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01 17:18:22明明是小豬的螞蟻屁股

2007/1/3羅馬(Roma)、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教皇國

早上當地導遊打電話給Richard告知梵蒂岡教皇國下午因為教皇要接待重要外賓,原訂下午造訪教皇國的計畫必須提前到早上,說時遲那時快,我們的司機大哥立刻掉頭前往梵蒂岡,我們的當地導遊替我們準備好whisper短距離通訊器,大家就這麼開始徒步前往梵蒂岡囉!這種感覺挺妙,3分鐘前還在義大利國境,3分鐘後就抵達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國家。 其實說穿了,這個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就是由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博物館以及聖伯多祿廣場組成,全部不過0.44k㎡,麻雀雖小,但卻是個五臟俱全的國家喔!不但有國旗、國歌,甚至還有國務院和法院呢!整個國家只有不到1000人,除了教宗之外,其餘都是修女神父之類的神職人員,大家住在這兒不用繳稅,金錢來自郵票、旅遊、世界各地的教會,真夠屌的。

傳說當初耶穌殉難後,門下弟子和瑪莉亞大家紛紛走避羅馬,彼得出走後開始天天夢到耶穌,夢中耶穌一直說服彼得回到羅馬城去繼續傳教,一開始彼得害怕不敢,直到夢中耶穌拿了通往天堂和地獄的兩把鎖匙給他後,才讓彼德鼓起勇氣回羅馬,在回羅馬的路上,彼德居然看到耶穌在前帶路,信心滿滿的他,開始號召同樣信仰耶穌的群眾一塊兒前往羅馬,就在離羅馬城300公里的地方,突然耶穌消失,彼得知道他殉道的時間到了,他被判與耶穌同樣的釘十字架刑罰,彼德卻以自己沒有耶穌那般偉大為由,要求倒掛十字架而死。死後有信奉者偷偷把彼得屍體埋起來,並做上記號以口耳相傳埋葬地點,直到公元4世紀,康斯坦丁大地繼位把天主教扶正為國教後,在這個殉道地點蓋了康斯坦丁大教堂以示紀念,並在15-16世紀改建為世界第一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

走進這座教堂,真是大開眼界,世界上所有關於天主教的寶貝全部被集中在此,其中更包括大師波提切利、貝爾尼尼、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人的作品。可惜時間很短,無法讓我們一件一件看個仔細,只能走馬看花,搶時間搶空間照相說,事後想想,可真是可惜啊!令我惋惜的不止沒有辦法好好端詳這些藝術品,還有忘記在梵蒂岡寄一張明信片給自己,啊~~~搥胸遁地啊~~~畢竟沒有好朋友住在這兒卻要收集這個國家的郵票,是多麼困難的啊!
中午用完午餐後,我們到了永恆之城-「羅馬」,橫跨在伯台河上的它,有著全世界密度最高的歷史遺物,難怪羅馬也被喻為全球最大的“露天歷史博物館”。首先我們來到「君斯坦丁凱旋門」,這是羅馬保留最完整的凱旋門,亦是當時的元老院,位在競技場西側,建於西元 315 年,凱旋門由三個拱門構成,上面刻有安東尼等多位大帝打勝戰歸返的情景浮雕。主要用以紀念君士坦丁大帝在羅馬的米爾比奧橋,橫跨台伯河擊敗麥克仙烏斯所建。遠遠照相,好像自己來到法國一樣,哈哈~

世界八大名勝之一的古羅馬露天競技場,也稱鬥獸場,建於西元1世紀。這座橢圓形的建築物占地約2萬平方米,周長527米,是古羅馬帝國的象徵。競技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參加的角鬥士要與一隻牲畜搏鬥直到一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鬥。根據羅馬史學家狄奧·卡西烏斯(Dio Cassius)的記載,競技場建成時羅馬人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活動,宰殺了9,000只牲畜,真是血腥恐怖的地方呀! 看臺約有60排,分為五個區,最下面前排是貴賓(如元老、長官、祭司等)區,第二層供貴族使用,第三區是給富人使用的,第四區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後一區則是給底層婦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公元217年競技場遭雷擊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毀壞,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復,繼續舉行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搏鬥表演,這樣的活動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競技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在中世紀時期該建築物並沒有受到任何保護,因此損壞進一步加劇,後來乾脆被用來當作碉堡。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竟然拆除了競技場的部分石料。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才宣佈其為聖地,並對其進行保護。這是話說當時因為天主教是地下邪教,尼祿這位殘暴的君王為了把這塊地向人民搜來做自己的「金宮」,卻遭人民拒絕,生氣之於打算放火燒掉這塊地上的建築物,不料確引起羅馬城大火,尼祿於是放話說是基督徒做的,然後大舉活捉基督徒,利用他們來進行競技,傳說每半小時休息一次,羅馬士兵必須把競技場上的泥沙拿到伯台河擰乾血水,可見死掉多少基督徒。約翰·保羅二世教宗生前每年都會在此舉行儀式紀念這些殉難的烈士,但是卻沒有歷史證據顯示確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白天來這兒還好,夜遊時再經過鬥獸場,天氣冷颼颼又沒有多少遊客,心中的毛可是說不出來的啊!
接著徒步前往的是萬神廟,萬神廟最初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該廟由屋大維的副手阿格裡巴(Marcus Vipsanius Agrippa)所建,為的是紀念屋大維打敗安東尼和克利奧帕特拉。但是這座最初的廟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愛建築的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下令重建,並在新廟柱廊的山花上刻上了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的字樣,意即「呂奇烏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瑪爾庫斯·阿格裡巴建造此廟」。這段文字讓人們誤以為柱廊是阿格裡巴時期遺留下來的,直到1892年人們才發現柱廊所有的磚頭印記都在公元125年左右,才證實整幢建築其實都是哈德良時期修建的。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宗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

