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8 00:45:00冠潔

故事,是包著糖衣的毒…《第13個故事》

故事,是虛構的產物。拆除了虛擬的架構之後,你將看到的,是血淋淋的真實…

自小熱愛閱讀的瑪格麗特除了幫父親經營舊書店之外,偶爾也為古人寫傳記。有一天,她接到了知名作家薇妲‧溫特的來信,要瑪格麗特為她寫傳記。瑪格麗特對溫特女士的所知極少。溫特女士的故事十分暢銷,然而她本身的故事卻是一團謎。許多人曾經訪問過她,得到的卻是一個又一個精彩但不真實的故事。瑪格麗特知道,這跟以往依賴檔案為古人作傳不同,她必須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真相。她記得父親的收藏中有溫特女士的作品,於是她決定開始作功課。
她拿到的第一本書,是《十三個蛻變與心死的故事》。等她看完了整本書才發現──裡面只有十二個故事。父親告訴他,那一次出版之後,出版商發現書名與故事的數量不符,馬上緊急回收了所有的書重新印行,他手上的這本很可能是唯一的漏網之魚。而雖然出版商做了補救,這本書仍然被稱為《十三個故事》──那不存在的故事,讓這本著作更加出名。
當時瑪格麗特還沒有想到,這次為溫特女士作傳,她將揭露的不只是溫特女士的生平、也是那個從不存在的、第十三個故事的真相…

大家別擔心,這本書並不血淋淋。
會用這個詞彙,是因為──當現實呈現在面前時,當你知道這就是事實時,那無法面對又不得不接受的瞬間,是比屍橫遍野更殘酷的事情。
美麗包裝的故事,總是會讓人想知道,到底包含了幾分的事實。然而探索下去,揭開了包裝,往往會發現真實遠比故事更加離奇、更加不可思議。
我想到了電影《大智若魚》的對白。當男主角拼命地想要知道父親編造的奇幻童話背後的真相時,看著他長大的醫生說:「平淡無奇的事實跟高潮迭起的故事,你想選哪一種?要是我,我想選後者。」

然而在《第13個故事》中,情形是完全相反的。
因為事實太過殘酷,所以只好加以包裝,包裝成一個個童話般的故事,如同裹著糖衣的毒。當你服下的那一刻,就已經無法克制,探索真相的慾望…

一開始瑪格麗特並不想為溫特女士寫傳記。她說她不想為活人作傳,溫特女士卻以自己已經來日無多為由,堅持要留下瑪格麗特。瑪格麗特還不知道為什麼傳記作家這麼多,溫特女士卻如此堅持要她來為自己寫傳記。何況,從以前開始,溫特女士就從不透露有關他生平的真相。憑什麼這一次瑪格麗特要相信她?她轉身離開。溫特女士於是拿出了她最拿手的方法──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間鬧鬼的房子…」
「很久很久以前,有座藏書閣…」
瑪格麗特不為所動。一直到溫特女士顫抖的嗓音說出了:「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雙胞胎。」

溫特女士說,她選擇瑪格麗特的原因,是因為瑪格麗特研究過藍迪爾兄弟的作品。她相信瑪格麗特了解手足之情。
她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瑪格麗特冷淡地回應:她沒有什麼故事。
然而她自己再清楚不過──她的故事,她母親對她的漠不關心,緣自何處。
她一出生就死去的雙胞胎妹妹,而她一直到長大了才發現。

瑪格麗特在第一次仔細研究薇達‧溫特這個名字時就已經發現,這名字有刺(Vida Winter)──V.W.,充滿防衛、空洞而冷冽的名字。
她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在怎麼也無法突破母親的心防、成為一個精神上被遺棄的孤兒之後,只有父親的關愛能夠稍稍慰藉她的心,除此之外,她就只將自己鎖在書本的世界,為那些已經過世的人物寫傳記。──鎖在死亡的世界。
得不到在乎的人的關愛,就算擁有全世界,也如同死去。

瑪格麗特著了魔似地留了下來。
或許真正吸引她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剝除了表象之後,她與溫特女士如此相像的部分。
從那一刻起,僅管溫特女士述說著的,是彷彿與自己無關的故事,但瑪格麗特知道,她正一步一步地隨著溫特女士,接近那從未有人探知的真相。於是她僅管百般不願、也只得遵守溫特女士定下的規則:沒有欺瞞、不往前偷看、不問問題、不去窺探故事的最後一頁,做為交換條件。
交換的是:她對溫特女士的信任。她要求溫特女士告訴她三件可以在公開檔案查證的事實,在她確認之後、確定可以信任溫特女士,然後才開始這次的傳記寫作。
之後,瑪格麗特留了下來。在偶然間,她結識了一名叫奧瑞利思的少年。
奧瑞利思是孤兒,在一個火災的夜裡,被遺棄在一個農莊的門口。儘管養母及家人填補了他被遺棄的愛,但他仍然一心希望解開自己的身世之謎。
缺少了一頁,故事就不再完整,即使是再怎麼無關緊要的情節。奧瑞利思緊握著他被遺棄時一同被放在獵袋中的一頁《簡愛》,渴望找到撕去他的那本書。

薇達‧溫特的故事、奧瑞利思的故事、以及瑪格麗特‧李雅的故事;被掩埋的過去、遺失的過去、以及刻意迴避不敢探究的過去。
一紙書頁、一場火災。貫穿全書的《簡愛》,串起了這三個人、也串起了避無可避的命運。

對於寫作,溫特女士做了一個精闢得令我拍案叫絕的比喻。
人生是堆肥。經歷過的一切,都被堆砌而上,以時間來發酵,成為腐敗的堆肥。
在這堆堆肥上,播下了名為靈感的種子,假以時日,就會成長為故事。
於是,所有的作品都有自傳意味,但往往不像讀者所想像的那樣。往下探究,只會看見腐爛的堆肥。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如何從那堆肥之中尋找、分析,並還原出它原本的形貌。

或者,有時候連作者自己都辦不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