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巖行
Makyio事件方興未艾之際,興鵬兄號召暫時將連篇謊言、馬鹿野狼擱置一邊,來趟「滌除污染、淨化心靈」之旅。三月廿四號上午,心廬三期同學暨眷屬,齊聚於捷運公館站一號出口,由興鵬帶領進入「寶藏巖」探訪之旅。
寶藏巖歷史聚落,位於台北市汀州路三段,臨福和橋以及自來水園區之間,寶藏巖的「巖」又稱「巖仔」,是山洞之意。而寶藏巖也是主祀觀音的佛寺,因此本地人亦稱該巖為「觀音亭」。又因該聚落類似香港的「調景嶺」,故也有人稱此地為台灣「調景嶺」。
該歷史聚落雖然不大,總面積不到四公頃,但擁有傍水依山坡之勢,及戰後違建眷村等等人文特殊景觀,受到部分學者及民眾的普遍注意。日據時代日軍曾於寶藏巖設置高炮部隊,構築彈藥庫、地下碉堡及駐軍兵舍。政府遷台初期有6戶閩、客籍家庭遷入定居,民國五十至七十年間,退役榮民與城鄉移民亦陸續遷入定居,聚落規模逐漸擴張。後因都市計畫及景觀及安全因素,歷經各任市長抗爭拆遷補償維護…等階段,直至民國九十二年獲得台北市政府保留其建築物的承諾,並認定寶藏巖歷史聚落為「歷史建築」。
民國九十三年起,各地藝術家進入該區,在其荒廢空屋及開放空間展開各項藝術活動。並進行一連串活動,在既有居民環山簇居之外,活化保存的政策的同時,引入「藝術駐地」與「青年會所」創意,希藉「寶藏家園」、「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及「國際青年會所」三大計劃,能以「共生」精神,創造聚落美好未來。
沿著狹窄婉延曲折的石階拾級而上,極目所見多為就地取材自行搭建之不規則平房,一大早就有藝術工作者進駐,從事他們的藝術創作,登高眺望視野良好,整個永和地區盡收眼底,忘卻自己仍處於台北市市區。也許是缺乏現代的藝術修煉,只能走馬看花般的看熱鬧(其實很冷清)一番。餉午時分一夥前往台灣大學經營的立德飯店享用物美價廉的自助餐後,結束了一上午的行程。
後記︰政府的許多公共政策,或因政治、經濟…等因素而無法推展執行,但已完成的公共事物,最重要的還是要宣導,否則耗費了公帑卻乏人問津,豈不辜負了主政者的美意,也錯失許多契機。尤其是人文建設,非一蹴可幾,需要長時期的耕耘構築,才能欣見開花結果。此次尋寶之旅,若不是興鵬兄的用心擘劃,恐怕大夥迄今仍不知曉台北市區還保留著這麼一塊人間淨土處女地—「寶藏巖」。
上一篇:己丑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