並不主動到屬於他人的介面挑起爭端;但是我的部落格遭遇挑釁,朋友的部落格遭遇挑釁。層出不窮。在寫下這一篇網誌之前,我已經接獲不只一位朋友尋求協助的通知,希望我協助抵禦或者反駁出現在他們的部落格的入侵和挑釁者。這一篇網誌,獻給我飽受騷擾的朋友們。
這不是一篇文化研究的論文,但是,不免要提醒我的朋友們,部落格的挑釁者密集地出現,往往與時事、世局平靜或騷動的脈絡平行。平靜的時候,相安無事;騷動起來,衝突就開始蔓延,部落格受到牽連,只是遲早。甚至可以說,挑釁者依時事、世局平靜或騷動的脈絡出現,畢竟是部落格的寫作者自己導致的。原因其實單純,因為寫作者自己也依循同樣的脈絡,發生感觸,寫下網誌。我們甚至可以預期,當自己的見解為時事世局的動盪激發,進而寫下網誌,挑釁者同時已經在暗處蠢蠢欲動。
如何面對他們呢?
方式有許多。最方便的當然就是部落格管理者的編輯功能,也就是刪除。或者,依據親疏遠近設定能夠回應留言的權限;甚至,直接關閉部落格的回應功能。討論各種應對手段,不是這一篇網誌的主旨,因為它不是一篇教戰守則。如何面對他們?或者說,如何看待自己的部落格遭到挑釁,才是我關注的焦點。當「被挑釁」第一次發生在一個部落格管理者身上時,它的效應絕對堪稱是一種擾人的情緒垃圾。相信有過經驗的朋友們都有體會,而我最近結識的年輕寫手們正在經歷。我們,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不妨共同發展一種處置這情緒垃圾的健康態度。
(當然,部落格遭到挑釁既是情緒垃圾,那麼挑釁者的行為自然就等同隨意棄置垃圾。充其量就是雞鳴狗盜之徒,不是什麼光明磊落的行為,這不消說。)
如何面對他們呢?容我說一個至今仍然很屌的故事。
巴布.狄倫(Bob Dylan)。一九四一年出生的巴布.狄倫現在是一位老先生了。他年輕過。他意氣風發,他呼風喚雨地年輕過。一九六一年,年輕的巴布.狄倫開始在紐約.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的俱樂部、酒吧走唱。削瘦的他抱著吉他,脖子上駕著口琴,唱結合了藍調(blues)、福音歌曲(gospel)和民謠風(folk)的歌曲。年輕的巴布.狄倫有並不年輕的聲音,吟謳起來粗礪、沙啞而滄桑;年輕的巴布.狄倫也有並不年輕的靈魂,不僅演唱,他也創作如詩一般意象飽滿繁複的歌曲。
這樣的巴布.狄倫不可能長久的蟄伏不被發現。他太早慧而且憤怒,他太憤怒而且鋒利;他的在場,讓迂腐和矯飾揣揣不安。巴布.狄倫終於登上了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樂評專欄。
他站上了抗議、民權運動的潮浪頂端,開始了他「話ㄗㄨㄧˋㄟˇgenㄉㄤˊ」的生涯。巴布.狄倫的異議民謠,象徵整個六零年代初期美國青年人的語彙。一九六三年,隨著第三張個人專輯《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的發行,巴布.狄倫為異議青年喉舌的形象更加砥定。他有一支一支直指時代虛惘、政客謊言的抗議民謠,他有大批的青年追隨者。他連續在一九六三年、一九六四年,用他的空心吉他、口琴席捲當時的音樂盛會,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巴布.狄倫是異議青年的良心。
不過,音樂的型式的創造,對巴布.狄倫而言,跟思想的辯證一樣重要。畢竟,只是要疾呼異議的話,投身社會運動就好。
一九六五年,巴布.狄倫仍然參加新港民謠音樂節。那一年,他帶了夥伴;那一年,他們把吉他、貝斯插了電,演奏出喧囂嘈雜的搖滾。巴布.狄倫的吟唱伴隨撥弦、鼓擊的狂飆,巴布.狄倫的唱詞訴諸更堅澀飽滿的意象,如詩,純粹的詩。聽不到巴布.狄倫複製他的異議,聽到巴布.狄倫像流行樂手那樣鼓譟喧騰的追隨者,生氣了。他們指控巴布.狄倫向流俗獻媚。
他們繼續尾隨他,在巴布.狄倫所到之處尾隨他。羞辱他,噓他,為他喝倒采。群眾越是不分青紅皂白地謾罵,巴布.狄倫越是化身成為慘白卻張狂的厲鬼,嘶吼嘶吼;他的頭髮糾結如火山,他的雙眼凹陷迸放精光。厲鬼、詩神模樣的巴布.狄倫在舉世巡迴演唱他的歌詩。謾罵的人聽到的是歌詩的嘈雜喧騰,巴布.狄倫兀自用喧譁催逼自己的嚴厲內省。
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七日,他巡迴至英國.曼徹斯特(Manchester)的自由貿易廳(Free Trade Hall)。聽眾一樣鼓譟,噓聲四起;巴布.狄倫一樣搖滾詩鬼姿態,睥睨地唱。巴布.狄倫演唱音樂會的終曲之前,觀眾席間有人放聲叫罵,那人厲聲指控巴布.狄倫道:
「叛徒!」(Judas!)訕笑聲蜂起。
巴布.狄倫兀自撥弄他的電吉他,最後緩緩趨近麥克風:「我才不信你……,你這個騙子!」(I don’t believe you. ……You’re a liar!)
