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23 14:25:43白芷生

不存在的動人愛情—甄宓、曹植與曹丕(同步轉載於升學資訊)




前言:漢唐樂府將在五月十九至五月二十一,一連三天在國家劇院演出臺、法、德跨國合作南管梨園大戲—洛神賦,阿亮老師藉此機會向同學介紹曹植流傳千古名作洛神賦,並探討其中的一些問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英雄輩出,美人情長的三國時代。


一、 凌波微步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面提到段譽修習了一套神功〈凌波微步〉,精妙絕倫,腳下按了八卦方位,跑起來飄忽不定,使敵人難以捉摸,刀劍無以近身。凌波微步的出處就是曹植的洛神賦,原本是在形容洛水女神行走時輕巧的腳步,經金庸先生的改造,才成了蓋世的武功。
曹植,字子建,曹操的小兒子,曹丕的弟弟。從小聰慧,十二歲就以〈銅雀台賦〉技驚四座,曹操甚至一度想廢曹丕立曹植做太子,後來發覺其個性態度不是塊皇帝的料才做罷。曹丕即位後,身處政治鬥爭險惡的深宮內院之中,一直對曹植懷有猜妒之心;雖然說曹丕、曹植都是卞后所生的親骨肉,但是為了鞏固權位,曹丕還是三番兩次找曹植麻煩,甚至有置之死地的念頭,情況嚴重到連卞太后都要親自出面勸說,才能稍扼其狠殘之意。兩個兄弟間舊有的嫌隙,加上一個美若天仙的女子,譜成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
二、 三角戀情
甄宓是中山無極人,嫁給袁紹的兒子袁熙為妻,關渡之戰後,袁紹兵敗病死,曹操趁機出兵攻打,甄宓也成為曹軍的俘虜。擄進曹宮之後,由於曹操忙於戰事,而曹丕又有官職在身,只有曹植年紀尚小,正好能夠和年僅十四歲的甄宓朝夕相處,兩個人漸萌愛苗,青梅竹馬形影不分。
曹操病死後,曹丕不像曹操還要帶著漢朝招牌的假面具,大膽逼漢獻帝讓位,自己做起魏文帝來,隨即冊封甄宓為甄后,並藉故要處死曹植,永絕心頭大患。此時正好有人告發他的弟弟臨淄侯曹植經常喝酒罵人,還把曹丕派去的使者扣押起來。曹丕立即派人趕到臨淄,把曹植逮回鄴城審問。卞太后知道這個消息之後,想起之前曹丕和弟弟曹彰有一次在她房間裡下圍棋,吃棗子當點心。曹丕因為嫉妒曹彰驍勇猛壯,暗地裡在棗子蒂中下毒,自己挑沒有蒂的吃,曹彰不知道,把有毒沒毒的全吃了。中毒之後卞太后驚惶之中鞋子都來不及穿,赤著腳急急忙忙跑到井邊要汲水給兒子喝,才發現所有的瓦罐瓶子都被曹丕砸破,找不到東西裝水,曹彰因此身亡。卞太后招來曹丕,對他說:「你已經殺了我的曹彰,不要再殺我的曹植了。」曹丕冷靜之後也覺得為了一點小事就殺掉親手足也太過份。於是宣曹植到宮裡,告訴他只要在七步之內能寫出一首和兄弟有關的詩,便可放他活路,但是不能有兄、弟等等字眼,否則一樣是死罪。曹植感觸良多,想起曹操在世時兄弟交惡,彼此間的心結愈解愈深,甄宓和他以前的濃情蜜意,眼下情勢的千鈞一髮,文思敏捷,七步之內吟詩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聽完之後面有慚色,隨即免去死罪,將曹植放逐邊城為王侯。甄宓在宮中得知兄弟不睦,曹丕屢起殺機,自己糾葛其中,一邊是名義上的丈夫,一邊是摯愛的戀人,不論哪一邊痛苦她都難逃心靈的譴責,長期的精神折磨,使甄宓鬱鬱寡歡,終於在曹丕即位次年病逝,留下一子曹叡。
甄后病逝是年曹植終於獲准進宮朝見兄長,並且和曹叡一同筵席。在飲食之間,看見曹叡面容與甄宓十分神似(另外有一個說法是曹叡根本就是曹植和甄宓的兒子,礙於曹丕在場無法相認。),想起往昔兩人的愛情,不禁潸然淚下,曹丕見曹植對甄宓尚有情意,佳人已逝,也沒有什麼好再追究、責備的,就把以前甄宓的遺物—玉縷金帶枕送給曹植。曹植拿了玉縷金帶枕,在返回封地的途中夜宿洛水畔,就枕著入眠。睡夢之中看見甄宓翩然而來,與他相會,驚醒之後發現原來是南柯一夢。心神落魄的回到鄄城,腦海還在翻騰著甄妃洛水相遇情景,於是文思激蕩,寫了一篇「感甄賦」。四年後明帝曹叡繼位,因覺原賦名字不妥,有污衊當今皇帝生母之嫌,於是把這篇文章改名「洛神賦」,以紀念這一段無法圓滿的感情。
三、 歷史真相
然而上述的幾乎是民間流傳的野史,並非歷史真相。
事實是什麼呢?《世說新語》記載︰「曹公之屠鄴也,令疾召甄。左右曰︰『五官中郎將(曹丕)已將去。』公曰︰『今年破賊,正為奴(指甄氏)。』」意思就是曹操會攻打鄴城的原因都是為了才貌雙全的甄氏,沒想到竟然被兒子捷足先登搶去作老婆,心生不滿。次者,當時曹丕十八歲,甄氏二十三歲,曹植呢?才十二歲。年紀一比對,傳說立刻露出了馬腳;次者,甄氏也不是憂傷而死,而是因失寵,又被曹丕新歡郭皇后進讒言,才被賜死。至於曹植寫洛神賦真正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要紀念愛情,而是以賦中的洛神比喻曹丕,說平常兩人難得相見,彼此又有諸多猜疑,見了面後不能敞開心胸,心意不通,旁人搬弄是非,常是相處一會兒又匆匆分別。因此文章中寫洛神的美、相遇不久洛神又被其他神仙如風神、雷神、河神等帶回仙界,以及作者悵然若失的心情......處處流露言外之意,暗示自我的寂寞。這是賦具有的諷喻傳統,例如屈原的離騷、司馬相如的長門賦皆是如此,利用比喻的方式講解道理,寄託心意,曹植洛神賦接續這個傳統,以美人比喻君王,書寫自己的憤懣。而李善注昭明文選時說洛神賦乃是感甄賦改名而成,不僅前所未聞,且無所本,可信度很低。總括來看,這個愛情故事的形成乃是後代加油添醋,穿鑿附會,灑一些才子佳人的香料、添一點宮廷鬥爭的柴火,代代烹煮而成的。
如同國學大師王國維在自序中所說:「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何止哲學,傳說不也如此?順治帝與董小宛、乾隆與香妃、秦觀與蘇小妹......多半也是悖離史實,卻親近群眾的。曹植與甄宓,雖然不如故事中的纏綿悱惻,但是加入每個人自己的想像,豐富了故事的內容,活化了人物角色,體會到其中的感情,不也是一件美徹心扉的好事嗎?