對萬神廟真正的破壞是在16世紀中葉,當教廷準備重建聖彼得大教堂時,教宗烏爾班八世將門廊天花板上的鍍金青銅板拆下來熔化,用來建造聖彼得大教堂主祭壇上的天蓋,以及聖安琪兒堡壘的80門大炮。烏爾班八世為了仿造其他中世紀時期的教堂,還下令在萬神廟門廊兩側建兩座鐘塔。這些作為都引起了羅馬人的不滿,拉丁諺語「巴波里沒做的事,巴波里尼做了」由此而來。「巴波里」(babari)就是拉丁語中「野蠻人」的意思,而「巴波里尼」(Barberini)則是這位烏爾班八世的姓氏。在這邊因為尿急,讓我見識到不用錢廁所的人潮洶湧,整整是排了20分中才讓我上到廁所,所以萬神廟裡面的東西全部沒有看到,好恨啊~~

好不容易與廁所纏鬥完後,趕忙趕上我們的旅行團體,往羅馬假期裡著名的許願池前進,幸福噴泉是羅馬最後一件巴羅克風格的傑作,原名是特雷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傳說會帶給人們幸福,是教皇克裏門七世(Pope Clemens XII)命Nicola Solvi設計建造,耗費三十年完工。池中有一個巨大的海神,駕馱著馬車,四周環繞著西方神話中的諸神,每一個雕像神態都不一樣,栩栩如生,諸神雕像的基座是一片看似零亂的海礁。噴泉的主體在海神的前面,泉水由各雕像之間、海礁石之間湧出,流向四面八方,最後又彙集於一處。
幸福噴泉有一個傳說,因此全世界慕名而來的遊客是絡繹不絕。傳說只要背對著幸福噴泉,往左肩方向將硬幣投入噴泉的池子內,許下的願望就會實現,但第一枚硬幣許下的願望必須是重回羅馬,第二枚硬幣許下的願望才會靈驗,所以幸福噴泉又被稱為許願池。聽說池中的硬幣歸羅馬天主教一家慈善機構所有,但池中時時刻刻積存著一層層白花花的硬幣,可能是人類的欲望沒有滿足的時候,永遠有無止盡的願望想要實現,於是經常有人投幣至池子內。(真想偷偷拿個網子晚上來打撈啊!歐洲東西實在太貴了,但是又什麼都想買說。)許願池附近有一個冰淇淋店,是當初赫本拍羅馬假期裡面買的那家,小小破破一家店,卻有著好吃的冰淇淋,三球3歐元,Gore這傢伙不怕死,居然買個天霸王號冰淇淋,足足有5球耶~難怪這傢伙回台灣肥那麼多,呵呵~

最後我們到達羅馬假期另一場景-「西班牙臺階」。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明明我去的是義大利,怎麼會和西班牙扯上關係呢?其實說真的,這台階應該要稱為「法國臺階」才對,為什麼呢?因為起初,好大喜功的羅馬政府計畫在這裏建一座比“泰萊維許願泉”還要宏偉的街心噴泉,但是由於資金不足一拖再拖。三聖山上的教堂早已竣工,但泥濘的山坡令人步履艱難。1725年,當局決定改變計畫,由熱心的法國大使出資贊助,修建了這條直通教堂的著名臺階。但是令法國人不悅的是,石階建成後,不公平的羅馬人竟因這裏離西班牙駐梵蒂岡使館很近,因而口口相傳地叫成了“西班牙臺階”;臺階下的廣場也因錯就錯,在地圖上變成了“西班牙廣場”。許多一知半解的導遊為圖省事,乾脆“改寫歷史”,將出資贊助的法國大使改說成為西班牙大使。
這座壯觀石階的設計者,是17世紀義大利傑出的巴羅克雕塑大師羅倫佐·貝尼尼;而設計廣場中央石舫噴泉的藝術家,則是貝尼尼大師的父親、矯飾派名家皮德洛·貝尼尼。說起這噴泉,可是很有學問的呢!因為這街區的水壓較低,無法達到水柱噴湧的視覺效果,貝爸爸因地制宜,巧施心計,雕刻了一隻泊在水潭的石頭船。聽說是當時台伯河漲水,淹了部分城區,河上的小船漂到街心,讓貝爸爸有了創作靈感。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