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3 01:55:17larsonr6hct76

傢俱工廠直營

實木傢俱工廠直營露營桌鞋架網路買傢俱傢俱工廠直營置物櫃玄關梯傢俱工廠直營

文:趙弘毅(國立蘭陽女中國文教師)

本文為作者回應黃益中〈為什麼12年新課綱上路後,我仍堅持學測該考社會科?〉文章。

2月6日200多位高中校長、教務主任日前公開連署,以維護高中第三學年教學品質、落實十二年國教為由,提出屬意的考招方案。對此,公民教師黃益中隔日在臉書重貼2016年12月27日刊出的文章〈為什麼12年新課綱上路後,我仍堅持學測該考社會科?〉,以「考試領導教學」為由,反對該方案在新型學測只考國、英、數的設計,而支持「3+1」方案,也就是讓考生自由選擇加考社會或自然科。我同意考試內容與制度對教學現場的影響甚鉅,但我認為黃益中的論述並未切中107課綱「降低必修,增加選修」的核心精神,甚至偏離了這一波教育改革的理念與目標。有鑒於黃益中的社會聲量與影響力,我認為有必要針對其論點,提出澄清與不同的意見,促進對這一波教改的公共議論。

以升學考試為誘因,能對提升素養帶來多少效果?

黃益中該文的論點非常簡單,就是要以升學考試確保學生投入特定科目的程度。他認為,學測只考國英數的話,將導致學生在高一高二時集中火力在這三科,延遲社會或自然科的學習,學生很可能在學測考完後的高三下學期,「再來狂背社會科或自然科」,並且不再讀國英數。

這樣的擔憂固然立意良善,卻過度簡化的將準備大考與學習成效連結在一起。我不禁要問,高三下再讀自然與社會,為什麼就無法習得相關素養?是因為時間短促?還是以升學為導向的學習心態?黃益中說要「維持一定程度的學科測驗,給予最低限度的學習壓力」,然而以升學考試為誘因所促成的學習模式,能對提升素養帶來多少效果?

此波考招方式的大幅調整,是為配合107課綱帶動的教育改革,而既然黃益中看重大考對學習的影響,我們勢必得來看看新課綱在考試評量方面有何變革。107課綱在評量方式,強調「應避免偏重紙筆測驗」,基於多元智能的觀點,教師當運用多元的形式(例如:書面報告、口說發表、圖像或數位媒材等)來評量學習成效,才能落實評量的教育功能。如此理想化的設計,是為了配合新課綱「素養導向教學」的核心目標,其最大的敵人即是台灣長期以來為人所詬病,瞄準升學考試紙筆測驗的教學與學習文化。

我們都曉得,為了考試而讀書,很難真正習得帶得走的能力,而最佳的學習狀態,還應當配合每個人的興趣與能力。相信許多歷經高中教育的人,都會同意,學習內容完全被考試決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此,107課綱在課程上鬆綁,賦予學生選課的權利,而在考招制度上強化「學習歷程」的佔分比重,都是為了促進適性學習與教學正常化,讓學生把重心擺在課程與學習。

十二年國教的課程以九大素養為主軸,以普通高中為例,課綱將學分分為:(1)部定必修,(2)校定必修,(3)選修。部定必修是共同科目,所有學生都會修習,也就是最基本的共有素養。然而,素養的建構並不全然仰賴於此;反映學校願景與特色的校定必修,以及強調適性發展的大量選修課,亦與學生素養的發展息息相關。

若以黃益中的觀點,除了會納入分科測驗範圍的「加深加廣選修」外,其餘強調跨領域、校本特色、適性探索與發展的各種課程,都將因為與大考無涉,被學生「放生」。

考試領導教學雖是無可迴避的現實,但我們是否願意更有理想一點,去挑戰、鬆動這樣的教育文化?我們能不能想像,當學生擁有選擇權時,他會更願意投入自己所選的課程,負起選擇與學習的責任?而這正是我們要引導學生具備的人生態度,也是十二年國教三大基本理念中的「自發」精神。過度仰賴升學考試確保學習動機與成效,在觀念上是與107課綱的精神背道而馳。

「學習歷程檔案」的占分比重有其意義

黃益中想以大考來綁住學生,所以支持新型學測「3+1」的方案,要學生選考社會或自然科。然而,依照他的邏輯與方案,學生終究還是會放棄其中一科,難道我們的教育制度會允許一個社會組學生不具備自然科學素養,或者自然組學生不具備社會科學素養嗎?難道,不考試,就無法確保學生具備特定學科的相關素養嗎?

