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03 11:06:45啃羊

道之「反」--存有之遮撥


道體的絕對超然建立於「常道」、「常名」的基礎上,
既為常道常名,則非「可道」與「可名」。
是故,道體無可避免的向下顯化展現於存在者,
存在者的觀點卻不能只停留於可經驗的意識中,
因究其根底,此在之存有不過是存世的現象,
而非蹴幾於常道的永恆,而遮撥存有的有限性的方法,
就是復使「有」歸復於「無」,
也就是生成作用必定伴隨回返的循環,
在任何時刻不斷更新,一直地獲取合理的存在依據,
而使得落實顯化即使非「常」,
亦能夠以最貼合的狀態,彰顯道體的本質。
在老子原文中,就宇宙論說「反」者有:

「反者道之動。」(四十章)
「玄德深矣遠矣;與與物反矣!然後乃至於大順。」(六十五章)

就修養工夫說「復歸」則有:

「致虛極,守靜篤」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十六章)
「常得不離,復歸於嬰兒」;「常德乃足,復歸於樸」(二十八章)

此說反與復歸,皆有向上蹴幾常道之意,
物之落實非僅建立在道體的單向向下發顯之途,
更在落實發顯之後積極反復。
「天下萬物生於有」(四十章),實為引介道體與物的落實關鍵,
亦為解釋萬物存在的合理依據,
在此之外,更進一步言「有生於無」,
乃為確立歸「常」與「無」方為終極之旨。
存有的本身形諸於物種的多元,形器之限為悖離常道的結果,
卻也是落實發顯的必然之途,但要不為形器所困,
遮撥存有的限制,唯有透過對常道的契反,方能得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