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3 22:47:27星空之下

轉載~回歸十年十本難以被忽略的港版書

資料來源:《鳳凰週刊》2007年第15期總第256期
本文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u/4b8bd145010009j2
圖片轉載自http://www.tropicalisland.de/travel_china_hong_kong.html  

《不羈的風》 亦舒 著
   天地圖書1999年出版
  從作品之多,讀者之眾,而主要又是寫愛情故事來說,亦舒之於香港,大概和瓊瑤之於臺灣差不多。不過,當瓊瑤已被潮流巨浪吞沒,亦舒卻仍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密度不停出版新作。在近年,亦舒被標籤為“上一代作家”的同時,她的作品仍不改提倡自食其力,讚揚女性自強不息精神的作風,有時難免被人評為過分正面和理想化,遠離民間疾苦。《不羈的風》是她難得一見,著力揭示人性陰暗面的作品,當中意想不到的結局可說為露出疲態的亦舒,加添一絲清新的動力。

《閑在心上》 林行止 著
   天地圖書2001年出版
  有“香江第一健筆”之稱的林行止,早年以半工讀方式留學英國,學識淵博,人生閱歷也很豐富。及後回港,於《明報晚報》及《明報》任職。1973年創辦《信報》,兩年後再創辦《信報財經月刊》。他寫的政經短評,辛苦經營近30年,在香港社會的知識與領導階層中建立了驕人的公信力。林行止不僅博覽群書,而且深諳生活的藝術,其風雅和品位,可與林語堂先生相輝映。《閑在心上》是其中一本代表作,裏面提到閒適的藝術和秘訣。
  
《董橋自選集》 董橋著
  天地圖書2002年出版
  被譽為“香港一枝筆”的董橋,其散文是漢語散文中的奇葩,洋溢著精湛的古意。自選集分《品味歷程》、《舊情解構》、《從前》三冊,篇篇均可玩賞良久。董橋的散文,大都是短小精悍、精心打磨,每一篇都能體現他的行文風格,無論是捕捉從前的影像,抑或是勾繪現代人的足跡,還是追憶古往逸事,信手拈來,在他筆下
  延伸的是一段段精緻圓熟的文字,透出一脈書香、一份爾雅、一縷隱逸。

  《當中醫遇上西醫——歷史與省思》 區結成著
  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出版
  在西方勢力東來的歷史潮流中,中國現代化所走過的路途是曲折而艱辛的。中國文化遭受了西學東漸的巨大衝擊,中醫學也不例外。香港人區結成所著《當中醫遇上西醫》,以中醫發展的視點回顧近代中醫與西醫相遇後的處境,評述中醫在現代化過程中的種種主張,分析中、西醫的異同,對於中醫如何從傳統概念接通現代以至通往未來,也作了分析。此書是曾獲“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的唯一的香港原創圖書。


  《我這一代香港人》 陳冠中著
  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此書初版於2005年,發行一個月後隨即再版,一年後又推出增訂版,更被臺灣著名文化評論家龍應台推薦為“香港人瞭解自己必讀、外地人瞭解香港人必讀”的香港論述經典。陳冠中從與他同時代人的機緣、背景、成就與失算出發,清晰而又尖銳地審視香港及他那一代人的豐富與不足,進而反思香港的經濟神話是如何製造出來,以及為什麼戰後黃金一代的成功正是香港未來困難的源頭。



  《浪漫與偏見——李歐梵自選集》 李歐梵著
  天地圖書2005年出版
  這是李歐梵學術與生活融合的一本自選集。全書以追尋浪漫詩人徐志摩的散文為卷首,在追尋先人足印的同時,又融入自己的浪漫情感經歷、生活趣事等人生鱗爪,給本書定下浪漫的基調。綜觀全書,從紐約到布拉格、從哈佛到香港、從哈威爾到卡夫卡,再由張愛玲到胡金銓……在流露出作者真情率性一面的同時;在思考、記錄的背後,我們也同時看到了李歐梵作為一個現代知識份子的人文關懷。

  《香港風格》 胡恩威著
  進念二十面體2005/2006/2007年出版
  在香港出生,在香港長大的胡恩威,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從事書寫關於香港建築和城市發展的文字,並且通過劇場、影像等跨媒體形式實踐著自己的理念。《香港風格》系列,可謂是他多年來對香港建築理論和文化帶有批判性色彩的反省和思考,帶著他對香港的獨特感情和觀點。《香港風格》系列的接續出版和重印,在缺乏讀書氛圍的香港連動帶起一股對香港風格的討論熱潮,不可不說是一個奇跡。

  《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 章詒和 著
  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往事如雷”。以人物散文名動四方的章詒和此次的《一陣風》又吹開辛酸的一頁,有兩處讓人看後哽咽不已。其一是一代名優馬連良之死,寫的是時代的殘暴。其二是梅蘭芳夫人對馬連良夫人的無私援助,寫的是人性的溫暖,讀時讓人兩眼泫然,淚濕青衫。章詒和復活馬連良,並不僅僅為了緬懷父執,追思故人;她仍沿其舊貫,不改初衷,還是為了往事並不如煙,以往事昭示今天。

  《天工開物栩栩如真》 董啟章 著
  麥田出版社2006年出版
  這是第一屆“紅樓夢獎”中唯一入選並獲獎的香港作品。作家董啟章的靈感來自一本中國古代奇書《天工開物》。書中,作者以清晰的時代意識,梳理自身和家族的歷史,也帶出香港的人文脈絡。恰如其分又匠心獨運地寫出香港這座城市特有的資本主義歷史風貌。作者的充溢才氣甚為矚目。作品憂傷而優美,文字從容大氣。這是經典作家才具備的語言功力,也是香港修出的文學“正果”。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號》 龍應台著
  天地圖書 2006年出版
  以《野火集》、《啊!上海男人》等作品震撼臺灣、歐洲、中國文化圈的“龍捲風”──作家龍應台,現如今,將更多時間留給香港,留給一處叫沙灣徑的地方,25號是這裏的門牌號碼。沙灣徑25號的3年,龍應台敏銳關注香港人的許多關注,卻沒有忽略香港人的許多忽略。向香港人示範了外來學者可以、應該、如何以“知識批判”介入本土社會。





星空之下 2007-06-28 21:45:01

是喔!也有道理,不過在大陸書局不見得全找得到這些書,要踫運氣啦.謝謝你的提醒^^

表姊~ 2007-06-27 23:54:29

香港書好貴耶~加上匯差還要扛回來,有機會還不如在大陸買 比較便宜ㄛ~不過是簡體字啦

Ocarina 2007-06-26 09:00:07

祝你好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