我認為黃益中錯估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意義,才會作出這種誤判,並在文章後半段連帶的質疑「學習歷程檔案」在申請入學的佔分比重。我前面提過,107課綱有所謂的部定必修,規定了每個學生都必須修習的社會與自然領域學分數,即便學測不考,修課表現依舊會被列入「學習歷程檔案」中。如果學生在社會領域課程擺爛,在申請入學時,招生委員在檔案上可是看得一清二楚。這就是為什麼,招聯會目前會為「學習歷程檔案」在申請入學的佔分比重,訂定50%的下限。

必須澄清的是,目前輿論對「學習歷程檔案」能否公平呈現學科表現的疑慮,都落在「教師評分」上。黃益中預期「各校學生成績都是80分起跳,動輒90、100分,因為沒有老師想當壞人,也不想被家長『客訴』。」然而在我看來,這是非常缺乏想像力的批評。

具備教育專業背景的人都曉得,修課成績必須對照該生在班級總得分的百分落點,才能夠相對準確評估其學習表現。我實在無法想像,有哪個大學教授會傻到將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由不同老師打的「分數」直接放在一起比較。考教甄都有「T分數」了,黃益中會不曉得如何技術性防弊嗎?更何況,「學習歷程檔案」不是只有學期成績,還包括質化的學習成果,學生可上傳在課程中做的實驗作品或書面報告。如果大學校系的招生委員寧願只看量化的成績,而忽略其他質化資料的話,那申請入學也不需要附上更容易請人捉刀的「自傳」與「讀書計畫」,遑論勞師動眾舉辦面試了。

教育不該淪為填鴨

談完評量、課程與學習歷程,讓我們回頭看看黃益中的標題,「堅持學測該考社會科」,是落實十二年國教最適當的考招方案嗎?

他這篇文章寫在2016年底,是以「5、6月舉辦申請入學」的方案為論述基礎。現在,我們有了高中端連署的方案,將申請入學的期程延後至7月辦理,大學以學測(X)、分科測驗(Y)還有佔分50%以上的學習歷程(P)作為審查依據。這樣的制度下,任何學生都不能夠只把學習全部賭在學測的國英數,因為申請入學仍舊得採計分科測驗成績,且學習歷程檔案將完整呈現三年的學習情況。如果黃益中仍舊要強調升學對學習動機的影響,這個制度應該也能確保學生顧及社會及自然領域科目的學習表現,並根據自我探索的結果,針對興趣與升學方向決定選修科目。

最理想的狀況是,110年我們將在學習歷程檔案中看見一個個有個人特色的自主學習個體,自然組的學生可能交出了公民實踐方案設計與實作記錄,社會組的學生也可能出於興趣修習了資訊科技應用課程。新課綱納入跨領域知識探究與實作體驗,便是期待我們的學生不過於偏廢特定學科,而能具備跨領域知識統整及應用的基礎與能力。這些教學目標,恐怕並非學科本位的紙筆測驗能夠評量的,也不會是為考試而念書的學生,會想要分心去關注的。我想,正途還是在於學校與教師在課程與教學的經營,也正是黃益中所描述的,教育不再是填鴨,而是訓練學生「實作探索的能力,發掘問題、解決問題」,並帶給學生「認識社會、關心社會的能力」。

九年一貫的殷鑑不遠。為了上路在即的107課綱,教學現場已經準備許久,我們的考招制度能否支持學校與教師落實十二年國教的理想,則是這波教改工程如今最關鍵的一步棋。

延伸閱讀

■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部拍給女人看的「男人」電影


文章來自: https://tw.news.yahoo.com/回應黃益中-考試領導教學雖為事實-但新課綱就是要去挑戰-鬆動這樣的教育文化-165113127.html客製化桌椅腳座玄關鏡線上購物網客製化傢俱餐椅腳椅梯線上傢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