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04 09:13:39Ryan

2006倫敦電影節隨筆:寂寞的香氣

假如說每年八月中下旬的愛丁堡電影節從片單到影展行政上都展現了提拔「新銳」、肯定「獨立創作」的小而美精神,那每年十月中下旬的倫敦電影節相形之下就是金光閃閃,包羅萬象的年度大拜拜了。倫敦電影節的時機恰好是威尼斯影展與多倫多電影節之後,卡在奧斯卡哨聲的前夕,加上英倫市場的商機潛力,所以每年總能邀到許多具有奧斯卡相的好萊塢大片共襄盛舉。今年適逢倫敦電影節五十週年(The Times BFI 50th London Film Festival),除了少不得的各類回顧、回娘家活動以外,聯合倫敦大大小小藝術電影院在週日晚同一時間,總計五十廳,推出票價只要五鎊的「驚奇電影」放映饗宴,也令我印象深刻。

倫敦電影節片單雖然包羅萬象,專題的區分卻頗為簡略,最最一票難求的自然是好萊塢星光大集合的「Galas and Special Screeningd」與「Film on the Square」,這兩個單元的片單幾乎全由好萊塢及大大小小英國發行商提供(也就是片商片),而且都是在熱鬧喧囂的Leicester Square的Odeon West End影城放映,許多明星、導演也都會隨片登台與影迷Q&A。就算沒辦法混進戲院,光是守候著紅毯看大明星,也是很有趣的體驗。其他單元包括「New British Cinema」、「French Revolutions」、「Cinema Europa」、「World Cinema」、「Experimenta」、「Treasures from the Archives」及「Short Cuts and Animations」,大部分在泰晤士河南岸的NFT(National Film Theater)放映,不過也依主題零星分佈在ICA(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及倫敦市區遍及外環各大大小小藝術電影院與複合藝術中心。這次前前後後在倫敦泡了將近一週,除了在電影院看的十六部電影以外,在Video Room也嗑了不少DVD跟錄影帶,反正沒啥看頭的就直接快轉、換片,儼然把自己當成選片人了,哈哈。

說老實話,雖然看得頭昏眼花的,但總覺得這兩年從愛丁堡嗑到倫敦,或許因為期待指數太高,看完之後回味再三的好作品卻是越來越少。除了一部《1208全民開講》12:08 East of Bucharest(今年坎城金攝影機得主)真的讓我大感驚豔之外(會另闢專文討論),其餘一連串影展名牌雖說大抵保持水準,卻也給我一種「就是這樣了」的淡淡悵然。

比較巧合的是,今年我在倫敦電影節所看到比較突出的幾部作品,都和「寂寞」這個主題有關。神奇的創作者懂得運用影像,呈現寂寞的種種姿態,那也許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流轉,甚至是一動也不動的空白…。或者說,電影這玩意兒最神奇之處,在於讓「寂寞」-- 這個筆墨難以描述的幻影般字眼,不再只是作文簿上被氾濫使用的形容詞,而是實實在在地從黑暗空間中,藉由影像飄出屬於它的獨特氣味。

.《肥皂》A Soap
一個離開男友的女人,一個等待變性的男人,樓上與樓下,之間的聯繫是樓梯,而我們在樓梯轉角,能看見窗外的風景。

《肥皂》是一部幾乎完全發生在樓上樓下的室內景電影。一開始,樓上與樓下是涇渭分明的。樓上與樓下,是疏離、努力要與自己的過去切割的。然而女人的男友、男人的母親,卻一再來訪,提醒他們試圖忘卻的苦痛。女人的男友質問她,妳甚至連行李都還沒拆箱…。《肥皂》裡的一男一女,都害怕去接觸,去感覺,他們的暴怒、憂鬱、痛苦,以及所有不解的癥結,其實源於寂寞。偏偏人類就是這麼可悲、可鄙、又可憐的自私動物,好不容易敞開心扉而射進來的曙光,又往往很可能因為一時的烏雲飄過,而瞬間陰暗下來。

《肥皂》所要講的,其實是一段美好友誼的開始。分居僂上樓下的兩人,從陌生、逐漸打開心房認識彼此、進而接納、相互關懷,即使因為退卻而再次封閉,也阻擋不住那逐漸攀升的溫度,這暖洋洋的美好的可能性,在導演潘妮費雪克利斯坦森細膩的雕琢下,呈現一股動人的節奏。她利用「New Horizons」、「Dark Clouds」、「Sweet Music」、「Heart Beats」、「Two Souls」五個小小過場作為分隔線,強烈的黑白影像配合說書般下註腳的冷靜OS,與實際上略帶Dogma手提攝影風格的主影片,形成極為強烈的反差。這五段黑白影像組合起來的「提要」(順便預告)所造成的反差似乎在暗示觀眾,人生(主影片部份)與戲劇(黑白提要部份)相互對話的荒謬與悲涼。男人沈迷著肥皂劇裡的愛恨糾纏,而肥皂劇其實卻是尖銳地反射出男人可悲的際遇;也因此當電視裡的人說出「Nothing is Bigger than our love」之際,竟成了最最可悲的訕笑。

