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3 22:28:59志據依遊

<六國論>背景補充--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指北宋與遼朝(契丹)之間訂立的和約。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的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宋軍憑守堅城。由於遼軍已直撲黃河沿邊的澶州,威脅與之甚近的首都汴京,故宋廷朝野震動。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王欽若主張遷都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同平章事(宰相)寇准、畢士安堅持,無奈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

遼軍至定州,兩軍出現相峙局面,王繼忠乘間勸蕭太后與宋朝講和。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初為真宗所拒。十一月,遼軍在朔州為宋軍大敗,岢嵐軍的遼軍因糧草不繼撤軍。遼軍主力集中於瀛州(今河北河間)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軍守將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戰十多天未下。蕭撻凜、蕭觀音奴二人率軍攻克祁州,蕭太后等人率軍與之會合,合力進攻冀州、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則「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戌卒會天雄軍」。遼軍攻克德清(今河南清奉),三麵包圍澶州,宋將李繼隆死守澶州城門。

遼朝統軍蕭撻凜恃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宋軍大將張環(一說周文質)在澶州前線以伏駑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頭部中箭墜馬,遼軍士氣受挫,蕭太后等人聞撻凜死,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遼史》載:「將與宋戰,(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時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雙方於十二月初達成停戰協議,宋廷方面由曹利用負責與蕭太后談判。主和的真宗于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協定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即「歲幣」,遼帝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帝為弟,真宗趙恆稱蕭太后為叔母,互約為兄弟之國。盟約締結後,第二年,宋朝派人去遼國賀蕭太后生辰,宋真宗致書時「自稱南朝,以契丹為北朝」,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飢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皆為沾涕」。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

一炮到天亮 2020-01-12 19:28:12

讚~~~~!


http://www.yyj.tw/

22 2009-12-07 21:06:29

摁摁