觀眾開始鼓譟。巴布.狄倫轉頭對他的伴奏樂團The Hawks的樂手大吼:「他媽的放聲彈!」(Play it fucking loud!)
樂音隨即狂暴炸裂開,巴布.狄倫的〈Like A Rolling Stone〉。鼓手Mickey Jones幾乎是每一擊都要將鼓皮擊破那樣死命地敲。巴布.狄倫則是恣肆張狂吼叫出每一句歌詞。沒有旋律,沒有唱腔,整闕歌化作巴布.狄倫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宣告。一曲唱罷,巴布.狄倫說了一聲聽起來像是「Fuck You!」的「Thank you.」之後調頭離開。
當時的畫面,請看,也請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qUFHEyu5hM
如何面對他們呢?巴布.狄倫說:Play it fucking loud!
我各自經營著部落格的兄弟與朋友們,我們存取編輯介面,寫作,然後發表;我們生產出一己的論述,一篇一篇。我們,有我們一天比一天更飽滿的成果,一天比一天更堅固的後盾。因為不斷寫作,寫成一篇,就多一篇的厚實。
他們,挑釁的人沒有。他們沒有論述。他們充其量只能流連在我們汗牛充棟的論述和作品之間,虛弱蒼白地放肆叫罵,最終沒有任何成果,最終無功而返。他們,甚至沒有一己的資產以及園地;也許,他們羞於將之示人。
挑釁的人,四處棄置情緒垃圾;但是,終究是對你,對我束手無策的。
巴布.狄倫說: Play it fucking loud!然後他兀自放聲嘶吼;叫罵的人沒奈何,只能聽。我們睥睨挑釁的人,睥睨挑釁的言辭,兀自勤奮地寫,持續地發言;挑釁的人沒奈何,只能讀,或者走開。無功而返,什麼都沒有成就地走開。什麼,都沒有成就。我們一篇一篇地,成就我們的論述;挑釁的人,什麼都沒有。
而挑釁的他們加諸於自己最嚴峻的羞辱是,他們阻止不了你,阻止不了我。我們不斷不斷的成就,他們甚至沒有絲毫一點力量阻止。只能叫囂,阻止不了你;只能揶揄,阻止不了我。他們對我們沒奈何,他們連阻止都阻止不了我們。只能讀,或者,什麼都沒有成就地走開。
而他們在羅織謾罵的時候,我們已經一齊產生浩瀚的論述。我們一齊釋放的聲音與力量如此豐沛浩大,他們的挑釁謾罵於是可悲地蒼白虛弱。
我的兄弟,我的朋友們,面對挑釁,是一場兵不血刃,未戰已勝的較量。因為,挑釁阻止不了我們。挑釁的人,將他們絲毫不能阻止我們的嚴峻羞辱加諸於自己,而甚至不自知。
而我們仍然在寫,仍然在繼續不斷地寫,仍然在日復一日地成就成就。無法扼殺,無法阻止。
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七日,曼徹斯特自由貿易廳的巴布.狄倫和他的〈Like A Rolling Stone〉,現在是搖滾史上的聖像及聖詩。厲聲謾罵「叛徒」那人,是誰?