四、 藝術跨界
從文學本身開始,洛神賦廣泛的影響了其他的藝術。在書法上,東晉王獻之(王羲之之子)酷愛寫洛神賦,刻在玉石上,但是因為年代久遠殘缺不全,只剩下十三行,行文秀逸出塵,飄揚流雅,閑靜自適,被譽為「小楷之極則」。原跡為麻箋本,入宋殘損,南宋賈似道先得九行,後又續得四行,刻於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稱「玉版十三行」。之後石頭亡佚,到了明朝萬歷年間,在杭州葛嶺半閒堂舊址復得。清康熙間收入皇宮內府,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後,此石流入民間。一九四九年後由國家收購,藏首都博物館。後世稱為「玉版十三行」。不只是王獻之,連元朝趙孟頫也對洛神賦情有獨鍾,賦文裡優美的情懷,搭配上趙孟頫原本就秀媚的行書風格,更將字裡行間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繪畫上面,以畫女史箴圖、韓熙載夜宴圖聞名的畫家、東晉顧愷之也將洛神的題材入畫,全畫依照洛神賦文中的場景,依次一幕一幕,有若舞台展演,陸陸續續展現在觀眾眼前,從相遇、交換信物、諸位神仙出場,一路畫到洛神逝去,兩人分離。真跡已散軼,現存於是的都是宋朝的摩本,但是仍然保持著顧愷之的原意。洛神賦傳世有四個版本,其中遼寧本還在每一個場景中加上詩文,觀者既能欣賞畫,又能詳讀文,兩相比較,會有更深的感觸。
當然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戲劇的表現。因為故事內容扣人心弦,飽含角色衝突與戲劇張力,因此一直獲得許多表演家的青睞,例如京劇祭酒梅蘭芳、台灣名旦魏海敏、歌仔戲天后葉青演過洛神;歌仔戲一線小生楊麗花裝扮過曹植,女主角還是香港明星馮寶寶。不只是戲曲,連電影與電視都忒愛洛神這個題材,鄭少秋在香港TVB電視飾演曹植,影后劉曉慶去年三月還投資一千萬元,自己扮演傾國傾城的洛神;甚至連線上遊戲都有洛神這一個角色!戲劇界搬演過洛神的例子不勝枚舉,每間隔數年,洛神就會被提出來,翻拍再翻拍,改編再改編,源源不絕,影響所有古典戲劇、現代劇場、電視、電影,證明古老文學故事依然有其生命力,歷久不衰。
五、 總結
經過一連串的討論,或許同學對於這個愛情故事原來並不存在會感到幾分失望,但即便如此,也不會影響故事帶給我們的感動。比方說紅樓夢裡每一個人物都是虛構的,但是對於寶黛的悲劇戀情、賈府的興衰敗亡、人物的宿命,不都震撼我們,並令我們得到智慧的啟發?今天我們看洛神賦,也不一定要苦苦追求其諷喻的本意,反倒可以從各種角度,搭配加入現代意識的戲劇作品作全閱讀,必定能夠讀出古典文學的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