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5 11:21:38Louishakespeare

搞定小人

看了這篇文章後才了解論語總隨著歲月產生多變面貌

 

青春的17歲遇見經典時,千年智慧頓時青澀了;壯年的30歲再度撞見珠磯語句,孔夫子的話也成穩多了。當職場成為我們的人生,當人生不再有教科書;生活中充滿不如意十之八九,小姆指被尾戒套牢時,論語中的小人  我們該如何詮釋與面對?

 

它可能是機車的主管、惹人厭的同事、找麻煩的客戶。他們的共同特質便是心胸狹窄、肚裡連腳踏車都撐不起來。如同作者所言,小人定義不再作為,而是心的寬度。

不過這樣一來,放眼看去,小人就更多了!凡夫俗子的自私到處都有

電梯總是急著關/只替自己開門,不顧別人服務的路人甲乙;絕口不提請、謝謝、對不起的無恥之徒;多給錢不還錢的貪心者….太多太多案例別說工作環境生活中處處有小人

 

防小人不勝防,能做的就是以身作則。成為一位心寬、氣度大、隨手做好事的君子。如此才能抵制小人,透過身教,改造周遭氛圍。

 

別讓自己也成為小人

 

論語隨喜/無為小人儒 【聯合報薛仁明】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篇〉)

孔子在此告誡的,豈是單單子夏一人?

書法家董陽孜老師有回閒聊,言道,她讀《論語》,總覺得,這書裡的好多話,都像是孔子坐在前頭,就直接對著她說似的。

是啊!許多人不也都深有此感?也正因如此,所以,明明「打倒孔家店」這口號已響亮了近百年,而今日資訊的惡性膨脹也早已不可收拾,但是,令人好詫異的是,怎麼不時都還有人會那麼不合時宜地拾掇起《論語》,重新又披閱一番呢?

是的,《論語》裡頭,有種親切自然;讀著讀著,如聞謦欬;讓我們,彷彿看到了孔子,也見到了自己。

不過,我還是有些好奇,當董老師自覺立於孔子面前,那孔老夫子對她言說的,會是稱許多呢?還是責備多呢?這問題,我當然不好意思問她。但若換成是問我,答案倒很明確,那自然是,責備多囉!孔子每回責備學生,我微微覷著,心頭都難免一驚,卻又開心,但仍不免嘟囔,「唉呀!怎麼又被說中了呢?!」

尤其是這則,「無為小人儒!」

二十多年前,我自己曾是個儒者,旗幟鮮明,成日天下國家,滿嘴理想道德;那時,若說「小人儒」,我肯定是恕難同意的。(其實是「怒」難承認呀!)對此質疑,只會極認真嚴肅,忿忿不平地問道,我不是君子,是啥?

而後,我與儒家,一年一年,漸行漸遠。走遠了,倒明白了。離儒家遠了,卻與孔子近了,也親了。而今,再回頭一看,當年模樣,千真萬確,不折不扣,更毋庸否認,就是個「小人儒」。

孔子說「小人」,指涉極廣,範圍極大。「小人」,卑鄙齷齪,機心熾烈,蠅營狗茍。但孔子這裡說的,顯然都不是這種奸惡不堪者流;(這種人也稱不上儒者呀!)他要告誡子夏的,其實是,莫成了氣度窄小、器量褊隘的那種儒者呀!

儒者幾乎都是正人,但正人未必就是君子。至少,「君子坦蕩蕩」這關,後世的許多儒者就通不過的。譬如子夏,他循規蹈矩,但執於規矩;他過度拘泥,心量不大,氣度也不恢弘。人一窄隘,平日無事,猶可謙恭溫良,貌似君子;然一旦遭逢變局,便常踉蹌不堪。子夏晚年喪子,哭至失明;喪子之痛,雖說可憫,但傷痛至此,則分明溺情太過。如此深陷其中,溺而不起,與「坦蕩蕩」這三字,真是迢遙;離「君子」這一詞,也確實遠了。

年輕時,我自認一身「正氣」,對於周遭事物,動輒憤懣不平。而今看來,當時的「正氣」,雖非全假,但實則摻雜過多的「戾氣」,卻不自知。於是,我這麼一個乖戾之人,常常竟日煩憂,每每悲憤難解,心裡,從沒個安然。後來,幸而我遠離了儒家,隔了好久,重新翻到「小人長戚戚」,我才終於開心地承認,「是呀!我就是這樣啊!」從此,我讀著《論語》,看到了孔子,也見到了自己。

 http://udn.com/NEWS/READING/X5/59737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