我各自經營著部落格的兄弟與朋友們,我們存取編輯介面,寫作,然後發表;我們生產出一己的論述,一篇一篇。我們,有我們一天比一天更飽滿的成果,一天比一天更堅固的後盾。因為不斷寫作,寫成一篇,就多一篇的厚實。
他們,挑釁的人沒有。他們沒有論述。他們充其量只能流連在我們汗牛充棟的論述和作品之間,虛弱蒼白地放肆叫罵,最終沒有任何成果,最終無功而返。他們,甚至沒有一己的資產以及園地;也許,他們羞於將之示人。
挑釁的人,四處棄置情緒垃圾;但是,終究是對你,對我束手無策的。
巴布.狄倫說: Play it fucking loud!然後他兀自放聲嘶吼;叫罵的人沒奈何,只能聽。我們睥睨挑釁的人,睥睨挑釁的言辭,兀自勤奮地寫,持續地發言;挑釁的人沒奈何,只能讀,或者走開。無功而返,什麼都沒有成就地走開。什麼,都沒有成就。我們一篇一篇地,成就我們的論述;挑釁的人,什麼都沒有。
而挑釁的他們加諸於自己最嚴峻的羞辱是,他們阻止不了你,阻止不了我。我們不斷不斷的成就,他們甚至沒有絲毫一點力量阻止。只能叫囂,阻止不了你;只能揶揄,阻止不了我。他們對我們沒奈何,他們連阻止都阻止不了我們。只能讀,或者,什麼都沒有成就地走開。
而他們在羅織謾罵的時候,我們已經一齊產生浩瀚的論述。我們一齊釋放的聲音與力量如此豐沛浩大,他們的挑釁謾罵於是可悲地蒼白虛弱。
我的兄弟,我的朋友們,面對挑釁,是一場兵不血刃,未戰已勝的較量。因為,挑釁阻止不了我們。挑釁的人,將他們絲毫不能阻止我們的嚴峻羞辱加諸於自己,而甚至不自知。
而我們仍然在寫,仍然在繼續不斷地寫,仍然在日復一日地成就成就。無法扼殺,無法阻止。
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七日,曼徹斯特自由貿易廳的巴布.狄倫和他的〈Like A Rolling Stone〉,現在是搖滾史上的聖像及聖詩。厲聲謾罵「叛徒」那人,是誰?
他們,絲毫無能阻止我們。
他們,只能悻悻然空手離開;我們,收穫我們耕耘的果實。
後記:
給爸爸,朋友PY說他感覺得到我近來變得柔軟,我想我努力的嘗試的確是在逐漸接近你的教養。
給朋友,巴布.狄倫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七日在曼徹斯特自由貿易廳,震古爍今的〈Like A Rolling Stone〉,收錄在SONY.COLUMBIA發行的以下兩張專輯:
erika
2008-11-18 13:11:38
不過,現在「謝謝指教」就像骯髒的衣服哩,
拿來穿在身上實在有屈辱感。
有些字眼、有些辭彙,像「您」啊,「熱血」啊,「謝謝指教」啊,
只要是跟那戶長沾上邊的,現在都有負面意義,不好用哩。 2008-11-18 22:29:25
有一句很猛的話,哪裡都適用,叫做:謝謝指教。
版主回應
矮由,是這樣說固然沒錯啦;不過,現在「謝謝指教」就像骯髒的衣服哩,
拿來穿在身上實在有屈辱感。
有些字眼、有些辭彙,像「您」啊,「熱血」啊,「謝謝指教」啊,
只要是跟那戶長沾上邊的,現在都有負面意義,不好用哩。 2008-11-18 22:29:25
馬高宗痛
2008-11-16 21:38:34
大哥不但幽默,還呼應我上面的文章哩。
多謝多謝。 2008-11-16 22:15:26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dragonhidelon/3/1310832300/20081022074243/
看看人家的示範吧
版主回應
哈!大哥不但幽默,還呼應我上面的文章哩。
多謝多謝。 2008-11-16 22:15:26
那我知道了,比較強的用法就是:
這位網友,「您」真「熱血」,戶長曰:「謝謝指教」囉!
現在用「您」去稱呼可鄙的人會有一種舒暢感。 2008-11-19 2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