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鼓浪嶼之旅
2010、12、08
鼓浪嶼位於廈門市西南方,隔著鷺江與廈門遙遙相望。島上風光旖旎,各式各樣的華麗建築,及流洩大街小巷的琴音,讓鼓浪嶼有"海上花園"、"萬國建築博覽會"、"鋼琴之島"之美稱。
來到福建的第三天,我們要去鼓浪嶼。一早,來到碼頭,遊人還真不少,每艘渡輪都塞得滿滿的。
鼓浪嶼開發甚早,大約在宋末元初,原名「圓沙洲」或「圓沙仔」,明朝時方改為鼓浪嶼。1843年起,清朝國政積弱不振,鼓浪嶼隨之動盪不安,最後淪為公共租界,美、英、德、法、西班牙、丹麥、荷蘭.....先後有十三個國家在鼓浪嶼設立過領事館,使得島上的建築充滿了中外各種風格的建築特色。
異國入侵,也帶來文化、宗教的衝擊。這時期,傳教士來到了鼓浪嶼,設立了學校與教堂。對中國接觸現代化的教育有深遠的影響。
越來越接近鼓浪嶼了,旁邊的日光岩,當年鄭成功最先到達的地方。島上禁止各種車輛通行,除了她們的遊園環保車外。下了船,我們開始穿梭在小巷中,瀏覽這些美麗的建築。
明顯感到島上的建築風格受到西方影響,在掩映的綠樹間是一棟棟風格殊異的洋樓。據說這間曾是德國領事館↑,現今已改建成民宿。
↑這一棟是否讓你想起紅毛城?據說這是很久很久以前日本領事館,地下一層,地上二層;地下一層是監獄。
↑天主教教堂莊嚴而神聖的美,旁邊還有基督教的教堂
西班牙領事館↑
為什麼小小的鼓浪嶼會有這麼多美麗的房子?據說,當年出外經商的華僑,在異鄉功成名就時即返鄉蓋了一棟棟樓,那是對故鄉的依戀也是衣錦榮歸的象徵。
馬不停蹄來到了↑海天堂構裡。海天堂構看似一棟兩進合院式的建築,仔細看又不全然是,其中參雜了西洋的風格。海天堂構由五棟建築構成,門樓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式樣,重簷斗拱,飛簷俏角。前後兩側的樓宇,普遍採用古西臘石柱式樣,窗飾大都為西洋風格,但牆面與牆腳卻又是中國雕飾。
進門之後右側這棟建築,一樓是偶戲館,裡面除了戲偶的收藏與展示外,就是偶戲表演。二樓則有南管的絲竹演奏。
觀賞了一場偶戲。
二樓的走廊↑
從海天堂構二樓走廊俯視附近街景
屋主黃秀郎在菲律賓經商致富,返鄉蓋了這棟下層西班牙式,上層飛簷燕尾式的建築,投射了在外時,時常受到外國人欺凌的心理。現今是個博物館,一樓內部有許許多多名人到此一遊的簽名。
這次與走路班的朋友同行↑
也可以點杯咖啡在此品嚐。↑
從海天堂構出來,又在小巷中穿越,這是販賣名產與工藝品的街區,人來人往,十分熱鬧。
不論何時,鼓浪嶼的遊人都非常多,各國的遊客與中國各省來的,像潮水般的湧來,讓你無法從容的品嘗它的美。彷彿有一股力量不斷把你推向前。
經過日光岩。相傳1641年,鄭成功初初踏上鼓浪嶼的土地時,發現這裡的景色勝於日本的日光山,遂將原名"晃岩"改為"日光岩",日光即是晃字拆開而成。這是鼓浪嶼的制高點,登上山頂,鼓浪嶼全島與廈門的風光一覽無遺。可惜,我們時間匆忙,無法攀登。
來到了菽莊。菽莊花園建於1913年,位於鼓浪嶼的南部,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原是地方士紳林爾嘉的私人別墅,原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諧音命名。1955年捐獻給政府做為公園。菽莊花園利用天然地形巧妙佈局,分為"藏海園"與"補山園"兩部份,各造了五景。各景錯落有序,園在海上,海在園中。
大門看起來很普通,進到裡邊,一堵圍牆擋住了遊人視線,極目四望,出現了一個小小庭園,院內用盆花佈置成一個花壇。但當你從右邊的眉壽堂或左邊的拱門走出,才感受到"藏海園"的意境,遼闊的大海忽然出現在眼前。
海上有一迴廊,叫做四十四橋,據說是花園主人四十四歲時所建造,上有樓台亭閣。橋的底下有一閘門,可把海水引入花園內,讓外海與內外池融為一體,這種巧妙的運用,讓人驚嘆。
沿著四十四橋,經過了補山園,慢慢的爬上在菽莊花園高點的鋼琴博物館。
鋼琴博物館館內的鋼琴,皆為原籍鼓浪嶼,現旅居澳大利亞的鋼琴家胡友義所捐贈,共有胡先生一生珍藏的近百台名貴鋼琴,和六十多盞古鋼琴檯燈。包括十九世紀上半葉的美國"史坦威"鋼琴,和奧地利"博森多福"鋼琴;有名貴的镏金鋼琴;有時間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大的立式鋼琴;有最古老的手搖鋼琴等。最特別的是大廳正中的兩架鋼琴,由原木拼成具有中國風味的花鳥圖案,精緻美觀。裡面禁止拍攝。
上一篇:福建土樓
記得當年去金門旅遊的時候
離廈門很近ㄟ~~
肉眼即可見到高樓大廈熱鬧的廈門喔!!
拍得真美!!
趕快出書啦!!
謝謝~出書看機緣啦!作品還不夠多,也不夠好。 2012-03-24 20:54:37
鼓浪嶼的建築很美,
看了都讓人想去走走~
金門還沒去過呢! 2012-03-24 20:51:52
很有異國風味的骨浪嶼
我也很想去
想必很快就能成行 2012-04-09 19: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