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5 22:05:56建幼

全球化下的關鍵能力-讓孩子從喜歡閱讀開始

全球化下的關鍵能力-讓孩子從喜歡閱讀開始

茄苳國小  教師  張瓊文

一、引言

閱讀不論是在生活或學校中都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從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各方面,莫不與閱讀發生密切的關係,菜單、包裝說明、報章雜誌、使用說明書等等,閱讀充斥每一個生活的角落;而學校中的每一個學科的內容、教科書、習作、考卷、教學多媒體的學習,無不需要透過閱讀來吸取精華、理解思考。

在教學的過程中,時常發現班上有的學生喜好閱讀,除了班級圖書外、學校圖書館、家中自行添購的書籍都是他們的最愛,程度較高的學生甚至連金庸小說這種文字爬滿整個版面的書籍都啃的頭頭是道,有時甚至沉浸在書中,達到忘我的境界了。根據我的觀察,這樣的學生不僅在上課時反應良好、善於討論發表,語文學習方面得心應手,其他科目舉凡數學、科學、社會等都難不倒他,似乎有了閱讀的能力,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一般。

相對的,偶有少數幾個學生的閱讀能力顯著落後,這些孩子的家長大多無瑕關注孩子的學習情形,有的甚至是單親家庭、隔代教養或外籍配偶家庭,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漠不關心。這些孩子鮮少主動閱讀,無法體會閱讀的樂趣,對他們而言,文字太多的學習內容是一種負擔,因此,如果遇到數學的應用題型、國語科造句與閱讀測驗題型、社會領域是非選擇說明內容較冗長時,他們大多都採取放棄或交白卷的方式,因為閱讀時間的不夠,相對的字彙認識不多,理解思考能力不足,更遑論發表討論等創作能力了!身為這樣孩子的老師,心中除了覺得惋惜外,也替他們未來深感憂心,面對全球化、國際化的社會,他們該拿什麼跟別人競爭呢?

台北市長馬英九曾有「閱讀力即國力」的說法,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閱讀能力高者,越有能力蒐集、理解、判斷資訊,以達成個人目標、增進知識、開發潛能、運用資訊並有效參與現代社會的複雜工作。給予孩子萬貫家財,不如培養他閱讀的習慣,書籍要閱讀、思考、享受,才能領會其中的知識、智慧和樂趣,雖然不能立即看出生產效益,但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判斷事物的價值,也是激發想像力、創造力源源不斷的泉源。

二、值得觀注的要點

以下筆者蒐集整理一些資料,提出一些個人觀點與看法,和大家一起分享省思。

1.從身體健全的影響層面來看:

閱讀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在語文能力上。語文能力要得以發展,必須從兒童的健全身體開始,從手部動作拿書、翻書開始,眼睛能注視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符號文字,耳朵能聽到清晰的聲音與辨音,嘴巴能正確發音到出聲讀書,大腦認知能藉由裝扮遊戲理解不在眼前的事物,如此透過不斷重複的說故事、聽故事與他人頻繁且複雜語言的互動等,不斷培養自我精進的語言能力與閱讀力。有了健全的身體發展,才能對外界環境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材料加以吸收,閱讀學習歷程便能順利的成熟發展。

2.從心理情緒的影響層面來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曾進行一項研究中發現五年級前的學齡兒童閱讀力與社交力成正比。閱讀書寫能力愈低的學童,暴力野蠻傾向就愈強,反之,閱讀書寫能力佳的學童,待人接物的社交表現能力就會更良好。學童社交表現會影響到他們的學術表現,他們學術表現也會影響到他們待人接物的態度。閱讀除了增進字彙、理解和思考外,也有助於情緒的教導與培養,如情緒管理、溝通,同理心。孩子必須學習控制情緒以社會化,但若以說教的管教方式,不但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有時還會抑制情緒發展,適得其反呢!

我們透過閱讀書中的主角情緒,以投射功能,將負面的情緒適當反映出來,經由討論或演練的方式,委婉且適當的解決或宣洩,讀者也更能體會到書中主角的情緒,不僅豐富口語表達情緒的方式,進而同理體諒他人的感受。

3.家長與教師的閱讀素養:曾看過一則令人深思報導,內容提到大學生的閱讀時間與數量都不及小學生。的確,想想自己從以前的被師長們半推半就的被動式學習,畢業後也就失去了重拾書本的原動力。若以這種可怕的學習模式繼續生存下去,在當前的終身學習型社會中必將被淘汰。在筆者的實習期間曾經遇到一位對教育抱著高度熱忱的輔導老師,他時常利用時間閱讀教育相關書籍,不僅對自己的教學有所助益,也能運用到孩子的教育上,班上的學生看到老師在讀書,大家都模仿老師,自己讀起書來,班上充滿書香氣息。另外,筆者也曾遇到許多義工媽媽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很重視,常常參加講座或研討會,閱讀一些與孩子教育問題相關的書籍,與他們談天如沐春風,深入討論則獲益匪淺,有這樣的父母,孩子的表現也是彬彬有禮、不失大體。

