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08 11:34:33石牧民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的隨想

那來談談音樂和唱片吧...

起因是兩張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的唱片。
一是卡拉揚1982年的現場錄音;(現在買到的版本多半是卡拉揚黃金系列那一版,)
一是Ancerl在Supraphon的馬勒九號。
(巧合的是竟然也是所謂的Ancerl Gold Edition系列。) :P

卡拉揚1982年版的馬勒九號一直是受到盛讚的版本,
至少,在為數不少的唱片評論之中,諸多前輩是這麼說的;
而且在一些推薦名單當中,甚至會成為此一曲目的首選。

許多年以來,我必須承認,我〝聽不懂〞這張唱片的過人之處;
當然,也就搞不懂它倍受推崇的原因。
常常,我連第一樂章都聽不完,就會憤然停止播放,拿起另一張馬勒九號的唱片。
而且是不只一次的希望好好欣賞這一件作品的動人之處,但是功敗垂成。
這樣的願望一、兩個月就會來它一次,
卻也終究沒有把卡拉揚這張馬勒九號聽完過。

剛剛獲得的,關於其中緣故,的初步的想法是這樣的。

話說今天在聽這一張Ancerl率領捷克愛樂所演奏的馬勒九號唱片之時,
突然想透徹的是,
多年來之所以如此喜愛這樂曲的原因,
實在是因為我在其中聽到了一種,

將對於這一個人世間所有(所僅有)的記憶與愛戀奮不顧身,孤注一擲地賭上的,
那一種義無反顧的絕望底姿態。

而這或許是我在卡拉揚的演奏當中所沒有聽見的...
柏林愛樂的弦樂以及銅管部在卡拉揚的指揮棒下一貫的豐美、圓滿。
至少,
在整個第一樂章當中,盡是美麗、融潤的音響。

而我卻竊竊的以為,要達成、要演奏出前述那種已經拋卻了一切底一切的desperate,
所需要的大抵是一種即便不能夠稱之為噪音,
也要能夠令人如坐針氈的,擾人的聲響。
換句話說,大概要從醜陋的那一面去提煉出美感。
Ancerl的錄音裡,這種姑且稱之為醜陋的美俯拾即是。
不能說他們在合奏的完成度上本來就不及柏林愛樂。
那些聲音上的毛邊、那些因為拼了命要演奏出絕望虛惘而留下的粗糙,
我猜,並不是捷克愛樂團員力有未逮的緣故。

而我再猜,那些毛邊與粗糙,是卡拉揚在他的演奏中所不願意見到的。
或許,去營造那種聲音對於在創造完滿無瑕的美感上無出其右的卡拉揚而言,
壓根是不可思議,或者是與其信念相牴觸的?

當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即將結束的時候,
木管部輪番吹奏出蕭索、蒼涼的旋律,
暗示著樂曲即將要歸於寂滅。
我往往覺得,此時的馬勒,已經發現了他的抵抗與奮不顧身實屬徒勞,
因而在幻滅與虛惘當中,選擇了放手。
於是那聲音聽來,是如許的疲憊而且落寞。
而這感覺,在卡拉揚的演奏當中依然付之闕如。

於是我很...很...武斷的去猜想,
掌握著如卡拉揚一般的權勢,身處在卡拉揚一般的地位,
那樣的睥睨天下與躊躇滿志,或許是難以理解馬勒的惶惑與恐懼的?
或者至少,
卡拉揚所懼怕的,在本質上與馬勒畢生的恐懼是迥異的?

當然,以上所述關於卡拉揚的心理,都還停留在猜想的階段。
或者至少,
卡拉揚所懼怕的,在本質上與馬勒畢生的恐懼是迥異的?

當然,以上所述關於卡拉揚的心理,都還停留在猜想的階段。
這只是一個喜愛馬勒的樂迷在所謂的版本比較的過程之中,
所衍生的一點隨想。

(走筆至此,想到的是,卡拉揚老先生還真是冤枉,
被我這微不足道的小孩子po文說他不懂馬勒也就算了;
有一天,當我被問及,為什麼不喜歡卡拉揚的馬勒九號?
仔細一思量,我發覺我竟然會說,因為,它太美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