很訝異這個落到好萊塢手裡頂多是另一版本《欲擒故縱》(The Object of My Affection)的故事,能被潘妮兒克利斯坦森拍得這麼精彩,而這甚至只是她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而已,看來丹麥為數眾多的女性導演,成就真是一個比一個驚人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身形魁梧的大衛丹席克居然能把那脆弱的靈魂詮釋得這麼令人心疼,真是太令人訝異了。
.《寂寞愛光臨》Je ne suis pas la pour etre aime
我記得以前之所以迷村上春樹的小說,很大原因在於他總有辦法以極其迷人的語法描述寂寞的姿態;後來非常非常佩服宮本輝的細膩思緒,也是因為他的小說對於寂寞氣味的獨特捕捉。雖然《愛情,不用翻譯》跟《東尼瀧谷》應該算是近年來描述「寂寞」最重要的兩部電影,不過我以為丹麥的《肥皂》與法國的《寂寞愛光臨》整體成績其實更勝一籌,這兩位導演對空氣中寂寞因子的敏感捕捉,簡直到了讓我要跪下去膜拜的地步。

從日版《我們來跳舞》、好萊塢版《來跳舞吧》到法國《寂寞愛光臨》,我們看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創作者對同一題材的不同解讀與詮釋,這其中法國的《寂寞愛光臨》無疑是最細微最能觸動我心弦的。事實上,那短暫交會的愛情光芒並不是男主角的生命出口,或什麼靈魂救贖,我以為《寂寞愛光臨》真正迷人之處,在於導演史蒂芬布賽費了很大功夫去呈現「寂寞來襲」時的無能為力。

無論是難伺候的老父親,有話不敢直說的兒子,偷聽老闆對話的善意秘書,顯然與家人男友有待溝通的女主角,還是光棍生活無趣的男主角,他們的肢體動作與言語,在在洩漏著看似不自知的幽微寂寞。渴望有人能瞭解,渴望著被豐盈、被彌補…,寂寞的力道逐漸堆積起來,讓男女主角的退縮與無奈令人心疼,讓最後那壁櫥裡滿滿的獎盃更顯震撼。

我喜歡男主角慎重地對女主角說「我們以後不會再見面了」那樣的缺憾,我甚至覺得最後那敞開心扉的共舞,實在太過柔軟夢幻太過不切實際。雖然導演在電影映後Q&A中已證實這個Happy Ending是他創作的第一選擇,但我個人還是以為,把略帶夢幻的華麗收場解讀成超現實的臆想夢境,那股泛著的淡淡哀愁,其實更加動人呢。


.《黑眼圈》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從過去的台北、巴黎,再到《黑眼圈》的馬來西亞,獨自吃飯、獨自走路、獨自排泄、獨自慰藉、獨自睡覺…,在近乎無聲的沉默中,蔡導與長期合作的攝影師廖本榕以更自信更無畏的姿態,建構出一幅幅漂泊的、安靜的、 詩意的、曖昧的影像。

比起因口交話題而炒成台灣年度最賣座國片的《天邊一朵雲》,《黑眼圈》對蔡導來說,應該是一次外在技術更精進,內在更耐人尋味、更暗潮洶湧的前衛嘗試。新加入的諾曼是最大的驚奇,那溫暖真誠的眼神,那寬厚偉岸的身形,讓這個角色成為蔡導所有作品中最具「溫度」的角色。蔡寶珠取代了陸奕靜,小康與湘琪依舊是過去角色的延續。比較有趣的是小康飾演的兩個角色,各自成為兩女一男三個角色慾望投射的客體。從分別的對照到合而為一,蔡導藉由國界、種族、性別、階級、官能性等種種界限的交織,再次探討了他對「孤寂」的自我想法(這部份非常接近《你那邊幾點》的感覺)。

過去,我已經寫過太多關於蔡導作品的文字。關於水的意象、關於慾望的投射、關於情慾的曖昧,種種符號的捕風捉影…。這一次,我坐在NFT寬敞的大廳中,決定不再給自己壓力,不再處心積慮在每個畫面搜尋值得振筆的痕跡。在全然的放鬆之中,我被那宛如安東尼奧尼才拍得出來的上下樓梯畫面感動得不能自己,我被那只有大銀幕才能完整呈現的冰冷中透著詩意與暖意的曖昧收場震撼得無法言語。《黑眼圈》即使被威尼斯遺漏、被金馬排擠,仍無損它無比原創的驚人藝術價值。



附記:
台灣觀眾真的很幸福,《肥皂》在英國還沒有發行商,台灣十月初就已經上映過,十一月十日起即將在光點二度上映。《寂寞愛光臨》英國要等到明年才會正式上映,台灣卻早在今年六月就悄悄在長春上映過了。

.《天邊一朵雲》影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3/1260736636/20051107204650/

.《不散》影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3/1240464909/20040816003705

.《你那邊幾點》影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3/1234735681/20031218072645

.2006金馬影展完全推薦片單:
http://www.wretch.cc/blog/davidlean&article_id=4904343


pip 2007-03-26 11:37:34

國片發春的六部片中
黑眼圈 也是其一


蔡明亮 在上上星期 有到大愛李文媛的節目去談 黑眼圈(我很少轉到大愛的說)
談到電影 眼睛閃亮亮(但李康生坐在旁 一樣一語不發 感覺好像 阿爸喔)

然後 星期日(三月二十五)陳雅琳的台灣亮起來
第一段 也有蔡明亮的專訪
永和市場的小販仔 都跟他很熟
叫他 ‘大目仔’哈哈哈

版主回應
看著蔡導這樣勤跑校園場,真的覺得很感動... 2007-03-26 19:31:13
彌勒熊 2006-11-15 09:47:25

好想看~黑眼圈喔~嗚嗚嗚~可憐的台灣不知道看不看得到啊~

版主回應
放心一定會上院線。 2006-11-16 23: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