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5 11:15:38 驚驚

故事裡得死亡不是供你效法用的。

開心不起來...

當一個人生活沒有重心、沒有目標的時候...

真的就會覺得每天都很『悶』。

很悶的時候就會晃書店、看電視、胡思亂想...

今天看報紙發現了一篇文章...

恩! 讓我很有心得...
.
.
.
.
.
.
.

在小說裡、戲劇裡常常會看到『死』這件事。

許多作者對它情有獨鍾,因為畢竟它是賺人熱淚的好手段。

咦?怎麼回事,我們都有毛病嗎?

為什麼在閱讀小書或前往戲院看戲時,都那麼愛看人家「死」呢?

我們毫不慚愧的看完梁山泊、祝英台殉情而死,又看完羅密歐、茱麗葉陰錯陽差而死,

接著再看完周瑜被活活氣死,以及諸葛亮「銳利過頭、折損天命」而死,

潘金蓮(啊!那淫婦!)被小叔武松殺死,阿Q則遊街示眾後遭槍斃而死,

或「色戒」中的女間碟為情而死.....。

對吼,我們毛病真不小,看來看去,對於死就是看個不夠.....。

亞里斯德早就說過了,我們就是要透過「恐懼、悲憫」的一番,才能獲得「滌淨」效果。

也就是說讓心靈由大激動而回歸大平靜,也算是「才得梅花撲鼻香」了。

所以說,那些死亡情節不是供你「效法先烈」用的,它是供你「驚心動魄」之後猛烈收韁用的!

十八世紀的德國,二十出頭的哥德,愛上一女子,但此女子已是別人的未婚妻。

然而哥德當然知道此事注定沒有結果,奪人之妻是無恥,是無品,是社會所唾棄的,

而愛一女子又居然不能光明磊落向她告白,則人生豈不如噩夢一場?哥德怎麼辦?

哥德的辦法竟然是寫了一部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

據說,當時也有些笨頭笨腦的傻小子,看到哥德筆下的「少年維特」因解決不了三角難題而自殺,

於是某些「少年約翰」、「少年彼得」、「少年漢克」也紛紛前仆後繼,一一壯烈成仁。

說來,真是太絕了,人家「少年哥德」活得好好的,你幹嘛不看清楚真相?

你愛情不如意,看破紅塵想要剃度,不必辣,賈寶玉早替你出家了。

賈寶玉不是你的「示範」,他是你的「替身」。他是「想像中那個任性的你」,他捨身代贖,你因而得救。

你一心奉獻愛情,卻遭人鄙棄,視如土莽,你恨不得死了拉倒,不,不必,你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就好。

杜十娘不但沉了本來要贈給情人的百寶箱,附帶也沉了杜十娘自己。

世上有杜十娘那樣得癡情女子就夠了,你呢,你讓那悲傷的、不甘心的的自己跟杜十娘而去,

讓那個「正常」的你活下來吧!(連帶地,百寶箱很值錢,千萬顧好,別傻傻的將之沉江了)。

不管是看到牛羊豬、 雞鴨鵝、噁心恐怖的流血畫面讓我們不寒而慄中知道自己在一次遇救了。

如果有噩運,且讓死去的牲畜為我們擔當,我們平安了,我們本身平安了。
.
.
.
.
.
.
.

所以,小朋友,千萬別犯傻喔!

故事裡得死亡不是供你效法用的,(就像電視節目說的,「危險動作,請勿模仿」)。

下一篇:後來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