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2 04:33:11發夢工場

如果‧愛














在各種地方耳閒目睹對這套電影的倒采聲(包括外國網站),急不及待要為這套本人今年最喜歡的港產片護一護航。

今年的港產片以《神經俠侶》、《殺破狼》和《擁抱每一刻花火》這種中小型製作獲得的好評最一面倒;無疑,它們的確看得人舒舒服服,而且考慮到它們的成本有限質素相當,我們很容易給一些人情分。但是換個角度看,這批中小型製作尤其《殺》與《擁》其實大致依循類型片的規則或一個頗為穩陣的劇本,穩了根基後才在上面建設個人特色。反而《如果‧愛》這種投資鉅大的電影,在劇本上卻夠膽大玩偏鋒、高檔,用上幾近藝術片的劇本(別的不講,票房顯示香港觀眾從來就不喜愛講電影的電影),幾位已成名的編導(他們可不是黃精甫)對電影藝術有這樣的追求與堅持,如果作品被人冠以大而無當之類的評價,的確是有點無情而苛刻。

說回《如果‧愛》本身。在我們評價一套電影時,有時也可以先存在一些 “如果”的:如果我不是抱這樣的期望、如果創作人的動機是這樣、如果類型片只是一種手段……等等等等(當然,抱直覺而寫下的影話其實是最誠實可愛的,但未必可靠。) 當初我看到《如果‧愛》的戲名便覺得要思考了;看完電影後,開始認同那個愛字應該要獨立存在,(甚至自行替本片如此節制的歌舞場面想到一個存在目的,下文會論及)因為《如果‧愛》本質上接近一套討論愛情的電影多於一套愛情電影。本片有種可以把戲名乾脆叫做《愛》的氣質和野心(當然這種戲名會招至兩面不討好),正如英瑪‧褒曼把自己的電影戲名改成《羞恥》、《沉默》,《如果‧愛》是一套嘗試把愛帶到理性、哲理層次的電影。的確,那可能只是一種企圖,觀眾未必同意實際成效,但是一來有影迷忽略了這種企圖心而對電影有若干誤會,二來有這種思辨味道的愛情電影在港產片很罕見(票房自然是一個考慮點),例外的就有林愛華的《十二夜》(有趣是編導她承認《十二夜》是以褒曼的《婚姻景象》作藍本),也正是《如果‧愛》的主要編劇。在《如果‧愛》中,編導由此至終都超然地站在故事之上;池真熙的角色超越時空,超越情節,超越愛恨,對紅塵男女的恩怨情仇一笑置之。似乎就是編導那種超越性意圖的體現。

本片表面上是一套歌舞片,當中如果說沒有商業因素便流於天真。不過,歌舞場面的加入與節制,在我看來似乎是一種很電影的電影手法;除了用歌舞說故事的效能外,更為了深化當中戲中戲與現實的分野,最終希望在現實的那條愛情線中呈現一種更接近人世的愛情面貌與愛情觀。從劇本來看,本片在對白中不只一次嘲諷愛情電影的虛偽與矯情,而把電影場景分別設置在上海(戲中戲),與北京(現實),亦是編劇有小聰明的設計,旨在劃分兩個世界。而導演的功力更盡見在三個地方。第一,他要本地兩位最出色的攝影師兵分兩路掌鏡,從影像中加強戲中戲與現實的分化,結果鮑德熹的上海戲中戲色彩斑斕,配合馬戲團之類的設置,盡顯華麗妖艷;而杜可風的北京攝影雖然亦很優美,但樸實得多,用色亦較素。第二,他要張學友交出兩種演繹。陳導演可能看中張學友平時張大喉嚨的歌姿,在片中不但沒有將他襟住(陳可辛是最擅於襟住演員的導演,你看看曾志偉在他電影中的演出!),反而煽風點火地讓學友在幾場歌舞中盡情(誇張)地演繹。結果學友唱歌時比演雪狼湖更誇張,十分表演,相信這會令不少人(猶其只看預告片的)覺得學友演得過火,但是他演回導演一角卻是非常低調。對白少,表情不多,這種演繹與角色設計令他在戲中戲才像做戲,加強 “戲”的效果。第三,也就是上文提到,讓戲中戲連場歌舞。因此,歌舞場面數量必須受到節制,因為它只應該出現於戲中戲內,替戲中戲的表現色彩再上色。編導成功劃分兩個世界,再來便可以在 “現實”的世界道出愛情真面目了。





(以下開始有電影內容)







周迅、金城武與張學友的愛情線犯盡愛情片的大忌,戀情既不討好,愛恨亦很模糊(尤其金城武),而且拖泥帶水(我相信編導有心營造迂迴拖拉,但出來的效果又比他們所想的略為累贅),但又的確更貼近現實。陳可辛以前的電影如《雙城故事》、《甜蜜蜜》、《三更之回家》都是十分戲劇化的愛情故事,很純,很浪漫(有時更是太浪漫)。我猜已被定型專拍浪漫愛情片的的陳可辛有如片中的張學友一樣,現在最想是拍一個簡單的故事,於是便出現了《如果‧愛》這套電影。事實上,本片戲中戲以外的部份像極一套反愛情片,非常不陳可辛地去情節化和去浪漫化,而且邋遢。弄出一個三角戀的典型,又沒有給觀眾期望的結局(通常情形下觀眾只是等女主角選擇誰),反映出陳可辛超越自己的決心。

當然,本片亦存在若干缺點,譬如上文提到的 “應該拖拉但又過於拖拉”。而最大問題還是前段張學友與周迅的愛情實在著墨太淡,形成結構失衡,最終令到張周的愛情線完全被金周掩沒;有些歌舞場面亦調度得不夠精采,敘事與歌舞的剪接未夠完美(假設芝加哥那種是完美),歌也不是首首寫得很出色。不過,劇本立意高,亦大致達到預期效果,不失為眼高手不低的示範。特別喜歡劇本的呼應力很強:像金城武後段的轉折,其實與早段的張學友一巴掌理論互相呼應;又在中段的十字街頭歌舞一場中,由金城武的搶白暗示過,這都顯露出一種高手的圓潤。


《如果‧愛》最後以一本回憶錄作結,個人領會是:好好醜醜,愛情經歷終究會成為我們的回憶。我們不應該淡忘它,更加不應該透過一大堆做戲咁做的糖衣電影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