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05 01:33:00逆古居先生

聖貓‧太郎的教師評鑑定位明 師生家長都歡心

聖貓‧太郎由於修相同的課
所以一樣寫了教師評鑑的文章
這也是她首度和 灕水天涯 的合作

教師評鑑定位明 師生家長都歡心
評鑑為學生、老師、學校、還是教育部!?評鑑應有清晰策略定位

教育部擬進行中小學教師評鑑分級,教育部、家長團體、教師會等都有不同的意見;但在這一連串新聞討論之中,可以發現,實在還是難以了解教師評鑑分級最終要達到什麼目的,到底是為了獎懲優劣,還是提升受教品質;評鑑定位不明,連帶會影響到評鑑指標無法確切顯現教師績效,只恐白白浪費進行評鑑的時間金錢,甚至錯亂教育本質。

績效管理有句格言是謂:你衡量什麼,就得到什麼。也就是衡量什麼,哪項價值就獲得重視。績效衡量指標的設計,就是整套績效管理進行的核心;而引導績效衡量指標的設計,就是組織策略。每項績效衡量指標,都應該是能夠幫助達成組織策略的關鍵,否則只會越衡量,績效越來越差;因為當組織成員將重心放在追求錯誤的指標上,而這些指標的成功卻不等於策略的成功時,一切都將枉然,並且形成價值偏差。回頭看我國教師評鑑分級,若我國教師評鑑分級是為了追求高品質的教育水準,那評鑑分級指標就必須與高品質的教育水準有相當的聯繫,但又何謂高品質的教育水準,這本身便是相當主觀的問題,是達到學生人人都上好學校,還是學生人人溫良恭儉讓?就此基本疑問,站在不同的立場來看,從教育部到學生,很可能中間就會產生不少理念上的差異;而各種未來假設的評鑑指標,如評鑑教師進修時數、激勵班級士氣能力、教學技巧等,進修時數能代表教師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嗎?激勵班級士氣能力又要怎麼界定?每個學生對教學技巧的感知也是不同的,這又該如何判斷?並且當這些指標達到最好時,又是否每個學生都能夠達到出類拔萃?這著實令人懷疑。若教師評鑑具有獎優懲劣的功能,可能會帶來變相的賄賂,或者是教師將教學重心放在怎麼討好學生上,這亦是評鑑分級的一道難題。

教師評鑑分級為現今潮流所趨,但不能被潮流所淹沒;教育部應該先確立目標,並確認評鑑所欲達到的成果,與教師、學校、學生、學生家長充分溝通、意見整合,才制定一套合理的能達到效果的評鑑指標;勿貿然在溝通協調不完全的情況下,使用未臻成熟的指標,替教師貼上分門別類的標籤。評鑑是為了學生、為了整體教育的品質、為了教師的生涯發展,但絕不是為了讓教育部滿足其跟上世界潮流的憧憬。


200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