桃園縣政府舉辦的教師專書閱讀活動,正是提供一個很好的管道,鼓勵老師們除了忙碌於平日的教學外,仍抽空閱讀一些教育專業科目,不斷吸取新知、充實自我、隨時充電,激發新的創意,我們站在第一線的教師們才不至於以過去的所學、教現在的學生,去因應未來的社會。除了要自己養成閱讀的習慣外,也要將「有效的閱讀方法」與孩子做分享,讓孩子從「閱讀」到「解讀」,從「讀懂」到「讀透」。例如:從畫圖、舞蹈、表演、歌唱、自己說故事、說出故事重點、欣賞文本的優美詞句或佈局、問自己一些問題,猜測作者的用意等,訓練孩子深入理解與自我省思的能力。當孩子可以獨立閱讀且閱讀速度增快時,我們依然要保持與他們討論的習慣,多撥空給予關懷,請他們分享書中的內容。

4.電視多媒體與電腦網路潛藏的危機:看電視可以增加兒童的學習經驗與知識,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但也可以使他們成為不喜歡閱讀的人。長久在聲光刺激下的孩子,對於枯燥乏味的文字,沒有耐心也提不起興趣。但是想要更高深的知識,就必須透過閱讀,電視內容大多不會太深入,也無法提供想像的空間。我們應該教導孩子選擇優質的學習節目,並調整使用電視多媒體的時間,例如每天只看優質的電視節目30分鐘。

電腦網路是一種學習的媒介,他們只是學習的工具,紀錄與保存許多符號與訊息的工具。我們應該教導孩子學習能自我掌握使用電腦網路的能力,而不是被電腦網路所掌控。我們可以敎孩子許多電腦中的中英文、數字符號等軟體使用,並利用電腦將我們的思考與想法外顯出來,例如用電腦寫日記、畫圖;另外,我們應該要教導孩子從網路中搜尋資訊,利用人腦整理資料,並尊重個人智慧財產權等網路禮節。

5.從親子共讀中瞭解您的孩子:

要瞭解您的學生與子女從眼神和語言的良性互動開始。我們常因忙碌而忽略與孩子的互動,例如:孩子說:「媽媽(老師),我跟你說」,我們卻回答:「等一下。」甚至連一個關切的眼神也不捨個給予。其實,從生活的對話和討論中,最能啟發孩子的思考,反思自己的想法,增進自我理解與監督的能力,甚至推理和人際互動能力。

何文親子共讀對幼兒閱讀能力影響之研究中更指出有無親子共讀的家庭對兒童閱讀能力的影響有顯著差異,說明具有親子共讀的兒童在故事理解力表現較佳,家長共讀中所進行的描述與推論教導有相關性的影響。其中的具體行為有「家長或孩子描述或指名」、「要求孩子預測劇情」、「戲劇化的表達」、「常問為什麼」、「與孩子討論因果關係」等。因此撥出一點時間陪孩子讀書,不但可以享受「書中自有天倫樂」的親子情感,也能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更能增強孩子的閱讀力,進而使整個家成為「書香家庭」,可說是一舉數得。

6.閱讀從心「悅」讀開始:閱讀應該是喜悅的「悅」,孩子心中想要讀才讀的進去,不是只著重在熱鬧的閱讀活動或一本本的閱讀心得報告中,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偌大的圖書館中,悠閒的閱讀課時間,看著自己喜愛的書,潛移默化中形成的閱讀習慣。因此,我們可以先從孩子興趣的故事書籍開始,透過說故事的方式,拉近彼此的距離,讀到精彩的地方,再吸引他們繼續讀。每一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尤其是歷史故事的教材內容,不僅對學生的人格有很大的影響,也能增進孩子寫作的能力。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要加考作文,大家都忙著補救作文,其實根本之道應該從「閱讀」開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了做菜的材料,燒菜就容易多了。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唯有多看書,學生的肚子筆墨才會多,寫起文章才能如行雲流水一般,言之有物啊!

三、結語

筆者僅從初淺的教學經驗與書籍雜誌和相關的網路資訊中,提出提升閱讀能力過程中,一些值得關注的議題與原則,相信在教育現場的教師們與更貼近孩子生活的家長們,會更懂得如何規劃適時適性的閱讀配套措施與做法。

柯華葳教授曾在敎出閱讀力一書中提到「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說法,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就是力量,擁有知識才能擁有全球化下的競爭力。書讀得多,知識愈增加,閱讀能力更提升,因此可以讀更多更有深度的書,得到更多知識,提升更多能力如此良性循環,就是閱讀學習的人生歷程中「富者愈富」的寫照。反之,不讀書的人,因為閱讀能力不佳,無法透過知識取得學習能力,因此學習效果不彰,形成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

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M型社會一書中,曾提及全球化的趨勢下,富者大賺全世界的錢,財富快速攀升,中產階級因隨著資源重新分配而失去競爭力,淪落到中下階層,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跟「M」的字型一樣,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這塊,就忽然不見了。在全球競爭化下成長的主人翁們,他們如果不能把握向上提升的機會,就只能無奈的向下沉淪了。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熊秉元曾說過「經濟新浪潮來襲,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改革者。」我們或許無力改變大環境,卻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未來。世界已進入知識世紀,一切的競爭與價值都以「知識」為主,而一切的知識基礎都來自「閱讀」。讓孩子喜歡「閱讀」開始,使他們有能力挑戰不可限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